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登顺
(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 杭州 311600)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推行和与之相配套的“部编本”教材的全面使用,各级教研部门以及相关组织都在努力探寻写作教学的新突破。如在重视语境创设,激发写作欲望;重视素材积累,丰富写作内容;重视技能训练,训练写作方法;重视交际情景,发挥交际功能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学生作文“教学文”“脸谱化”却未能根除,学生作文的“酸酸”味依旧,亟待需要寻原因、找根源。
中小学作文教学,重视的是素材积累和表达技能训练。在素材积累上,强调的是善于观察、留心观察、仔细观察,养成写日记写周记、摘抄优美词句的习惯。在技能训练上,重视技巧介绍,如开门见山、一波三折、明暗线索,总分总的结构,意味深长的结尾等。然而,在重视素材积累与技能训练下,作文的“学生腔”却“涛声依旧”。这是由于缺乏观点(或思想、观念、想法、思维和情感倾向性等,以下简称为观点)训练,而造成写作无魂的花架子。
自我为中心、情绪为标尺、幻想为色彩是儿童的本真。随心所欲、口无遮拦、无所顾忌是儿童的率真。为此,要顺应童心,鼓励和允许学生说真话、说想说的话,甚至说错话,杜绝过早规范而导致学生不敢说、不想说,以至于假说、假唱、假装、假演。鼓励对所见所闻进行评论是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形成观点的基点。
一是文本追问亮观点。阅读是学生语文课程的主体,对阅读文本的评论,是最便捷的资源。要把评论重点放在发现表达的秘妙上。如某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学写动物,详略得当”习作训练中,选用了五年级第二单元略读课文萧红《祖父的园子》一段话为例文: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教师依序提了三个问题。教师问:“读了这段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答:“发现这段话写了四种小动物。”教师问:“还发现什么?”学生答:“发现蝴蝶和蜜蜂写得多,蜻蜓和蚂蚱写得少。”教师说:“同学们真能发现,‘蝴蝶和蜜蜂写得多,蜻蜓和蚂蚱写得少’这种写法就叫——详略得当(板书)。”教师再问:“为什么蝴蝶和蜻蜓写得多,而蜻蜓和蚂蚱写得少呢?”迟疑片刻,有学生回答:“因为蝴蝶漂亮,蜜蜂会酿蜜对我们有好处,也就写得多。”“因为蝴蝶漂亮,蜜蜂会酿蜜对我们有好处,也就写得多。”学生对文本表达观点的发现和表述,也是表达观点的内化,极为可贵。
这种层层追问的做法,不断把学生推向思考问题的深度,临界突破而观点闪亮登场。追问形式可以多元,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可以是同学之间相互追问,也可以是自问自答。
二是现象聚焦亮观点。现象,包括没有引起人注意的普遍现象和新闻事件等。“横看成岭侧成峰”,任何一种现象和新闻事件几乎都可以从多角度来评说,只不过角度明显或隐蔽而已。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现象和新闻事件发表评论,亮明观点。首先,教师要训练自己成为专业或准专业的评论员,才能组织好学生评论。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并进行思考的习惯。最后,开辟好学生发表评论专题、专栏和发布、交流平台。比如,有教师就专门开设了“小小评论员”拓展课程,针对“辅导班”“二孩政策”“学校欺凌事件”等问题写小评论,训练学生观点。
这不仅丰富了教学课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童眼看世界”,养成从小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发表见解的社会责任心。
三是自我决断亮观点。独立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当下教育迫切需要培养的学生品质。首先,让学生有知情权。如班级、家庭和学校将要做出的决定和已发生的事,要让学生第一时间知道,并参与意见,评说理由。其次,充分尊重学生建议。在学生表达建议之前,要求深入思维,养成把理由说充分,以理服人的习惯,学生说得有理,就要采纳。考虑到班级人数多,不可能一一评说,可改为书面递交。最后,搭建发表评论的平台。班级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评论发布会。评论发布会以班级为主导,同时开通QQ班级评论群等,并欢迎家长和社会代表参与。
表达能力是当下和将来的核心竞争力,能说会道需要从小培养,一旦错过时机就难以弥补。训练中要逐步引向思维缜密、条理清晰,说理充分、以理服人,视野开阔、关注对象等。
如果说评论员重在自我观点的言说,那么评判员就是换个角度,是对他人行为和观点的评判。如果说评论员训练的是思维的广度,那么评判员训练的就是思维的深度,是为了摸索事物的来龙去脉,为当事人的行为寻找理由的言说。
一是决策评判。任何事物都有起因。决策评判要追根溯源,寻找根源,不被假象所迷惑。通常采取倒推制。首先,事物发生的直接原因。如一个屡次违反纪律的孩子,多次教育后照样犯错,就要先考虑基因原因,再考虑后天疾病等。其次,事物发生的环境因素。如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或因家庭变故或隔代教育等。最后,特殊因素的滋长原因。如对某人或某事特别崇拜或影响、伤害特别大,从而积重难返,形成惯性。决策评判,能让思维向两端延伸,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长度。
二是过程评判。如果说,决策评判重在起因与态势分析,那么过程评判就重在跟踪观察,对行为过程进行证据和数据的论证分析。首先,设计好观察计划和实证记录。对犯错学生观察的时间安排、观察内容的设定、犯错行为的表现、犯错时段的规律等通盘兼顾。其次,做好证据和数据论证分析。以实证研究为导向,对证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通过数据分析与比对推断出结论。
三是结果评判。结果评判,就是对木已成舟结论的评判,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对结果评判,对学生思维深度训练意义深远。例如,近日,在陕西西安,一位老太太抱着孩子上公交车,司机梁师傅用广播提醒乘客让座,可迟迟不见有人行动。梁师傅索性将车停下。大概过了5 分钟,一位中年男子乘客站起身来,给这位老人让了座,梁师傅才重新启动车子。事后,梁师傅的行为引发众议。首先,是对事情后果对错评判。“对”与“不对”是两种对立态度,需要进一步追问:“对在哪里或错在哪里?”促使学生把态度倾向转化为观点理由的思考。认为“对”可能是这样的观点:梁师傅积极倡导文明礼让,值得赞赏。认为“不对”的观点:不管多么好的行为,不能强迫别人去做。其次,对事情结果事理评判。在“对”与“不对”评判基础上再追问:“文明礼让是否属于法律法规范围?它与法律法规的区别在哪里?梁师傅的做法,妥还是不妥?”最后,对事情结果假设评判。假如梁师傅停车后,一直没人起来让座,他是不是可以一直停着不启动?作为司机,主要职责是什么?[1]
对事件结果的步步追问,使学生思维步步走向事物的本质,哪怕得不出公认的结论也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如果能把整个过程写下来就更好了。
宣传员主要是通过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去说服他人。利大于弊,趋利避弊,可行;弊大于利,害人害己,不可行。如何让说服对象认同并接受,需要有一分为二辩证的说理能力,宣传员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最好训练。
一是把握好事发对象。如对“低头族”你怎么看?起始阶段,小学生往往是“好”与“不好”对立评判,也能说出一大堆理由。如“低头族”造成的危害:亲情疏远、危害健康、引发事故等,手机是“低头族”的祸首。另一种认为手机创造了新生活:方便交流、查找资料、网上购物和预定生活服务等,好处多多,手机是人类的“好朋友”。这种片面的宣传肯定是站不住脚,也不被人接受的。因此,要找准“低头族”产生的根源,“低头族”与手机有关,而根源是在手机使用者。宣传的重点应引导使用者有益、有度地使用,避免使用过度造成的危害。
二是厘清宣传的对象。如中学生在校期间禁止使用智能手机,学校该怎样宣传,宣传内容会涉及两类人群,各两种态度。一类是学生,两种态度是:一种认为智能手机便于查找资料,便于与家长联络,禁止使用是没道理的;另一种觉得经不起诱惑,手机不在身边,诱惑就自然消失,能专心学习,尽管有点不情愿还是能接受。另一类是家长,也持两种态度:一种家长认为孩子听话自觉,不会无度使用,而且有利于查找资料,又方便联系,不赞成一刀切;另一种家长认为孩子自控能力差,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禁止使用手机也是对孩子的关爱。假如你是学校政教主任,针对两类人群,四种态度,怎样做好宣传,而不会引发矛盾,让学生去思考,设计宣传稿。
三是一分为二的言说。任何事物都是利弊并存的,关键是运作过程的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如果只讲大道理,显然难有效果。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对待事物过程中,一定要联系真实事件展开言说训练。首先,组织小记者团采编新闻。新闻内容主要应来自身边、周边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来自媒体的,并收集播报。其次,设立新闻评论平台。新闻播报之后,组织学生在个性分析的基础上或交流、分享或观点碰撞,并轮流当评论发言人,营造良好评论氛围,通过活动把辩证思维和言说植入大脑。最后,开展一事一议“金点子”征集活动。“金点子”需符合三项要求:第一对事件本身有一分为二的分析,第二“金点子”有具体操作步骤和措施,第三“金点子”预期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观点是创作的灵魂。评论员亮明自己观点,依托思维广度;评判员探明观点,依托思维深度;宣传员是融通观点,依托辩证思维。那么,评论员、评判员、宣传员的依序推进,符合由己及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观点训练的持续推进规律。
文章表面上看是新颖的观点和鲜活的材料呈现,其实,新颖的观点与适切的表达才是关键。观点训练和适切表达需要在写作实践中进行默契历练。
文章的新意主要是角度,写作角度选择是写作的关键。对同一个事件或材料,从什么角度来写,往往决定写作是否成功。当见到一则新颖的材料时,头脑里一定会产生许多想法,于是就有了写作的冲动。一篇文章一般只从一个角度写,假如什么都想写上去,东拉西扯,主题必然不明白。[2]
首先,把握文体角度。如叙事文,由事渐入事理;写人文,由表象看到内心;写景文,由静态走向动态;状物文,由单感官延伸多感官;实用文,由课堂走向生活;想象文,由模仿尝试创编。[3]内容决定形式,内容要与文体相匹配,否则难以成文。
其次,脉准情感角度。写作是与人生活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的。写作是从自身生活经验、社会认知和情感体验出发,表达自我观点的,假如脱离生活和情感体验就难以出彩。如老舍有长期精心养猫、养花的感受与经历,养小动物、养花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有《猫》《养花》《母鸡》等名篇的诞生。
最后,彰显特长角度。特长除了与个性和生存有关之外,还与职业和兴趣相关。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动物小说”,《老人与海鸥》作者邓启耀是一位人类学教授,他的语言表现为情感性寓于客观性之中。《跑进家来的松鼠》作者俄罗斯的斯克列比茨基是一位革命作家,他的语言就比较夸张、用艺术手法表现个性化。《最后一头战象》作者沈石溪是动物小说家,对战象的描写趋于人性化。椋鸠十是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家,其《金色的脚印》故事性更强,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构成了和谐完美的整体。
独特表达的角度,基于新颖的观点和鲜活的材料,新颖的观点来自观点的训练,鲜活的材料来自生活的体验与发现,好文章就是这三者合一。
所谓观点,说明白说透彻,是话语形式与写作题材和阅读对象的完美结合。这是对作者话语形式选择的极大考验,更是作者表达水准的体现。话语形式是有温度有味道的,其表现在语气、语调等不同风格中,或慷慨激昂,或义正词严,或娓娓道来,或婉转动听。[4]
首先,话语形式与情感对接。作者的情感不同,选择的话语形式就会不同,言为心声,话语形式的选择是从作者的真情实感出发的,否则就是矫揉造作,就连自己也会觉得别扭。如《搭石》的作者刘章,从小时候远离家乡而又故乡难回,为了表达对故乡,对故乡人民朴实、善良的怀念之情而作此文。题目是“搭石”,但“搭石”不是作者真正选定的意象。所以“搭石”和“搭搭石”采用的是准确、简洁的说明话语形式;“过搭石”才是作者依托的意象,采用的是浓墨重彩的艺术表达手法。此文两种不同的话语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本主题和情感寄托。
其次,话语形式与读者对接。只要是发自肺腑的写作,在构思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站在读者和读者群体的角度,掏心掏肺表达观点、情感和愿望,期待读者欣然接受,达成交际目的。
最后,语言形式与气氛对接。“在什么山唱什么歌”除了对象因素之外,还要考虑适用的场合和氛围。如公文写作就须准确、严谨、逻辑性强,适宜大众阅读。而研究报告,就讲究结构和推理,运用数据、证据和术语的特点,其适宜专业人员阅读。同时,还要分清适宜喜庆、严肃、悲伤、调侃等不同场合与氛围。而不顾对象、不分场合的率性表达是很容易出乱子的。
话语形式的选择,既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不能死守规律,要视具体对象、场合灵活把握。
说到底,写作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要写好文章,语汇的储备越多越好。语汇包括言语与词汇。丰富语汇的主渠道源于多读、多看、多积累,同时更要注重怎么读、怎么看和怎么积累才有效。为此,教师要从小引领,并形成学生自觉有效的积累态度和行为。
首先,构建语汇知识库。知识库,不是堆积场。一是要分类整理,如写景库、写人库、叙事库、成语库等不同仓库。二是要有计划地及时填仓。三是库藏的知识,不能是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与语境连为一体的灵性知识,可以随时调用。知识与知识间还要建立知识链。如写人知识,可以按写一个人知识到写两个人的知识,写一群人的知识再到一类人的知识,形成知识系统与梯度链。
其次,泛读与精读结合。注重阅读是“部编本”教材的核心理念。不仅鼓励学生“连滚带爬”和“连猜带蒙”的阅读,在实践中摸索阅读方法和积累阅读思维,更要训练泛读与精读、大阅读、专项阅读、咨询阅读与研究阅读、单篇阅读与系列阅读等相结合,并采用默读、浏览、跳读、速读等有选择性的阅读方法。还要在课文阅读中得法得例,开展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使阅读伴随学生成长,并伴随其终身。
最后,关注新语汇新形式。新时代,新词语和语用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在组织好教学的同时,一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首次相遇的词汇和语用,不断充实语汇库。二是要善于积累新词、新语。《咬文嚼字》杂志每年年初都会公布上一年“十大流行语”。如“2018年十大流行语”: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杠精。再如,新闻新标题、新结构、新词汇都得引起关注,从小培养学生对新词、新语的敏感性。三是要关注新版字词典和收集民间语汇。新版字词典都会新增词汇、词义和语用,也都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另外,新词、新语用主要出自基层,出自民间,要虚心向人民大众学习语言。
学生作文尽管稚嫩,但文字背后是孩子个性、喜恶、情感、态度和意象等都闪烁着观点的火花。教学要利用好这一可贵资源,在写作前、中、后皆要求学生反省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强化观点与表达的契合,观点训练与表达契合是一种互为一体、相得益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