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珍,李影影,曹雅梦,袁旭东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亳州 236800)
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可逆性衰竭的终末阶段,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近年来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具有年轻化趋势,18-44岁青年血液透析生存者的人群逐渐扩大[1]。青年是一个人的人生黄金时期,也是学业、事业的上升时期,这个时期的患者往往会有很多心理问题[2]。以往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研究多集中在负向情绪的评价方面,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年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评价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主要从乐观水平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护理,主要内容如下。
本研究在2017年6月至2017年10月选取皖北地区3家医院92位符合入选标准、愿意配合调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①符合K/DOQI指南诊断标准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②年龄范围18-44岁;③愿意配合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严重的视听觉障碍、不能配合者;②有精神疾病患者。
对于符合条件的青年血液透析患者,应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乐观量表进行研究,在调查前,使用统一指导语向患者解释研究目的和意义,取得其同意后,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94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7.9%。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该调查由研究者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而成,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支付方式等人口社会学资料。
1.2.2 乐观量表
在2009年由袁莉敏等[3]编制,量表包括5个维度:积极预期(6个条目)、消极预期(6个条目)、接纳(4个条目)、转换(7个条目)、努力(4个条目),共27个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Likert7级评分制,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赋值1-7分。总分27-189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乐观程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结构效度、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已被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4]。
患者年龄(35.40±6.27)岁。其中男55例,女37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78例,中专及高中8例,大专及以上6例。婚姻状况:已婚64例,未婚19例,离异9例。收入1000元以下67例,1000元-3000元17例,大于3000元8例,医疗付费形式:新农合72例,城镇居民医保14例,市医保6例。 92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乐观总分为(136.76±17.41)分,稍高于一般透析人群的乐观水平(126.91±20.92)[5],但远低于乐观总分189分。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青年血液透析患者的乐观水平有待提高,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如下。
在漫长的血液透析过程中,反复的动静脉穿刺、严格的水分、盐的限制及工作能力的下降对青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生理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些长期存在的强烈的心理应激源持续作用于青年血液透析患者,使患者的心理平衡机制受到破坏,产生诸多负性情绪如抑郁、焦虑、恐惧等[6]。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4%,其中轻度抑郁28.1%、中度抑郁25.4%、重度抑郁10.5%[7]。这些负性情绪使患者变的悲观。针对青年血液透析患者的诸多负性情绪,临床医务人员首先在临床工作中定期在患者人群中选用情绪调查量表如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进行调查,筛查出得分较低的患者,在平时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学习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技巧加强和青年血液透析患者沟通交流,提醒患者关注自己在生活或治疗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学会自我赞扬,从中获得自我成就感,学习将悲观的归因方式转向乐观的归因方式,从而达到“习得性乐观”[8]。
青年血液透析患者平均一周要去医院进行两到三次、每次长达4小时的透析治疗,透析治疗占据了患者大部分时间。患者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接触的社会层面发生改变,导致其家庭地位降低,社交范围变小,社会功能缺失,回归社会性差,血液透析患者社会支持偏低[9]。同时透析相关症状也严重影响着青年血液透析患者的社会交往,使患者正常的学习、工作、运动及恋爱交友受到限制[10]。社交的缺乏影响了患者的乐观水平。为提高患者的社会支持,首先医务人员在日常治疗护理工作中,注意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让患者养成主动寻求帮助的习惯,遇到困难、烦恼时主动向家人、朋友倾诉、不要固步自封,在透析之余主动的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有益活动,主动的融入社会大家庭。其次,医务人员要对青年血液透析的家人说明家庭及社会支持对于提高患者乐观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家人、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是患者日后漫长透析路上不竭的动力来源,在临床工作中设立健康教育大讲堂,邀请青年血液透析患者和家人前来学习,不仅教授理论知识也传授一些应急救护的实践培训,使患者家属也能在实际行动上给与患者可靠的支持与帮助。
终末期肾脏病给患者的生理带来许多并发症,绝大部分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都存在肾性骨病,骨痛、骨折、骨骼畸形等最为常见,严重者可表现为身高明显缩短,疼痛剧烈,对患者睡眠及平时活动影响极大。其他并发症如贫血、感染、高血压都比较常见。长期的透析治疗及自身健康状况欠佳,使青年血透患者不能正常工作,无法达到自己预设的职业目标,对事业前途悲观失望。而实际上青年血液透析患者应该结合自身条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来增加自己的经济及信心,从而变得更加乐观。同时也要呼吁社会对这个群体多一些关爱,提供一些合适的工作岗位,体谅患者的病痛及身体的不适。
因为患者的肾脏功能衰竭,日常的废物排泄必须依靠精确的血液透析,所以患者的饮食受到了严格控制,听患者说的最多的是口渴,很想喝水。除此之外,青年血液透析患者还要控制高盐、高磷、高钾食物的摄入,饮食上的种种限制使得青年血液透析患者不能随心选择,加剧了内心矛盾,影响患者的乐观水平。临床医务人员应该学会细节护理,不仅仅告诉患者要限制饮食,还要知道患者饮食摄入的技巧,如解决口干,口渴问题,可以让患者喝水时用喝茶方式小口慢喝,或用棉棒沾水湿化嘴唇,告知患者钾、磷、盐分高的食物及避免摄入的方法,可以制成人性化的饮食指导手册,既能让青年血液透析患者感受到来自医务人员的细心关爱也方便了他们的饮食选择。
青年人对未来生活和职业规划有着美好的向往,且追求自身的生存质量,常将生存价值的体现建立在自我追求、自我成就等精神层面。但是青年血液透析患者往往感觉前途悲观,无力回天,自身存在价值感下降,使患者闷闷不乐。在临床工作中,让长期血液透析仍能正常工作,心态乐观,积极向上的病友讲解自己的心路历程,鼓励青年血液透析患者敢于面对自己的疾病,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生活和工作的规划,敢于去追求自身的价值,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综上所述,青年血液透析患者的乐观水平不高,还需提高,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善于发现问题,用科学的、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青年血液透析患者战胜生活和透析治疗过程中的困难,懂得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技巧挖掘患者本身的能力,变被动、悲观为主动、乐观。同时还要呼吁社会给青年血液透析患者人群多一些帮助和关爱,给他们创造量身打造的工作岗位,让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以体现,从而使得青年血液透析患者达到“习得性乐观”,更好的面对未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