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为新时期高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方法。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对“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创新和落实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三全育人”理念自1950年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起,期间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完善期的质的跨越发展,最终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也正式将“三全育人”解释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全员育人”即人人育人,主要是从育人主体而言,强调每个人都要有育人意识,相互配合,交叉合作,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这里的“人人”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全程育人”主要是从时间上而言,它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从学生进校门到毕业,结合每个阶段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始终;“全方位育人”主要是从空间上而言,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浸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促进全面发展。这三者是互相协作,齐抓共管,共同构筑一个强大的德育立体结构。
上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在复苏中探索,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以及中国教育工会所推进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得“三全育人”得到了探索式发展;而到1999年国务院颁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诸多研究学者针对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提出了诸如“建立体制机制、建立全员育人的网络系统”的“三全育人”实施途径,这将“三全育人”的研究和实施推向了新的广度和深度;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这促发了“三全育人”理念研究井喷而出,2005年1月17日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虽然此理念在高校已然探索实行很多年了,但却是中央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俨然标志着“三全育人”理念的全面成熟。
而在新时期,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也处在新的起点上,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和统领,不断丰富和发展“三全育人”理念,推进“三全育人”机制在高校中的创新和改革,逐步构建起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运用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那么在新的时期新的语境之下,我们再来看“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在高校的落实,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三点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世界上各种形态的文化、政治、思想正通过各种媒介不断传播。在多元化迅猛发展的时期,正确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培养就尤为重要,这也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加强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则需要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发力,在教育大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促使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多元的社会,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目前,高等教育在逐步转向内涵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我们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要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脱颖而出,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的优势和实力,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因而,高校目前亟待进一步创新“三全育人”机制,结合教师、学生、课程、学科和环境五个思政的强大合力,从学生进校开始了解和研究学生,针对学生存在的方方面面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特别是在成长成才上做好引路人,使得他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树立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独特潜能,适应社会对校园人才的各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人应该全面发展自己,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学习以及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这都需要在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综合培养之下,不断锤炼和提升,最终形成健康的品格和综合素质优良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往对于“三全育人”机制的探讨,大多都是从其含义出发,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上解读其可行的实施办法。因此笔者想跳出含义本身,以“五个思政”为有效抓手,创新“三全育人”实施体系,健全工作领导体制和落实机制,来探索“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创新路径。
“五个思政”即为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和环境思政。它与“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一脉相承,是将学生的教育成长成才贯穿到每个时段每个环节,实现思想育人的最终目的。
(1)深化“学生思政”育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组织育人,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学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支部在三全育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联系、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党委、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打造实践育人特色品牌。强化创新创业育人,积极鼓励并组织大学生创业沙龙,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2)深化“教师思政”育人。深化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健全师德管理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作为选聘教师的重要依据,选树优秀典型,把好学生全员育人主体责任关。发挥教师课程育人主体作用,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引导广大教师全员参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服务育人,建立政工队伍、后勤、图书、医疗、保卫等管理服务部门联动机制,落实好全员育人要求。
(3)深化“课程思政”育人。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研究阐释,打造高水平研究成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并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过程,守好“三全育人”主阵地关口。
(4)深化“学科思政”育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强化科研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推动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
(5)深化“环境思政”育人。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全面实施“七防”工程,有效预防化解学校及学校周边安全稳定风险隐患,营造安宁祥和的育人氛围和环境。推进文化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通过系列活动,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进师生,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推进网络育人,拓展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强化“三微一端”建设管理,引导师生弘扬网络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弘扬大学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义教育与学校文脉传承、时代精神培育有机结合,注重发挥文化的浸润、感染和熏陶作用,发挥全方位育人功效。
(1)健全领导体制。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落实《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确保高校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工作制度,建立书记校长每周到院系、班级、课堂、宿舍、师生中去的“五到”制度,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老师,不断强化“三全育人”领导机制。
(2)优化运行机制。高校各相关部门应各自发挥其职能作用,强化联动,完善工作体系和配套支持,整合育人资源,合力营造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良好氛围,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推动育人工作与事业发展同向同行。
(3)健全落实机制。高校可以统筹发挥各类育人资源,推动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构建宏观一体化“三全育人”体系,建立完善学校各部门常态协作和分工负责机制,建立责任清单,细化工作台账。学院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构建微观一体化“三全育人”体系,确保“三全育人”机制落到实处。
育人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的教育理念。在创新“三全育人”机制路径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在加强育人条件保障、完善育人考核管理等方面做更多更深的探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加快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