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莫言《生死疲劳》英译本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处理

2019-01-30 11:22石红梅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

石红梅

(吉首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一、《生死疲劳》中关于民族特色文化的描写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高密地区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描绘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状态。小说以一个宏大的叙事体展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风貌,其中关于民族特色风俗的描写内容丰富。首先,小说借鉴很多民间文学的内容。小说文本第1章中出现的牛头马面,阎罗王、判官、孟婆等人物的形象,都是借鉴民间志怪小说的元素。另外,整篇小说的主线以西门闹为主人公经过一世为驴、一世为猪、一世为狗等四世转世轮回的设置,也都是源自于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志怪小说。其次,大量民俗文化的描写。小说中的快板、童谣等形式是我国民间的文学样式。小说的第8章和第46章中均用快板、童谣等形式表现文学内容,以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再次,中文文本中有很多涉及古代文化内容的叙述。如对丧葬礼仪、民间禁忌等内容的描写。第52章大篇幅地对我国丧葬礼仪进行详细描写,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丧葬习俗。第2章“冲太岁”的描写。还有一些历法、时令用语、中国风水等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其中在时间的表述上,除按照公元纪年,还有干支纪年形式。最后,在语言表述上大量使用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很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如八九不离十、七窍灵通、百感交集;“树大分叉,子大分家”“身正不拍影子斜”;等等。《生死疲劳》中一些关于民族特色的东西早已根植于我国文化,成为汉语语言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元素。

二、英译文中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处理

形式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认为,翻译三个层面理论中的语符翻译就是指不同文化的翻译,是从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到另外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的转化和再现。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翻译的《生死疲劳》英译文本,主要采取增、删和语境转化等方法[1]。译者对小说中民族特色的描写进行了技术处理,使其符合西方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直译

直译法就是直译源文本的方法。维奈等人认为,语系和文化相同的语言间最常用的就是直译法。从汉语到英语虽然并不具备相同的语系和文化,但在葛浩文《生死疲劳》的英译文本中直接翻译的句子和词语较多,在英语语言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基本符合中文文本原义。在葛浩文的英译本中直译也不全部是直接翻译,而是分为意义直译和汉语拼音直译。

1.意义直译

在葛浩文英译文本中许多民间传说、成语、俗语、章回体等都采用意义直译法。

(1)民间传说中人物形象的翻译

例1:“Ox Head and Horse Face, send himback!”(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

这是在莫言文本中,开篇描绘中国民间传说的阴曹地府的场面。阴间传说,是我国民间耳熟能详的鬼怪故事类的民间文化内容。“牛头马面”是中国鬼怪的形象,一般指两个形象,一个长着牛头的和另一个长着马面的鬼怪。直接翻译成“Ox Head”“Horse Face”,加上一个“and”将两个形象的鬼怪的意义,表达得很清楚。

(2)成语的翻译

成语是汉语言文化中的常用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关于成语的翻译,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大多采用意义直接翻译的形式。

例2:The Wandering God ...seven of the facialorifices.(说那太岁,是个七窍灵通的大肉蛋)

“七巧灵通”在汉语里是成语,而在英语语言里却没有成语的表达。其中“seven of the facialorifices”把“七巧灵通”直译为“表面上有七个孔”。

例3:...disjointed thoughts and mixed emotions

中文文本的原文是“在那一时刻,我心乱如麻,百感交集”。这里 “disjointed thoughts and mixed emotions”为“错乱的思想和混合的情感”。错乱的思想——心乱如麻,混合的情感——百感交集。

(3)章回体的翻译

章回体小说是莫言《生死疲劳》借鉴我国古代传统章回体的形式,英译本也是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在英译本中每个章节的标题也都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如第15章的标题:

例4:Ox-herding Brothers Fight on a SandbarUnbroken Lines of Fate Make an Awkward Dilemma (河滩牧牛兄弟打斗 尘缘未断左右为难)

英译为:牛群兄弟在沙洲上打仗 不间断的命运线构成尴尬的窘境。

(4)我国民间文化中的丧葬礼仪

例5:...sat on grass mats watching over the coffin from opposite ends, day and night. (身穿重孝,坐在棺材两端的草席上,日夜守灵)

“日夜守灵”是我国丧葬习俗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我国道德文化中“孝”最重要的表现。在英译本中“日夜守灵”通过转化以另外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英文本的意思是“日夜面对着棺材”。这些也都是用意义直译来翻译的。

另外,其他很多涉及中国文化内容的也用意义直译法。

例6:Her purple funeral clothes were made of satin withdark gold longevity characters sewn in.(她的寿服是紫色缎子缝制,上面有一些暗金色寿字)

“长寿”一词是中国人尊重生命并对其向往的美好寓意。自古我国就有关于长生不老,求取长生不老药的一些文化内容,在英文中“长寿”直接翻译为“longevity”,英文文本中“寿服”译意为“葬礼服装”。这些涉及我国文化内容的词语均采用意义直译法。

2.汉语音译

在英译本中出现很多汉语音译的词语和句子。总结葛浩文英译本可以发现,文本中对于复杂的文化和典故等有的直接采用汉语音译的方法,这样既节省笔墨又不违背文本原义,但这一翻译的不足之处是缺少了中国文化的韵味。

(1)具有文化典故的中国文化

例7:My arms had been tied behind me...like Su Qin carrying a sword on his back...(我双手被反绑在背后,姿势是“苏秦背剑”……)

“苏秦背剑”是中国武术中最经典的招式,手背在身后握住手柄,剑尖朝上。之所以称为“苏秦背剑”,就是像战国时期苏秦背剑的方式一样,剑尖朝上,手柄朝下。我国古代有佩剑防身的习俗,一般人都是剑柄朝上、剑尖朝下,而苏秦正相反。莫言文本中是用来形容被捆绑的姿势。葛浩文文本中Su Qin carrying a sword on his back ,“苏秦在他背上携带一把剑”,人名和意思基本没有问题。这种直译的方式遵循了中文文本的字面表达,但却没有把我国民族文化的那部分内容翻译出来。

(2)关于中国纪年法的翻译

例8:January 24, 1955, was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iwei Lunar Year.(1955年1月24日,是农历乙未年正月初一)

乙未年——Yiwei。乙未年属于我国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至今在中国的农历中也有应用。解释和理解起来很复杂,因此在翻译成英语语言时“乙未年”直接翻译成汉语的音译。作为一个名词来翻译而不是一种纪年的时间。在英译文本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翻译,如“feng shui master”中的“风水”。

在英译文本中有的用汉语拼音直译之后,后面加注释,进一步介绍其中的典故和内容,易于读者理解。这种音译加注的方式在英译文本中也较为常见。如,“西门闹,你还闹吗?”就是采用的拼音加注的方法,来说明前后两个“闹”字的不同[2]。

(二)转译法

转译法是跨语言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根据意义的表达和语境的转换来翻译成本民族习惯和容易理解的意思。在《生死疲劳》的英译文本中有很多用英语语言表达来替换汉语的表达,重点在“替换”。下面将转译法详细分为意义转译和语境转译。

1.意义转译

每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都不相同,通过语意转化把源语文本中大量的文化内容通过翻译进行意义的转换,以适合本民族语言习惯。在意义转换的翻译方法中翻译者对源文本文化的了解至关重要,可以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葛浩文是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国的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因此在葛浩文的英译本中意义转译较为普遍。葛浩文英译本基本诠释了源文本的文化内容。如第一章中“in the bowels of hell”正文中指“在阴曹地府里”。英语语言国家所谓的“阴曹地府”就是指“地狱”,所以葛浩文在翻译“阴曹地府”的时候就按照意义翻译为“in the bowels of hell”——地狱的最深处。如,“快板”翻译为“sing a ditty”——民谣。在英语文本中译为快板是我们民间的说唱形式,是一种边打竹板边说唱的艺术。在英语国家中没有这种艺术形式,读者理解起来会很困难,因此葛浩文翻译成“sing a ditty”,便于他们的理解和接受。

在英译本第一章中,关于“...the God of War Temple...” 中文文本为:“他是我从关帝庙前雪地里捡回来的孩子”。其中把“关帝”翻译成the God of War Temple——“战神上帝”。关帝庙是我国民间很多地方供奉关羽的庙宇,历史人物被神化,后用来表达人们对拥有强大武力的人的崇拜和敬仰。英译文本通过意义转译,让英语国家的读者清楚“关帝庙”在中国语言里是一种神的代表。

2.语境转译

语境转换是通过主体的变换根据中文文本中语言环境所表达的意义用目标语言体现出来,确切地说就是换一种表达方式。这种翻译的方法与意义转换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的是语境。

例9:Oh, no, all you mourners, you mustn’t shed tears on her body. If she carries tears from the living, she may be stuck ina life and death cycle...(哎呀,孝子孝妇们啊,千万别把眼泪溅到死者的身上啊,她身上带着活人的眼泪难得超生啊……)

其中“all you mourners”:所有的哀悼者——孝子孝妇们;stuck ina life and death cycle:陷入生死循环——难得超生。

例10:“I don’t want to hear any more fine words from you!”

中文文本是“你少给我花言巧语”,把花言巧语翻译成“好话”。 英译意思是“我不想听好话”与中文文本中的“你少给我花言巧语”是通过主语的转化,语境发生了转化,却表达了相同的意义。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人称的变换使语境发生的转变,从而实现“翻译的英文文本—转换后的意义—中文原文本”翻译过程的转变,这一转变更接近中文文本的表达内容。这种翻译法是由于两种语言环境不同而产生的,是跨语言常用的译法。

(三)释译法

释译即解释说明。释译法就是解释原文本中包含的意义,与意义直译法不同。意义直译关注词或句子本身的意义,而释译法是解释说明,关注的是解释。这种释译法一般都会增加单词量,有的也称增补翻译法[2]。

例11:time to turn your donkey into a eunuch(给毛驴去势)

英文翻译过来为“是时候把你的驴变成阉人”,其中“eunuch”解释为“变成阉人的意思”。也就是解释了“去势”在汉语中所代表的词语意义。

例12:...an octagonal table..writing brush, ink stick, ink slab, and paper...(……是八仙桌,桌上摆着文房四宝……)

其中“octagonal table”表示“八角桌”,与原文中的“八仙桌”是有差别的。八仙是我国的八位神仙,以“八仙”命名的桌子是指四边长度相等的四角桌子,而并非八角。“brush, ink stick, ink slab, and paper”译为“笔、墨、纸、砚”,“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这里所用的就是解释说明。

还有,“踩高跷”英译为“a group of men on stilts...”,直接译为“踩在木桩上的人”。通过解释“踩高跷”是站在木桩上的人完成翻译。踩高跷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指表演者踩在木桩上舞蹈。

除上述几种翻译方法外还有省译法。省译法又称欠额,或删除译法。例如,was sit at his three-drawer desk, drinkingweak tea, smoking cheap cigarettes, andreading the newspaper. “坐在一张开裂的三屉桌前,喝着淡茶,抽着劣烟,翻来覆去(省略)地看那几张报纸。 ”此段翻译中“翻来覆去”被省略。

三、结语

在跨文化语境中,对民族特色文化的处理往往能体现出该作品翻译得是否成功。一部好的翻译作品,除了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外,还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的习惯、表现形式等内容,这是对翻译者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及其对源文化的理解程度等方面的考察。葛浩文英译文本之所以成为英语世界里最畅销的文本,除了翻译者本身的文化素养外,更重要的是其对民族特色文化内容的恰当处理和把握。纵观葛浩文英译文本,为了能更好地体现我国民族特色文化的内涵,译者采用了直译、转译和释译等翻译方法。其中直译法中的意义直译、汉语音译方式基本还原了作品的原貌;意义转译和语境转译,实现了汉语语言到英语语言的跨文化翻译的适应性;使用释译法,对具有我国民族特色文化内涵意义的词语加以解释说明,非常有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猜你喜欢
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
《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历时近十年完成出版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从“资本”到文化软实力:葛浩文英译研究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