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诉求与策略

2019-01-30 21:25翁伟斌
职教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院校融合高职

□翁伟斌 杨 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到2035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2018年9月,国务院颁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生态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还不充分”等问题,迫切需要完善“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提升支撑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融合、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高职院校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使命,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这一使命和功能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势必要紧密融合教育界和产业界,搭建与行业企业融合创新的平台,在解决行业企业关键技术和难题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主体性、实践性、情境性等特性,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外界环境、与区域的相关机构,如政府、产业部门、兄弟院校、社会团体等的互动[1]。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尝试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推进策略。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现实诉求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外部驱动,也是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明确导向。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创新驱动型经济的兴起,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须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投入的增多和受教育人数的增加等量上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即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能,学生受众得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系统高效运行,因此,这种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可以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既需要内部资源整合,更需要与政府、企业等外部资源的融合合作,形成一种“整合型”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要延伸到社会,形成融合发展的知识创造、教育创造和人才转化体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促进优势互补,提升教育成效。

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如校内教育资源和要素整合力度不够;教育主体比较单一、条块分割严重、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等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打破系统内不合理的条块分割,促进校内外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既要实现校内的融合,也要实现与外部的融合,进而推动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外部驱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环境中,要与外部环境交流与互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通过创新创业培育发展“新动能”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而其中的关键是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部署,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新兴信息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众多新的创新创业项目,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的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与时俱进调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融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创业教育的本土化、区域化色彩,增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区域适应性。但是,有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与实践需求和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企业家、行业专家等对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修订的影响有限,导致学生不了解现实问题和真实的创业机会。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主动与政府、企业等开展合作,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的重要目标。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创新研发投入,以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在此背景下,各地政府在资金、经费、项目和环境优化等方面都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然而,有些高职院校缺少与政府部门融合合作,创业教育实践与区域行业规划、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脱节,出现了创业热点过于集中,创业孵化基地跟风模仿等问题。总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发展。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国家创业教育政策的明确导向

国家的创业教育政策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系统具有较大影响,是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外部参量。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地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是其突出的特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全链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处理好“上游”和“下游”的关系。“上游”的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基础,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主阵地。“下游”侧重于好的创业项目的追踪、落地、孵化[3]。要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达到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紧密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着眼于产业和行业需求,促进学校、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形成多元主体融合创新的共同体。这一多主体融合创新的共同体,应该是一个融合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教育活动设计、技术研究、“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产业培育于一体的集成化大平台。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平台不仅仅囿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院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而是依托产教融合的大平台进一步拓展院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创新功能。按照区域产业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政府、社会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如建立工程研究中心、产学研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解决区域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的关键共性难题,持续不断地开展技术创新。依托技术创新平台,高职院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和实验中心等,以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完善。同时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可以调动人才、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为我所用,如利用行业企业的信息平台拓展学生的实习就业渠道、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利用企业的市场资源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形式等等。总之,产教融合的融合创新平台能够有效地发挥创新平台资源集聚优势,促进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和信息流动,调动学校内部的教师、创新创业型社团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联合体,发挥1+1>2 的系统资源聚合优势。

二、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缺失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承载着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和“抓手”,也推动着院校内部体制机制的革新和外部创业环境的优化。我国高职院校跟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步伐,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包括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竞赛和创新创业成果展、举办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和报告等。总体而言,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天不足和实践经验的缺乏,当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面临一些新的发展问题。

(一)目标性偏差

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管理过程中,仍未处理好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其他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活动的“两张皮”现象仍旧十分严重。表现在校内教育资源和要素整合力度不够,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松散乏力,在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课程建设等方面缺乏“系统性”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创建的目标是整合各方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目前在这个方面目标性的达成度依然较为薄弱。创业课程没能分阶段、分层次设置。有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还停留在简单的职业规划或者就业指导,有的高职院校只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有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虽然与通识课和专业课相结合,但仍然只是理论课程较多,与行业、产业技术更新的实践结合较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服务主要是进行孵化,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基础性支持依然比较少。如何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真正地发挥作用和体现其价值,依然需要教育研究者深入思考。

(二)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多元,服务支撑碎片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的宗旨是满足各方需求,满足个体的个性化服务以及在服务内容方面的多样性,有一个完整的服务架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例如,对大学生而言,能通过在平台的各种锻炼机会,提高其分析、应变、思维和组织能力等,为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目前高职创新创业平台在服务内容方面依然较为薄弱。在平台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基本上由学校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及专业课老师担任,缺乏经验丰富的业界师资。这些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不足,其授课课程难以将前沿的技术研究发展情况、企业关注的最新问题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运用到教学内容中,并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即目前的师资难以胜任创新创业教育岗位的职责。在平台信息服务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许多教师不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企业不了解学校老师的特长,双方没有很公开透明的机制促进相互了解,提供便捷性和精准性的服务,也就很难有实质性的项目能够带动让学生共同参与,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形成积极的支持作用。

(三)教育主体比较单一,学校几乎包揽了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实践、孵化等事务,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条块分割严重,高校、政府和企业等“各自为政”,优势叠加效应尚未显现。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机制尚未建立。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定者、资源提供者和质量监控者;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负责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设计、课程开发、师资培养与创业实训;企业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源、人力等方面的支撑[4]。由于各利益相关者目标、需求和导向不同,加上信息不对称,在协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冲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基本上是“自娱自乐”,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与产业和行业的对接较少,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创业文化氛围不够浓郁成为发展创业教育的阻碍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研发的投入并没有显著促进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二是促进知识商业化的举措不尽理想[5]。此外,创新创业教育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与所在区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

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师资队伍、教育活动设计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瓶颈。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缺乏统领创新创业教育各种要素的平台。就高职院校而言,通过产教融合的大平台建设,可以将项目、课程和活动汇聚到学校和行业企业融合创新的大平台,以平台建设带动高职院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的系统创新,形成多方相融合的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推进策略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问题的产生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缺乏融合发展,尚未形成教育合力,诚如有学者指出:“不仅在整个社会系统中,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孤军奋战,即便是在高校内部,创业教育也远远没有形成合力”[6]。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是高职院校从规模向内涵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不单单是几门创业课程、几次创业讲座、几次科技创新大赛,而是需要再充分了解区域特点、行业特性和教育优势等资源,寻求到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契合点,深度融合产学资源,将产业的理念、技术、资源融入高校的课程体系、技术创新、活动设计、实习实训以及“双师型”师资建设中,促进关键要素间的链接和对话,使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效对接。同时将高校培养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应用型科研成果和“双创”成果带给产业,形成产教融合大平台+创新创业的双向互通的生态系统。因此,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建设应着眼于产教融合,建设融合课程体系、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创新项目、创业型社团活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于一体的集成化大平台。

(一)基于产教融合平台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跨界的思维,打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通道,构建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也离不开课程建设。

引企入校,把产教融合作为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主线,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要求,依照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课程设置,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产教融合大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创新创业课程本身所能承载的,应融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各环节,明确其课程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分层次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全链条”体系中不同阶段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探究不同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机会,走向差异化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应有格局[7]。学校应精细化地、分层次地提供创业教育与服务,以及激励和扶持措施,这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

例如,可以设置多层级的创新创业课程。在校级层面开设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其课程师资由校内专家教授与校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创业理论课程包括创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创业领导与管理、专业领域创业等各个方面。高职院校构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时安排方面都应该涵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种。理论课程主要是以启发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主的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操作实务课程,以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为主;实践课程包括模拟实训、创新训练、企业参观和实习,以及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新创业大赛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都是分阶段、分层次地递阶式开展。

对于理论课程,可分为创新创业通识模块和创新创业实务操作模块。通识模块主要是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这些文化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创新意识产生的基础。还有创新创业的核心课程,如创业基础、创意思维概论、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学等,这些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基础,尤其是技术创新不仅是最新的技术变革的趋势分析,还有行业前沿和行业动态,是产教融合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最基本体现;面向高年级学生主要开设创新创业实务操作模块的内容,诸如创业法律法规、创业融资、创业用工制度、职业规划等课程,旨在传授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知识。

无论是创新创业通识课程、核心课程,还是创新创业实务操作课程都是融入公共必修课、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通过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结合、创新创业知识与行业发展、技术更新同步,从根本上改变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功利化、教育过程封闭化以及服务支撑碎片化等问题,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实践课程-模拟实训、创新训练、企业参观和实习等,主要是借助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型社团、实践教学基地、技术创新平台来实现。

(二)基于产教融合平台的技术创新

高职院校要想真正达到内涵建设发展,必须立足于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凝练出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特色,利用院校人才智库的优势,联合区域行业机构、地方企业,共同组建“全产业链式”新技术应用与融合创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一步拓展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正是基于校企融合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市场调研、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市场推广的过程,同时也将市场动态和科研成果融入高校的课程体系、社团活动,乃至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构建高职院校服务行业(企业)、行业(企业)反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首先,应基于区域的产业发展和定位,建设高度对接行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群,依托学科专业群,着力培育校企融合创新平台。遴选技术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且具备承担重大项目能力的平台建设示范性创新平台,对接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解决行业企业关键共性难题,提升高职院校的应用研究能力。第二,以优势学科群和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与合作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或研究院,承接企业技术研究项目,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探索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第三,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融合创新、合作共赢中,汇聚了技术创新资源,加强了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校企双方在互通互融中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和新型合作关系。依托这一合作关系和平台,校企双方还可以寻求更多的合作机会,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第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有对创新创业教育高认同感,并能积极参与其中的“双师型”师资。高职院校的融合创新平台让教师深入了解产业、把握技术和市场最前沿的发展趋势,为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储备智力资本。同时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需求本身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去。

(三)基于产教融合平台的创新创业型社团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功能目标的具体途径。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承担了大量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策划、宣传、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和承办工作,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中,应采取有效举措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尤其是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能够有效降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运行成本,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活力。

一是创新创业型社团服务行业企业,在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社团的社会化发展空间。创新创业型社团经常开展各种类型的创业模拟训练、创业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担负着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功能。创新创业型社团要想真正担负起这项功能,就必须主动作为,关注政府(社区)、行业(企业)的信息,了解它们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如关注政府(社区)、行业(企业)官方微信、移动端的信息发布平台,对标需求利用社团的专长和优势“有所作为”,在为政府(社区)、行业(企业)的服务中发现创新点,启迪新思维。二是引企入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转化。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以专业或学科为基础,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建的学科型社团很多,如机器人社团、三维竞技社、园艺社、会展社等。这些社团往往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基本处于“自弹自唱”的状态。他们可以借助产教融合的融合创新平台、实践基地、孵化基地、培训中心的资源,邀请行业企业有经验的导师担任指导老师,为社团争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以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参与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经过竞赛遴选的创新成果往往会成为产品和商品的雏形。同时,学生社团也可以利用行业企业资源,邀请专家和创业者开展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三是创新想法和创意在创新创业型社团发酵,对接产教融合的融合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是学生依兴趣组建的群众团体,基于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大学生会产生很多创意,这些创意通过创新创业型社团的活动、实践萌发和发酵,借助应用型高校的融合创新平台,采用“平台+项目+导师+团队”的师生共创模式,经过企业孵化和市场检验,可以将创意最终转化为商品,实现以产教融合大平台+创新创业型社团促进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推动企业孵化。

猜你喜欢
院校融合高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融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