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省临沭县实验小学)
所谓语用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直接体现,将语文知识转为实际运用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应的语境,让学生们探讨、感悟不同语境下句子或文章所表现的情感以及使用场合,从而在生活、学习中更准确地运用文字表达意思。这里所指的语文运用能力,包括口语、书面语等,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有助于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要设立学习目标,所有的学习过程为实现相应目标而努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同样要设立这样的学习目标,但在设定时要考虑学生的水平差异,是否符合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特征等。
在教学前,首先要深入研究课本,明确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从中提取核心点。其次,要研究课文问题,如该课文基于怎样的视角,所呈现的文体风格。再次,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换位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设计针对性强的阅读教学方案,设置相应的学习难度。
以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妈妈睡了》的课文为例,主要设定为四个目标:(1)要求学生流利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2)针对课文生字进行学习,并懂得生字组词;(3)根据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水平,创建“妈妈过于劳累,睡在床上”的情景,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联想,以生活经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课文中用了许多叠词,如“紧紧”“微微”等,基于课文扩展这些叠词的使用范围,让学生了解这些叠词的用法,从而运用到口语或写作中。
教师在课程中要设定清晰的学习目标,然后按照节奏,带领学生们学习《妈妈睡了》这篇课文,体会作者视角下妈妈的辛苦和劳累,再由此扩展到学生的生活场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们回答,是否有被爸爸妈妈哄睡的经历,以及他们是什么样的状态,学生当时是怎样的心情。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并通过开放式的学习,体会课文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这可以通过有趣的学习活动来达成。教师设计难度适中、有趣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主导完成,根据任务提出的问题自主发现答案。
通常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需要重复阅读才能找到学习任务的答案,这一过程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挑战的心态进行,在发现答案后,能够带给学生成就感,由此激起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以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为例,在学习这篇课文前,教师先布置作业,对课文进行预习,并提出“小蝌蚪长什么样”“小蝌蚪问了哪几个动物来找妈妈”“小蝌蚪的妈妈是谁”“最后小蝌蚪变成什么样”等问题。课文中对于蝌蚪的外貌有详细的描写,故事发展逻辑也比较清晰,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预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了解小蝌蚪的心情,以及生动的动作描写。
由于学习任务是预习课文,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理解,老师要鼓励学生们分组学习,共同找寻学习伙伴。如此可以促进学生们就学习任务进行交流,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以新观点互相启发。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发现的一些新问题或者疑惑记录下来,到上课时再向教师提问。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教师也能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了解读书不仅是记住文字内容,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要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小学生日常接触的阅读内容大多是语文课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适当提升阅读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读课文,将课文所言意蕴内化、吸收。提高阅读的趣味性,鼓励学生们交流阅读的心得,利用每节课堂2-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一讲最近阅读了哪些文章,喜欢文章中的哪些主人公,以及看完后的感想等。对于阅读范围,不局限于教科书,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鼓励他们阅读课外书,从其他书籍获得阅读体验。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单纯灌输知识更加有效,学生们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
综合上述,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阅读教学体现课程的人文性,也体现其工具性。学生根据阅读的体验,从课文中提取字句,在生活、学习中应用,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通过设定合理难度的学习目标,以任务驱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