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红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要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隐退,努力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课堂的组织着、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跃升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最大程度地实现同语言的亲密接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巧设疑问,构建生命课堂,使课堂教学思路明晰,学生充满激情,主动参与。这样,才能让我们看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激活版”,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标。
构建生命课堂,即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放飞灵动的思维,遨游于知识的海洋,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大胆交流所获得的知识。
构建生命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获取真知,收获人生的无限风光。
那么,如何构建生命课堂,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呢?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空间,让讲台变为学生演绎精彩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是顾问。我们要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上如鱼得水,畅游于学习的海洋。让学生如逢节日,喜悦满怀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在课堂上,大胆创设问题情境,用“问”激起千层浪,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个不断发展提升的状态。这样,高效课堂便会呈现于师生面前。下面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般说来,兴趣、爱好、求知欲、获得优良成绩或得到奖励等都是影响学习主动性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它的情趣、意境、价值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主动性。
例如,《故都的秋》一课。如果教师只是平淡地讲:今天我们讲《故都的秋》,请同学们打开书……这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换一种方式,如用下面的导语开讲:“秋”,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物,古今吟咏“秋”的诗句很多。赏秋,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悲秋,是我国赏秋文化的最重要的主题。那么,在郁达夫的笔下,秋又是怎样的呢?“故都”指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故都的秋”又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样的导入,就把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会创设一种情趣奥妙的场景,也就唤起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好奇心。
课堂教学要求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要求师生思维同步。学生的思维应随着教师所讲内容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能是讲者谆谆,听者藐藐。例如,教学《故都的秋》,我始终围绕散文的“形”和“神”这一教学重点,散文的“景”和“情”这一教学难点而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找出文眼,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学生快速找了出来,即“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问题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请用一字概括。聪明的学生回答出“味”字(“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问题3.读一、二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学生回答出: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问题4.北国之秋的特点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或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这些特点?)学生自然地要阅读3—11自然段。通过引导,学生概括出了作者描绘了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即庭院幽深图 (秋花),秋槐落蕊图(秋槐),秋蝉残声图(秋蝉),闲人秋雨图(秋雨),秋枣半熟图(秋果)。
问题5.这些景物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出,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
问题6.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明确了,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问题7.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学生紧扣文中的写景的文字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问题8.有什么样的心境,眼前就会呈现什么样的景物。从五幅画面的描绘中可以体味出作者的什么感情?学生沉思一番后,明确到对故都之秋的热情的赞美,深深的喜爱,绵绵的眷恋。
问题9.作者还运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学生统观全文后,明确到,一是用对比,烘托手法,与南方的秋对照,更体现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二是直抒胸臆,结尾一句直接表达了爱故都之秋胜过生命的感情。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置,学生很轻松地学习并掌握了课文内容。一节课上,学生发言不下三十人次。他们深刻体验到了语文课堂的兴趣与魅力,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与喜悦。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用运用教学智慧,巧设问题,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构建生命课堂,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