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杰
(河北省泊头市医院外二科,河北 泊头 062150)
甲状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上主要予以手术治疗[1-2]。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癌的常见术式,但两者在临床上存在较大争议[3-4]。我院就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甲状腺癌中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基于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31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人群,患者均于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接受诊治,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并设为观察组。男性与女性依次占20例和11例。年龄35~70岁,平均(55.12±0.24)岁。单发占22例,多发占9例。病灶直径2~17mm,平均(6.12±0.21)mm。将同一时期收治的31例甲状腺癌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参照组,予以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男性与女性依次占21例和10例。年龄36~71岁,平均(56.02±0.15)岁。单发占20例,多发占10例,病灶直径2~15mm,平均(6.21±0.15)mm。患者上述信息数据对比显示差异不大,P>0.05,可进行公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予以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予以全麻处理,患者仰卧,于颈前胸骨切迹上方2cm位置做一弧形切口,长度为4~5cm,切开至颈阔肌并游离皮瓣上缘,将颈白线切开至甲状腺被膜,显露喉返神经以及腺体,对甲状旁腺予以保护。切除双侧腺体,并保留3g之后对表面血管进行结扎和缝线,电凝止血,予以引流置管,闭合切口。术前存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予以颈区淋巴结清扫。不存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则实施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参照组患者予以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予以全麻处理,患者仰卧,切口与观察组一致。游离甲状腺悬韧带,显露血管,并贴紧甲状腺上级对血管予以结扎,经甲状腺外侧缘游离甲状腺,远离甲状腺下级并对血管进行结扎,操作过程中严禁损伤喉返神经,切除大部分甲状腺,单侧甲状腺组织保留5~7g,对甲状腺、喉返神经周围腺组织予以保留。
(1)治愈:术后患者病情症状消失,指标水平恢复正常;(2)显效:术后患者病情症状显著改善,指标水平显著恢复;(3)有效:术后患者病情症状有所缓解,指标水平有所恢复;(4)无效:术后患者病情改善不明显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进行比较,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并发症率以及二次手术率。
数据处理均由SPSS 19.0进行计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
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2。
表2 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2 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31 71.02±0.21 60.22±0.66 6.02±0.12参照组 31 130.21±0.15 98.14±0.16 7.82±0.11
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的复发率以及二次手术率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临床治疗甲状腺癌的常见术式,其中甲状腺全切除术是将癌变组织彻底清除,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则保留了甲状旁腺附近腺组织、喉返神经附近腺组织而切除大部分甲状腺组织[5-6]。
我院研究得出,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手术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的复发率以及二次手术率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两种术式疗效相近,且相比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的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虽然在并发症方面,甲状腺全切术较高,然而其复发率、二次手术率较低,整体优势相对显著[7-8]。
甲状腺全切术的优势为可彻底清除癌病病灶,治疗相对彻底,且其操作过程更为简单,因此操作时间更短,创伤性更少[9-10]。
综上所述,应用甲状腺全切术对甲状腺癌进行治疗,整体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