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作知识到专业知识
——职业教育课程知识论基础的发展

2019-01-30 21:25徐国庆
职教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技能型专业知识智能化

□王 璐 徐国庆

随着机器大生产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必然引发职业的变化,职业正在朝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岗位职责以及岗位分工的重新组合和划分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更新、提高,而能力来源于其知识结构,能力的精深要求知识的深化。智能时代下的职业教育无疑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根本转型,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生产所需的知识及能力结构。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育离不开课程,传统的以工作知识为知识论基础的职业教育课程已难以满足智能时代中的职业要求和工作任务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业知识为职业教育课程知识论的革新提供了新视角。

一、智能化背景下工作任务呈现出新特征

智能手段的广泛应用在提高生产率、解放人力的同时,也使得大量低技术含量的人力操作和生产环境恶劣的岗位被机器所取代。生产流程的简化和高科技设备的投入带来了新职业的产生和原有职业的重组、消失,如工业机器人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传统的焊接、抛光等工作岗位的日渐消弭。与此同时,工作任务在智能时代的种种变化中也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职业边界模糊化带来的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增大

智能化的劳动分工中“合”与“分”并存。“合”在于与单一的标准化制造不同,智能制造下整个生产过程呈现出整体化、体系化的特征,每个生产环节包含着多样化的操作步骤与技术内涵,单一的生产环节与整个生产体系相贯通;“分”在于与集中的组织生产不同,智能制造将生产环节分为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多个环节,将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精细的模块化分割,试图将每个模块的利益达到最大化。如在传统的生产操作中,组装工人在进行零件组装时,仅需要考虑操作技术方面的问题即可,但在如今的生产情境中要想良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不仅需要良好的组装技术,还需要判断零件的品质以及选择适合的工具进行组装。即,劳动分工的界限模糊、岗位职责深化——横向、纵向都进行了延伸,从而使得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增大。

(二)生产服务人性化带来的工作任务的附加值提高

智能化在带来产量提升、操作便捷的同时,也对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不同的生产情境、客户群体等条件,能够研发与之相匹配的产品,即个性化定制俨然成为了新的潮流。如,酒店的前台服务人员不仅需要准确掌握入住和退房情况,还需要了解酒店的周边环境、公共设施以及突发状况的问题解决,以便能够及时应对客人提出的各种问题,提供优质的服务。简而言之,在进行工作任务的操作时已经从单纯考虑如何按要求完成转变为如何综合考虑中间环节的多样化条件以及售后要求的满足,提供具有技术含量的高质量产品或服务。

(三)操作手段智能化带来的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升级

高科技设备的操作以及生产流程、对象的变化为工作任务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虽然操作过程得到了简化,但实际上具体的操作对象则是从生产零件转变为复杂机器以及生产系统,要想熟练完成工作任务必须具备对机器原理和操作技巧的掌握,且当操作中出现问题时需要分析和解决的是机器运行以及编程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流程方式问题,复杂性和难度皆得到了上移。如,在利用工业机器人进行打磨时,当操作过程出现故障,需要查看的不仅是零件状况,还需要对机器人表盘以及其内部的编程等进行查看,不仅如此,对智能化机器的操作还涉及到日常对其维护与保养,定期进行故障排查,对工艺进行更新等内容。

二、工作任务变化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智能化时代中工作任务的一系列变化,对从事生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要求其具备多个领域和更加精深的知识和技能。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无疑成为了当下最为渴求的人才类型,与此同时,智能化时代中具备良好竞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必然是复合的。

(一)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知识并存

智能化时代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工作结果也呈现出相应的特征,这就要求在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分析如何正确地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只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含量进行相应地拓展才能达到此要求,即在原有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宽所掌握的基本知识的边界,横向上进行延伸,纵向上对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进行深化。在面对复杂的工作情境时能够有效调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方法上的选择,继而与经验知识有效沟通,迅速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周到的服务性知识同具体的生产性知识相依

智能化的目标是把生产线与库存、产品和客户全部连通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包括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四大主题[1]。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已将面对机器进行经验性再造的生产转变为面向客户进行针对性生产的全新模式,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够直接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理解对方的需求和问题,做到“对症下药”,同时对产品的售后服务进行保证。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将上述内容落实到具体的生产操作当中,最终呈现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因此,只有具体的生产性知识与周到的服务性知识紧密融合才能满足当前工作情境所提出的要求。

(三)熟练的规范性知识与新颖的创新性知识共生

无论生产情境和工作任务如何变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技能还在于操作实践上,客户需求的把握、方法工具的选择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当中,熟练的规范性操作是保障工作任务完成的首要条件。与此前人工生产、信息化生产相区别的是,智能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完成工作任务时还需要面对复杂的工作情境,进行创造性生产,要求其能够根据复杂情境中的信息、客户的要求、整个生产体系的现状等进行分析,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选择创新性的手段完成生产。从而需要规范性知识与创新性知识共同为智能时代下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保障。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知识论基础面临的新困境

(一)工作知识及其特点

工作知识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提出的学习领域课程的核心,邦德(D.Bound)和西蒙斯(C.Symes)认为工作知识是“一种能提高生产力、更为有效、能满足劳动过程需要的知识”[2]。简单来说,工作知识就是与完成工作直接相关的规则、方法知识。

基于此,不难发现工作知识具有如下特征:

1.工作知识以明确的工作要求为依据。工作知识以具体的职业划分和岗位职责为前提,在指导工作任务的完成时基于事先确定的要求,或是企业、岗位所制定的目标以及原则,强调通过培训获得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形成一种熟练的模式,解决工作情境中出现的类似的、具体的工作问题。

2.工作知识以确定的工作任务为来源。工作知识形成于操作化的工作过程中,依赖于明确的工作行动,无论是经验的获取还是技能熟练程度的掌握都必须基于实在的具体操作和工作任务,工作知识的形成正是以这些在执行工作任务中的具体化操作为依据的。

3.工作知识以完成规定的成果为目标。对工作知识的评价,即判断工作知识是否有利于工作过程的完成具体要看最终的工作成果。快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即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固定的操作完成确定的工作成果是工作知识的最终目标。

(二)工作知识难以满足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要想在智能时代中不被取代,最大程度地降低职业的脆弱性,依靠固定模式的流程化操作无疑是杯水车薪。当面临新的情境和更加复杂的操作程序时,工作知识无法进行有效指导,从而容易带来生产的滞后性。在智能化时代中,职业与专业的边界不断模糊,职业的不确定性使得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掌握的知识范围扩大,确定、具体的知识无法满足多变的工作任务的完成和面对复杂情境的随机应变。要想在此背景下保障青年的就业适应力,必须培养其专精的职业能力。近年来不断强调的体面地就业、生涯教育、现代学徒制、核心技能等概念就是重视知识含量的最好体现[3]。

以具体的工作过程为核心、确定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单纯的形成工作成果为目标的工作知识虽有助于快速完成任务,融入具体的工作情境,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所带来的新的、多变的工作模式和工作问题以及对技术技能人才更深层次的要求已然使工作知识无法有效应对,按照确定的模式完成工作任务已难以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其知识含量难以支撑智能化时代对人才提出的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四、专业知识是职业教育课程知识论基础的新发展

(一)专业知识及其特点

专业知识的概念,目前尚无大量明确阐释,但是德国不莱梅大学教授费利克斯·劳耐尔(Felix Rauner)曾在2011年提出了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他认为专业知识是理解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他通过供热专家安装供热设备的具体情境对专业知识进行说明——此项工作的完成,需要拥有清晰性(clarity)、功能性(functionality)、实用性(utility)、经济性(economy)、工作过程导向性(orientation on business and work process)、社会责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环境责任感(environment responsibility)与创新性(creativity)[4]。

所谓专业知识既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也非实践知识,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和结构。即在面对复杂的工作情境中能够有效地收集信息,将本领域和相关行业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以及经验知识相互融合,全盘考虑问题,在系统分析、判断的基础上,采取最经济、便捷的创新性方式进行问题解决。其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业知识以深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专业知识与工作知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理论知识的含量上,它是人们在实践中的抓手,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理论知识强调知识的广度,即对相关领域的广泛知识的掌握;纵向的理论知识强调知识的深度,指与特定的工作任务相关的原理知识。在面对不确定、不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情境时,能够依托深厚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分析。

2.专业知识以灵活的工作情境分析与判断为核心。专业知识是以情境信息为中心组织起来的,不同于按照学科知识边界组成的学科知识以及按照工作任务所组成的工作知识。专业知识以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工作情境中的信息(包括服务对象的要求)为核心,其内部的构成根据具体的需求,围绕收集到的不同信息进行有效互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验知识,在掌握相关情境、任务的内容后能够进行内化,当面对类似问题时能够迅速调动已有的经验进行有效分析和判断,最大程度地满足弹性需求。

3.专业知识以熟练的规范操作与权变创新为表征。专业知识虽具有了专业属性,但最终仍要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这种知识是在问题解决中实际运用的,以妥善处理不同情境中的复杂问题为目标。该知识并非一经形成后便静止地储存于人的大脑中,即“学习-应用”的简单导向,而是通过不同情境的经验的累积使之一步步深化,并依此形成独特性的解决方案,是一种 “学习-内化-创造性应用”的设计模式。从而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将已掌握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组合,在进行规范性操作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权变上的创新。

4.专业知识以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为追求。任何一个职业都具有其内在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工作知识的不同之处正是在于,其目的不仅在于完成工作任务,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使其在面对工作任务时具有更多的个性化目标和要求,即追求与理想。有别于普通的简单操作,专业知识将职业理想与道德内化,作为其追求的目标与行事的准则。

(二)专业知识能够有效满足智能化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新手和专家的重要区别不是掌握岗位、行业理论知识的多少,而是在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即在面对具体、复杂的工作情境以及不同客户的要求时问题的解决和决策。专业人员往往更加善于发现问题,但并不是直接解决,而是充分调动已掌握的知识,选择最佳方式随机应变,节省了许多中间不必要的试错、思考的时间。为何专业人才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和生涯发展前途呢?以教师的职业为例,上世纪60、70年代的教师多为中师毕业,强调操作化地授课,评价是否为一名好老师的标准即为老师是否能够讲好课,是一种职业化的表现。而如今的教师多数要求本科毕业及以上,讲课已经成为了最为基础的条件,除此之外还必须掌握教学设计、研究性学习等多项技能,这也就是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的原因[5]。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曾说,“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6]同时,想要良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必须具备高度专门化的知识,在知识社会当中,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基础的人才是被需要和重视的,正如贝尔所说:“后工业社会的主要问题是要有足够数量的受过训练的具有专业和技术能力的人才”[7]。

智能化生产系统对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模式带来了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和高移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以及服务生产一体化、技术创新个体化等六个方面的根本变化[8]。工作弹性增大的当下唯有专业人才才能在智能时代中保持竞争力,而专业知识恰好满足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

(三)职业教育具备培育专业知识的基础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传统的非贯通培养以及中高、中本式的贯通式培养,这不仅仅是培养年限的增长,更是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含量和专业能力上的提升。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视为文化基础薄弱,难以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非最佳”劳动力人员。贯通式的培养,将三年的学习年限进行延伸,进一步增长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贯通式培养丰富了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了解和实践,并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接触到更深层次的技术与理论,完善知识结构和思维,从而有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复杂问题。

此外,我国某些中等职业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年级进行专业上的精细划分,如汽修专业,学生进入到三年级后,会将学生依据各自的知识掌握程度分为针对宝马等国际知名品牌的维修班以及普通品牌的维修班,进行专业化培养,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形成针对特定品牌车辆维修的专业知识。

基于我国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贯通式培养以及专业划分中的实践不难看出,职业教育领域早已意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发展专业知识大有可为。

五、职业教育课程中专业知识的发展逻辑

(一)专业知识的理论性强调职业教育课程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

专业知识以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以此为准则,将理论知识进一步融入到课程当中。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要求并不是要将理论知识进行拆分、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知识的难度、简单地增加课时含量和课程内容,而是要根据工作任务对理论知识进行细化和组织,建立起理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增加对难度较大的知识的讲授,而非只是将其转移到高年级进行教授。同时,中职阶段是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最佳阶段,应适当增加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深化操作技能,更好地达到上手的目的。

(二)专业知识的操作性要求职业教育的授课模式遵从“实践-理论-实践”

专业知识包含的操作手段必须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打磨,而职业教育课程的根本属性也是实践性的,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传统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也无法使其更好地掌握原理和操作技术。应从实践出发,让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感受工作世界、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渗透理论进行实际应用,形成自身的经验,从而使知识再情境化,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亲自操作、揣摩,构建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简单的相加。

(三)专业知识的个性化使得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手段

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专业知识在构建时因人而异,以自身的经验、性格等为依托,因此在进行培育时,学校需与企业紧密结合,发展以稳定的师徒关系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学徒通过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中与师傅的长期接触、学习,将师傅的精湛技术、处理问题的逻辑等专业知识与自身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内化、调整成自身的知识结构。

面对智能时代的大背景,职业教育要想培育出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革新,才能为职业教育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活力。

猜你喜欢
技能型专业知识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