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贫富观刍议

2019-01-30 05:33张春梅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颜回圣人庄子

张春梅

(周口师范学院 设计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富强不仅仅与经济、物质相关,还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关系密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庄子,在思考贫富问题时,就已经注意到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庄子在贫穷中度过一生。这里的“贫穷”是指,庄子在经济上贫乏,缺乏生活物质。《山木》云:“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1]598《外物》云:“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1]810监河侯敷衍塞责,庄子于是讲出“涸辙之鱼”的故事: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1]810

庄子穿着有补丁的衣服,脚踏破烂的鞋子;家里实在没有粮食,只能被迫外出借债。借债还不能稍等几日,只能立即或是稍短的时间内得到借款。可见其经济紧张、物质匮乏到何等程度!

庄子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物质状况吗?当然有。《说剑》记载庄子受太子聘请,来规劝赵文王,赏金高达“千金”,而庄子“弗受”。《秋水》记载,楚王遣使来聘请,庄子拒绝出仕;《列御寇》也载“或聘于庄子”而为庄子严词拒绝。

更何况,庄子很清楚如何实现经济上的富裕。《逍遥游》记载宋人资章甫的事例,云:“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1]33宋人搞跨境贸易,没有预先进行商业调查,便仓促将货物出口到“诸越”(今浙江),然后发现,越人并不需要他的货物。这自然是一次失败的投资。庄子深谙经济贸易的道理,才能描写得如此精到。又如《逍遥游》记载不龟手之药,其云: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1]34。

在洴澼絖人看来,药方无经济价值;在外人(客)看来,最有价值的就是药方。由此,庄子教导惠子学会“用大”。庄子不仅懂得互通有无的商贸如何运作,还懂得如何使经济价值最大化。

一、庄子对贫富的认识

问题是庄子为什么不谋求经济上的富裕、物质上的充足,而安于忍受饥寒交迫、贫穷度日的生活?这与庄子对贫富的认识相关。在庄子看来,“贫”只与经济、物质方面相关。魏王问庄子:“何先生之惫邪?”庄子解释为:“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1]598庄子说,我只是贫而已,更具体来说,只是“衣弊履穿”。而他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

《天地》曰:“有万不同之谓富”[1]350,《天道》曰:“莫富于地”[1]397。庄子所理解的“富”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经济繁荣、物质充足的“富裕”,而是自然状态下生命的多姿多彩,是基于生命安全、生活自由基础上的和谐共处;体现在人们的精神层面就是包容、宽容,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的心理状况和精神境界。拥有这种心境,才是真正的“富”人。“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再具体一点,就是“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间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1]769。

因此,经济上贫乏的庄子,在精神上是一个富人。他在忍受贫穷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在享受精神富足所带来的快乐。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庄子总是在积极讲授他的思想,传播他的快乐。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他总是喜欢与惠施进行辩论,而几乎所有的辩论都贯彻着庄子对精神富足重要性的认识。如《秋水》中的“濠梁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510

庄子用自己特有的论辩方式取得胜利,同时他也告诉惠子,“我”和鱼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生活在空气中的“我”,与生活在水中的鱼,站在“齐万物”的立场上没有本质的差别。鱼的乐趣是“出游从容”,人的乐趣也是在天地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二、《庄子》中的穷人形象

我们可以从《庄子》所描写的众多贫穷现象找到更多的解释。在《庄子》里,庄子只是众多穷人之中的一个。

在《庄子》对孔子的描述中,孔子很“穷”。《庄子》从未用“贫穷”来概括孔子。《天运》载:“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1]433在师金接下来的解释中,他讲解东施效颦的故事:

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1]434

《秋水》记载:孔子告诉子路:

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1]501。

《让王》则借孔子的故事来讲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其云: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故许由虞于颖阳,而共伯得乎共首。”[1]877-878

在庄子看来,孔子的“穷”不是物质上的贫乏,而是人生理想无法实现,原因不在于孔子,而在于“时”,在于“命”。如同《庄子》所记述的最贫穷的人物——子桑。《大宗师》记载: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1]243

这里庄子假借子桑之口,反思贫的成因,最终他归之为“命”。而庄子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观点。

同样,颜回也很穷。《让王》记载: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守陋闾,苴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使者曰:“此颜阖之家与?”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故若颜阖者,真恶富贵也[1]863。

当使者带着金钱来聘请颜回时,颜回表示出对金钱的轻蔑,而且他的态度就是“真恶富贵”。

《让王》记载:“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1]874-875这里描述颜回对拒不出仕的解释,同样也是《庄子》对于安贫乐道这一思想的集中阐释。

同样的例子还有原宪。《让王》记载: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1]870-871

曾子很穷。《让王》记载:“曾子居卫,縕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纵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1]873

这些穷人有共同点,都有经天纬地之才,都安贫乐道,都拒绝出仕。在庄子看来,这些人都是精神上的“富”人。这些人也是庄子精神上的知己和榜样。庄子通过讲述这些知己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对贫富的认识。

在庄子的设想中,理想的社会就是人人都有精神上的高尚追求。《天地》记载的尧与华封人的对话: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始也我以女为圣人邪,今然君子也。天生万民,必授之职。多男子而授之职,则何惧之有!富而使人分之,则何事之有!夫圣人鹑居而彀食,鸟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封人去之,尧随之,曰:‘请问。’封人曰:‘退已!’”[1]359

当华封人祝愿尧“使圣人富”时,尧表示拒绝,说:“富则多事”。而“封人”说,圣人治理天下,就是要让老百姓富裕,享受幸福的生活,怎能说“富则多事”呢?

在庄子看来,贫富不仅是经济上的事,还是精神上的事。物质食粮是必需的,精神食粮同样不能少,提升文化素质,升华精神涵养。人民精神富足了,对于国家是有益的。庄子真心希望国家富强。

三、如何提升精神境界

如何到达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呢?庄子提出如下观点:

第一,终生学习。《养生主》开篇便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1]111《缮性》云:“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1]466《庚桑楚》云:“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1]700因此,《养生主》开篇表面看上去是“生”与“知”的矛盾,实际上讲的是学无止境的道理。

第二,循序渐进。在庄子看来,没有天生的圣人,道的境界是需要修炼的,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遵循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学习,逐渐修炼。

《大宗师》在记述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时,借南伯子葵之口,讲述修道的步骤:

吾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1]216-217。

而这样的道理也是从他的老师那里学来的:

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1]217。

《寓言》记载了颜成子游向他的老师东郭子綦汇报自己学习的情况:

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1]844。

第三,以实现生命的觉悟为旨归。在庄子看来,学习的内容不是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信,而是以实现生命的觉悟为旨归的内心体悟。《齐物论》说:“道未始有封”[1]91,“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1]91。学习的内容就是这种“不言之辩,不道之道”的“道”。再具体一点,就是《大宗师》所讲的“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虽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1]199。

《天地》记述了子贡与田间丈人的一个对话。为圃者所秉持的是“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1]372-373也就是孔子所总结的“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1]373

四、余论

庄子为什么不出仕?是因为“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1]598因此,庄子在拒绝楚王使臣时,以神龟为例,他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1]510又如庄子所说:“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1]975他宁肯做在泥淖中自由自在的乌龟、自由活动在草地上的牛羊,也不愿舍弃了生命,被供奉在朝堂之上。

曳尾之龟的故事反映出,庄子虽然拒绝了君王的聘请,但并非对君王毫无影响。他所讲述的这些惊人的智慧,会促使君王反思自己的施政理念,对国家政治产生有益的影响。因此,庄子出仕所达到的效果未必好于不出仕。

在庄子的时代,还是农业社会,农业的发达才是国家富强的前提。要想实现农业的发达,粮食的丰产丰收,需要稳定民心,使人人安于“朝出耘田夜绩麻”的生活。要想拥有这种民风民俗,需要提升民众的思想精神境界,使人人能够做到《老子》所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2]143。如此,才能实现从上到下、由下而上的稳固统治。为什么庄子精神上的富有,无法转换成物质上的富庶?庄子为国家富强、社会繁荣、人民幸福献言献策,他只是隐居乡野的知识分子。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庄子将自己对国家、人民的满腔热情隐藏在他逍遥自由的个人精神追求中。

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或缺的。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自信”的口号,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必要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精神境界。庄子对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对于实现“文化自信”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颜回圣人庄子
颜回偷食
颜回之乐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不以己善示人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