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开发与实践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1-30 21:25刘李娥吴访升
职教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通识职场职业

□刘李娥 吴访升 盛 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有技能的“就业人”,更要培养有素质的“职业人”。如何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来创新高职的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一、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通识课程建设的价值意义

(一)职业素养与通识教育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活动中要求人们具备的特定知识技能、道德观念和情感品质。职业素养具有他律和自律的双重属性。主要包含4 个层面: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2]。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关涉学生今后的岗位需求、职业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仅包括高职学生所学的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包含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丰富的内容,是从业人员内在的、稳定的、且具有较隐性的特质,在其职业活动中起重要的长期作用[3]。

“通识教育”一词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翻译,原义指大学共同的、综合的与全面的教育。自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关于其内涵的代表性表述多达50 多种[4]。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达成共识,即: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5]。对高等教育而言,通识教育以“育人”为出发点,强调大学价值教育的功能,给学生提供某些价值、态度、知识与技能,使他们认同、选择、内化成为个人的一部分,促进学生的心智与心灵的成长,使之成为“学识”与“品德”兼有的年轻人,为其全面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6]。

(二)通识课程培育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般而言,通识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建设尚处于探索和逐步积累经验阶段。多数院校由于前期过多借鉴本科院校的建设成果,未能结合学制、学时、学情、师资、教学资源、企业需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多种因素,形成有效的、有针对性的通识课程教学体系。因此,明确高职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探索有高职特点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中国制造2025”与“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企业对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为契合企业的需求,势必要将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纳入高职通识课程体系,通过多门课程的综合学习,使学生在学问、身心、品格和涵养上符合企业的期待。总之,以职业素养培育为主要任务,积极开展高职通识课程开发与实践,不仅可使高职通识课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更有助于学生在今后职业工作中的成长与发展。

二、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通识课程建设的开发实践

将职业素养理念与通识教育实践育人相结合,需要从通识课程群和课程本身入手开展多方面实践。本文结合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校本通识课程改革,论述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通识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关注职场任务的通识类公共必修课

通识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沟通技巧、高等数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必修课,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主阵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均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将知识传授与职业任务相结合。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选择挖掘知识本身的现代意义,紧密联系学生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岗位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性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职业沟通技巧课”以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与人交流”能力为主要技能点,通过奠定沟通基础、适应新鲜环境、参加团队活动、参加求职应聘、体验职场沟通等5 个项目12 个职场任务,结合“工程演说家”和“工程争鸣辩论赛”两项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达到职业岗位所需的交谈讨论、当众发言、阅读分析、书面表达等能力。

(二)突显职业元素的通识类公共选修课

选修课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选课人数达不到要求,该课程将不予开课。实践表明,高职学生在选择公选课时,更多地倾向于与职业相结合的课程。开设的“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史学”“儒道互补——职场修身法则”“职场心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场智慧” 等系列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职场智慧”课程为例,该课通过8 个单元授课和答疑:中国传统文化引论、儒家文化与职场修身、道家文化与职场幸福感、法家思想与职场生存力、孙子兵法与职场竞争力、四大名著与职场做人、古代社会生活与职场礼仪,融会贯通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古典文学名著、古代社会生活、传统艺术精粹。授课过程一方面注重简化知识性传授,另一方面强化针对性点拨,结合大量现代职场案例,并提供相关链接和网络资源,解答他们步入职场前的困惑,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通过相应的课堂研讨题,引导学生在自我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提升职场智慧,提高职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职场启迪。

(三)结合职业特点的通识类特色限选课

结合学校的行业和专业特色,打造校本特色课程,是职业素养课程建设实践的重要部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以化工和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高职院校,而化工和建筑都关乎民生,其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自然就会更高,因此提升化工和建筑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更具有典型意义。学院专门发文确立“户外素质拓展”“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地方文化”4 门特色限选课,下拨专门的经费资助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确保特色限选课结合学生今后岗位所需的职业特点开展教学。如“地方文化”课程围绕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于建立通识教学与专业课程、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按照常州历史、常州名人、常州名胜、常州方言、常州非遗、常州习俗六大模块构建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学院通识课程将常州地方文化与产业文化、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通的课程特色。学院建立专门的教学团队打造线上和线下结合的特色限选课程,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激发学生服务常州地方产业的择业和创业热情。

(四)优化职业能力的通识类社团活动课

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里通识类的社团在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承载着拓宽视野、传播优秀文化、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命,是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客观认识通识类社团与职业素质教育的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在学习与本社团相关品格、文化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以及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有重点地优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其今后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有重要的作用。在提升学生职场素质的切入点上,通识类社团均有相通之处,亦各有自己的侧重。以人文社团为例,国学社其重点在于促进学生成为彬彬有礼、谦虚好学的职业人;汉服社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大方、懂得坚守的职业素养;辩论社更侧重提高学生博学善思、善于沟通的职业能力。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因所需优化的职业能力侧重点不同而有差异和特色。

(五)扩充职场经验的通识类社会实践课

高职学生一般三年后就要踏足社会,进入职场开始职业生涯。但由于一直处于校园人的角色,没有深刻体会到,社会生活中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因此,他们毕业之前能否充分地领悟到作为一位社会人的职业担当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带领学生进行社会体验,可促进学生形成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以及他人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义务的自觉态度。如暑期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宣传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场讲解和传授简化太极拳、赠送和诵读 《弟子规》、带领社区儿童认识和练习国画、制作中华结与红绳手链等传统手工饰物活动,不仅诠释了高职院校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社会担当,更促进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爱岗敬业的精神。

(六)强化职场技能的通识类竞赛课程

作为教学成果展示平台的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面向不同的学生将教学活动与各类大赛充分结合,可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通识教育可根据学生的生源、专业、学力基础进行分类、分层、分班教学,以技能大赛项目为参照,以职业岗位分析为起点,通过比赛内容设计课程任务,开发系统化的学习项目,将大赛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融入每一个项目,形成大赛项目向学习项目转化的开发模式。以英语课程教学为例,学生在第一学年完成基础英语的学习,第二学年结合自身兴趣和爱好,选修第二课堂选择性必修课,视听说对应口语技能大赛和英语演讲大赛、翻译选修课对应翻译大赛、写作选修课对应写作大赛。不仅促进了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更促进了学生的职业自信、礼仪形象、组织管理、随机应变等多方面职业素养的发展。

(七)营造职场氛围的通识类环境课程

注重将职业素养教育融汇在校园环境的各方面。一方面,结合优秀企业所倡导的办公环境,以物化的形式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予以表达,突出职业文化,融通企业文化。通过校史馆的职业价值观主题展示、各二级学院文化墙的行业专家、优秀校友展示、以及安全、环保、创新等方面企业理念诠释,在校园景观环境的建设中找准结合点,将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等理念融入校园,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融入企业大家庭的职场心灵。另一方面,来自于师生的精神追求,设计和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职场的认知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逐步地积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创意集市”“闻礼月活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都包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元素,能引起学生真正的互动,产生实际的促进效果。

三、职业素养视域下高职通识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通识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制度、师资、经费、评价体系、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保障,只有围绕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多方面、全方位的合作和创新,才能形成通识课程建设的合力,确保通识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全员化的职业素养培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既是教师行动的先导,也教育改革的风向标。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发展人的理性、人格,全面培养和发展人的潜能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首先要树立这种“全人教育”的通识教育观,明确通识教育是人格的教育,是全人的教育,是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教育,是需要紧密联系职业素养的教育。通过会议、洽谈、交流等方式,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合作企业认同和接受这一理念,并适当地参与到学生的通识教育和职业素养培育行动中。

(二)全方位的通识教育保障制度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通识教育保障制度,在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基地建设、校企合作、评价管理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确保通识课程建设能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与特色,开展进一步改革与探索。如出台《学生学分兑换管理办法》,明确学生通过参加各类通识选修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科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技能培训、各级各类技能证书等获得的学分可按规定兑换专业教学计划内的部分课程学分。出台《通识课程体系建设方案》《通识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建设工作量认定办法》《突出贡献奖管理办法》 等指导性文件,基于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伦理规范)、行业(通用标准)、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四个维度进行层层分解,做到推进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与职业标准对接,确保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衔接。

总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项自上而下的实践活动,其效果很大程度依赖于教育主体的理念、思维和行为。实践证明,基于职业素养视角的通识课程建设模式在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形成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校本特色。但高职学生的通识教育是立体的,在广度、宽度和深度方面均有不同的内涵,在理论和实践中须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拓展,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多样性教育情境,还须进一步寻求与专业教师、校外文化机构的合作。更为重要的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学生已有素养的基础,探索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素质养成与职业素养的衔接、探索学生家庭教育与职业素养的对接,才能使高职通识课程建设更有针对性和长效性。

猜你喜欢
通识职场职业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职业写作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我爱的职业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