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中“问”的艺术
——以《祝福》提问设计为例

2019-01-30 15:28
中学语文 2019年18期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

陈 芳

尊重文本,善于“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建构有序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词”,围绕主题词,精心设置问题链,组成有序而恰当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课文《祝福》课堂教学中,笔者以“谁是悲剧背后的推手? ”来建构课文《祝福》的教学内容核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思考、探究,达到有效阅读的目标。

当代网络资源的丰富, 反而让老师对教学钻研不够,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备课存在教学目标模糊庞杂, 教学内容多为信息获取而不是知识及运用, 提问缺少思考的价值, 课后作业缺乏精心的设计。 这些无疑让阅读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笔者在设计粤教版必修四鲁迅的《祝福》时,用一个课时解决一个核心问题: 祥林嫂悲剧背后的推手是谁,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理由是什么?

“谁是悲剧背后的推手? ”是建构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核心。 本节课,结构上表现为一个问题统率下的几个呈递进态势的问题; 内容上表现为对文本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理解和研讨。 以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中心建构的课堂,会有怎样的意义呢?

一、“谁是悲剧背后的推手”,命运吗?

1.学生带着问题整理出祥林嫂不幸的遭遇:新婚不久成寡妇;被卖改嫁进深山;夫死子亡回鲁镇;做工被逐成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2.学生找出细节,深入理解不幸命运背后的推手:

新婚不久成寡妇——逃出来; 抓回去换小叔子的聘礼——夫权。

被卖改嫁进深山——绑架逼嫁、抵死不从、第二年生子——夫权。

夫死子亡回鲁镇——大伯来收屋,又赶她;真是走投无路——族权。

做工被逐成乞丐, 除夕夜死祝福里 (不能参与祭祀)——神权。

3.课堂小结:夫权、族权和神权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符号。

建构, 就是要在学生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交界处下功夫,我们既不能机械照搬定论抹杀读者的主体性,但又不可把读者主体绝对化。 借助老师提的问题让学生们深入课本,研讨文本内在的深邃的奥秘。

二、“谁是悲剧背后的推手”,性格吗?

1.把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抓肖像;抓细节;抓动作;抓语言;抓心理;抓关系。

通过分小组完成展示的成果, 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祥林嫂的精神状态是怎样被她所处的环境影响。

2.课堂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三次描写对照鲜明,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压迫。

三、“谁是悲剧背后的推手”?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是祥林嫂悲剧的主因

教这篇小说,我们大都会关注故事内容本身以及故事情节的起伏波澜,于是便以小说情节发展来建构教学的内容。 但故事内容,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看一遍便能感知,因此,故事情节不应是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的重点。

能从学生的一望而知指出他的一望无知,甚至再望也还是无知。 这就需要老师善问,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

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作品内容的全部,但她的悲剧与“祝福”则构成其社会意义的全部内容,个体遭遇与广阔现实的强烈反差凸显了人物形象、凸显了“吃人”主题、凸显了作家的情感立场。 祥林嫂之死,堪称最成功的死亡。

从哪提出问题?问题提得不对头,不是地方,就失败了一半。 问题要提得好,一是要新颖,就是从别人没有察觉的地方开始;二是要深刻,有很深邃的潜在能量,有从一点通向整体的可能。

将问题进行到底,是建构阅读教学的思路和走向。这“问题”由“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面组成。 上面提到的问题,属于“写什么”层面和“怎么写”、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写”。 从教学内容角度审视,它由内容到形式,由表及里,呈清晰的层进状。 从学习效果角度审视, 这是一个动态的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进而走近作者的过程, 知识和能力有明显的增量,还容易给人留下记忆的痕迹。 从教学设计角度审视,如果你能够抓好文本关键词,教学设计就变得十分容易。

还比如意象迭出、思路灵动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被语文老师看成“一篇好散文,却未必是一篇好课文”。这篇美文以“雨”为话题呈放射状的“自由联想”。 笔者的问题设置为:与雨有关的经历;与雨有关的感觉;与雨有关的记忆;与雨有关的知识;与雨有关的联想。 做到“品其言才能会其意”。

努力地发掘文本内容, 使阅读教学真正产生积极的效益, 在把握文脉基础上提炼出能够统摄教学内容的词(短语乃至句子),从而建构出有序有效的课堂教学内容,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握文脉,而且可以引领他们成为理性、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者。

猜你喜欢
祝福祥林嫂悲剧
伟大的悲剧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画家的悲剧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