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畅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效利用语文知识来教育学生,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德育知识,将德育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健全的人格。语文学科带给学生的体会是享受型的,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它的主要意义是“以文载道,以道育人”,这与德育教育的内容很相符。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心地善良,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相互过程中用行动影响学生。
语文课堂的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能够进行课前设问,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触动学生的道德共鸣。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巧妙地设置问题,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德育知识点进行提问,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让学生得到启迪。比如:教师在教学《伤仲永》这篇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方仲永幼年时期的特殊天赋,然后看看文章末事情发生了怎样的转折,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教师听到学生的回答后,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学习这篇文章,就会得到更大的触动,也就更加牢记文章的知识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方仲永的悲惨遭遇,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时间。
在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这部分中,对德育教育的内容讲述非常多,教师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写作技巧的教学,还应当重视育人的作用,对学生的作文需要进行仔细的阅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观念,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作文这一板块有效进行德育,将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
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教学也是如此,生活才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而在新课标的作文要求中说道:“写作需要记叙生活经历和学习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作文应当贴近生活,通过抒发生活感慨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以下一些作文题目进行训练:《感谢XXX》《韶华易逝》《青春期的故事》《我有一个班集体》等。教师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去描述,然后折射出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同时,学生应当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不可以牛头不对马嘴,在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结束后,揭示出其中暗含的道理,得到启迪,升华作文主题。德育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感受,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面对生活中的大小事,从细微之处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的写作热情,教师放宽自己的标准,让学生在作文中发挥所思所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了。
作文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在作文当中进行自我真实地展现,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作文,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行有力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有的教师在作文中可能会了解到平时一个相貌并不出众的女同学,总感觉到在别人面前低人一等,表达的都是一种苦闷的心情。这时,教师就可以告诫这位女同学,有些人欣赏一本书,并不只是因为书的封面怎样怎样的吸引人,而是因为书中的内容而选择了它,一个女孩子也是这样,如果足够的优秀,拿着也是一种魅力。而自卑不能给她的人生带来转机,只会让她更加看不起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靠自己掌握的,不能因为别人而对自己不好!这样软硬兼施的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向着积极的方面前进。而针对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告诉他们,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好好读书是人生中唯一一条捷径。同学们收到这些话的鼓励也就会打好精神认真学习啦。
德育教育实际上也是一个进行口头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优美的语言、庄严的形态、优雅的举止、工整的书法等都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启发学生去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比如: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会做大量的事先准备,从教材的学习到备课,写教案等,同时还要根据班上同学的学习情况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其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对教师带着一种高度的尊重和敬仰之情,并形成一种责任感,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发扬其人格魅力,为社会创造价值。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挖掘其中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通过作者的语言和行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除此之外,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外界事物极其敏感,心理判断能力也很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当进行适当的纠错指正,尊重每一位同学,顾虑到学生的自尊心,让美丽的德育之花绽放在语文课堂这片肥沃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