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颖
(宿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010年,砀山唢呐被收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砀山县在2013年12月31日中国艺术家协会和联合国电视中文台在北京联合举办的“UNTV2014全球新年联谊会”上被授予“中国唢呐之乡”荣誉称号 。据《砀山县志》(1996 年版) 记载:“砀山人民爱听唢呐吹奏, 家有婚嫁、丧葬大事必花钱雇一唢呐班子来家中吹奏, 村民在喜庆日子里也常常是雇唢呐班子吹奏。……从清至今可谓是长盛不衰。”
据砀山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稽查队2016年统计,砀山在营业的唢呐班有150多个,从事唢呐吹奏人员1000多人。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孩子满月、老人过寿,或者升学以及开业庆典等,砀山人们大都请唢呐班演奏。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为继的情况相比,砀山唢呐的情况比较乐观,这与当地的礼仪制度以及政府的重视有关,更重要的是砀山唢呐本身的艺术魅力。
唢呐通常有哨片、芯子、气盘、杆和碗五部分组成。在砀山,根据唢呐的大小、唢呐杆的长短以及发音的特点,唢呐分为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高音唢呐也称为尖笛或小唢呐,通常包括D调、bE调唢呐,发音清脆、高亢,吹奏技法较难掌握。中音唢呐,在砀山统称为“二号头”,是砀山唢呐最有代表性的张连生老艺人使用的乐器,主要就是C调唢呐,表现力最丰富。低音唢呐,在砀山称为海笛,也叫大笛,常用的有bB调、bA调和F调唢呐,它的发音沉闷,常表现悲伤的曲调,演奏时需要较强的气息。
哨片也称为哨子,是唢呐发声的部件。砀山唢呐的哨片由唢呐艺人根据个人习惯用芦苇制作,形制常为扇面形,唢呐的发音技巧主要靠嘴来控制,所以哨片的大小、软硬度都要非常合适。好的哨片有利于吹奏者处理好乐曲的音准、音量和音色,精准表达乐曲的情感。哨片底部要用铜丝或缝衣线缠绕,用铜丝比较结实,但不够灵活,砀山唢呐艺人喜欢用缝衣线缠哨片底部,这样调整比较方便。
芯子在砀山也称为“胡喽”,铜质,从上往下渐粗圆柱形。它的作用是调节音准,短的音偏高,长的音则偏低。长度约是杆头到第八孔的距离,唢呐艺人会根据需要调整适合自己使用的芯子。
气盘对唢呐发音没有直接的作用,所以在砀山有的人吹唢呐不用气盘。但它是嘴唇的一个着力点,吹奏时口型的控制和闭气可以利用气盘。另外,气盘还有美观的作用,色彩多样,常用的材质为塑料、木料和铜质。
唢呐杆在砀山就叫杆子,基本都是木制,常用的有檀木、乌木、红木和花梨木等。形制上细下粗,呈圆锥形,前七后一共八个音孔,演奏者通过关闭和放开音孔调整音高。杆子的长度决定唢呐的调高,唢呐的分类即是根据杆子的长度分为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和低音唢呐等。杆子越长,调和音域越低,反之,则越高。
唢呐碗通常叫碗子,也就是唢呐头,薄铜片制成,主要作用是扩大音量,故有些唢呐艺人的唢呐碗下方会再加一圈5厘米左右的扩音圈,使唢呐吹奏的声音更加集中且富有穿透力。唢呐碗可以上下小范围地移动,使得唢呐碗还具有调节筒音和低把位音高的作用。
砀山唢呐主要有独奏、重奏和依托唢呐班的合奏形式。独奏和重奏通常是唢呐艺人参加国内外唢呐大赛及表演时的形式,唢呐班的合奏是砀山唢呐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依托形式。通常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乐队三种乐器编制类型:大型的编制有唢呐两至三支,笙两盘,二胡板胡两到三把和扬琴,另外就是打击乐,梆子、锣、钹、板鼓和架子鼓等;中型编制通常是两支唢呐两盘笙,再加上梆子、锣、架子鼓等打击乐器,另外再配置一架电子琴;小型编制就是两支唢呐两盘笙再加上梆子组成。在砀山,各种编制的唢呐班里通常还会有能够模仿各种人声唱腔的大胡喽和小胡喽(也称为把攥子),以及一到两个主唱。唢呐班很多人都是一专多能的,能吹、能拉、能唱。演出时唢呐班采用哪一种乐队编制是根据事主的要求。
砀山唢呐演出类型主要分为“搭台吹”“坐台吹”“站台吹”。“搭台吹”通常是用演出车搭建的,也有搭建专业舞台演出的。舞台常搭建在事主家门口,在红白喜事的前一天演出时使用。也有很多开业庆典、过大寿、送粥米或庆贺金榜题名时使用“搭台吹”。搭台吹时,唢呐班演出时间较长,会分为吹、唱、演三部分。吹主要是先吹奏一些合适的传统曲牌再加一些流行歌曲。唱现在主要是唱一些流行歌曲,之前在砀山唱的豫剧比较多,也有四平调、拉魂腔、坠子戏等。演的阶段,之前是一些唢呐艺人表演“吐彩纸”“吃火喷火”“火烧葡萄架”等各自唢呐班的拿手绝活。现在有很多唢呐班为了显示其演出节目的丰富性从而多招揽生意,也有的是应事主要求,常常请一些玩杂技、说段子的走穴专业演员,整个过程会持续两到三个小时。这些演出一是事主家感谢亲戚邻居的帮助,二是显示自己经济实力。坐台吹与搭台吹是在婚丧礼仪当天使用的形式,唢呐班成员基本变化不大。坐台吹是在礼仪开始前开门和礼仪进行到某一阶段吹奏的形式。站台吹是礼仪进行时常用的形式,具体还分为站着不动吹奏的立奏式和走着吹奏的行奏式。行奏式常常用于婚丧礼仪进行中,如婚礼中的“嗑喜头”“拜厨”“拜堂”等,葬礼中“行家奠礼”“送行”“接贡”等都是行奏式的吹奏方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砀山唢呐国家级传承人蒋法杰老艺人记录的54首常用唢呐曲目分析,所用调式见表1。
表1 砀山唢呐曲常用调式
从表1可以看出,宫调式和徵调式是砀山唢呐常用的调式类型,徵调式常用于婚礼曲中,宫调式常用于丧葬礼仪中(对于徵调式和宫调式在婚丧礼仪中的应用,笔者另一篇文章《砀山唢呐在当地婚葬仪式中的运用》有详细论述)。此外也有少量的羽调式和极少的角调式、商调式,羽调式也用于丧葬礼仪用曲中。如丧葬仪式用曲《二凡》:
图1 《二凡》结束句
这首曲子采用的是五声羽调式。另外,采用羽调式的还有《慢工尺上》《慢欠场》等,其余基本采用的都是宫调式和徵调式,还有极少的商调式和角调式。调式类型为五声调式,也有加清角、变宫和变徵的六声和七声调式。
对上述54首乐曲的节奏节拍分析总结出节拍的使用情况是,四二拍30首,四四拍10首,四一拍12首,另外还有2首四四拍、四二拍与四一拍的混合节拍。四二拍的乐曲居多,与使用的场合有必然的关系,很多曲子在演奏时是站台吹或走台吹的,四二拍的节拍特点恰恰符合这种吹奏方式。也有极具抒情性的乐曲使用的具有抒情特点的四四拍,四一拍属于有板无眼的类型,吹奏戏曲的唱腔片段较多。
节奏类型以四分、二八、前十六、后十六和四十六为特点,每首作品这几种类型的节奏型都会占结构的绝大部分。如:
图2 《凡字调》开始片段
图2中喜事曲牌《凡字调》开始的一个片段,从头至尾基本都是后十六、前十六、四十六和四分音符组成。
图3《二迷子》开始片段
图3中丧事曲牌《二迷子》开始的一个片段,从头至尾基本都是二八和四分音符构成。
砀山唢呐雄浑有气势,演奏曲目包括传统曲目、歌曲和戏曲三种类型,歌曲和戏曲就是其原有旋律,旋律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传统曲目和利用传统曲目改编创作的作品中。我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发展手法多种多样,袁静芳认为“中国传统乐种常用的旋律发展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叠、变、扣、集、拆、对、跺、合、解、滚 10 法”56。这为我们研究传统音乐的旋律进行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砀山唢呐在旋律发展手法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
1.叠。叠就是重复,重复是旋律发展最重要的一种手法,可以是乐节重复,对一些典型音乐语汇的强调,也可能是形成对称段落的乐句重复,也有重复完整乐思的乐段重复。在砀山唢呐吹奏的传统曲牌中,较常见的是乐节重复。
图4《闹玩曲》片段
图4中第三、四小节完全重复了第一、二小节,第五、六小节又完全重复了第四小节,使得这一欢快的动机得到了充分的陈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乐节重复在许多传统曲目的旋律发展中都有,如《凡字调》《抬花轿》《五字开门》《扯手》《闷笛曲》《八板曲》等都有乐节重复。乐句重复和乐段重复在砀山唢呐的曲目中往往会加以变化。
2.变。变就是变奏,变奏在包括唢呐曲的民族民间音乐创作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与风俗礼仪密切相关的唢呐曲。砀山唢呐在演奏时就常使用各种变奏的手法发展传统曲牌的主题旋律,特别是在娱乐性表演和一些婚丧仪式时间较长时,唢呐手会利用自己娴熟的吹奏技巧,让吹奏的曲子每一遍都有变化。常见的有旋律加花变奏、改变演奏技巧变奏、改变音位和指法变奏、节奏节拍变化变奏、扩充和减缩变奏等。
加花变奏是重复原来的旋律时,对骨干音加音装饰,通常情况下强拍第一个音不变,在不影响整体旋律走向的情况下骨干音也可稍作改变,形成环绕的或上下起伏的旋律线条,使旋律更加丰满、连贯。改变演奏技巧的变奏是唢呐艺人展示自己独特吹奏技艺的方式,利用循环换气、气拱音、鼓腮式等技法吹奏之前的旋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改变音位和指法变奏是利用唢呐音位和指法的变化,用同一把唢呐吹奏不同调和音高的旋律。节奏节拍变化变奏是旋律重复时用不同的板式和速度演奏,这需要整个乐队的配合。扩充和减缩变奏,是为了演出的需要,时间长或短的变化,唢呐艺人对主要旋律在结构上即兴扩充或减缩。
唢呐曲的变奏基本是艺人即兴发挥的,每个人根据演出的需要和自己的技法特点做各种变奏,没有统一的乐谱,但变奏方式基本是以上几种类型。
3.集。集渊源于词调与南曲,是用不同曲牌的乐曲组成一首新的曲牌或乐曲76。民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作曲家,作品基本是技法比较高超的民间艺人把情绪风格较合适的曲牌拿来分别加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作品。砀山唢呐就出现了《梨园欢歌》《普天同庆》《叫句子》(改编)等一系列利用集的手法创作的作品。
4.对。对也称为对句,有相同旋律的对句也有不同旋律的对句。砀山唢呐演奏时有唢呐与笙形成的对句,也有双唢呐演奏时唢呐与唢呐之间形成的对句。如图2《凡字调》开始乐段的最后一句就是唢呐与笙不同旋律的对句,在双唢呐演奏中对句也是经常出现的。
5.合。合指的是乐曲开始和结束使用相同的曲调片段。在砀山唢呐吹奏中这是常用的一种旋律进行技法。乐曲开始吹奏某些固定曲调,一是唢呐班乐器校音,二是烘托喜庆或悲伤的气氛。例如,许多丧事曲牌前常用的带有延长号的中音la到高音do的音调,就是合头的用法。另外,在开业庆典或婚丧仪式中吹奏时间不确定时,需要随时结束演奏,会有一个随时结束的结束句,相当于合尾。图5就是喜事曲牌常用的结束句:
图5 喜事曲牌常用结束句1
这一结束句会根据需要做一些速度、节拍或节奏型的改变,如图6。
图6喜事曲牌常用结束句2
6.解。解是我国传统音乐旋律发展常用的一种手法,民间称为加“穗”,在砀山唢呐里也称为加“碎子”,多用于乐段的尾部,通常是曲牌和变奏演奏后接“穗”结束,也有在“穗”后再接尾声结束的。“穗”虽然是艺人即兴的吹奏,但是乐曲结构和技法的安排都是符合逻辑的。运用场合也有讲究,例如婚礼中拜堂时,会加进喜庆热烈的乐段挂“穗”。在葬礼中送行、出丧和下葬时会加进“穗”演奏,最后接尾声结束。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砀山唢呐旋律发展中常使用的手法有叠、变、集、对、合、解,其他扣、拆、垛、滚的发展手法基本不用。
乐器的演奏技法是演奏乐器时的表现手段,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演奏技法,同一件乐器,由于文化地域、演奏者的技巧和听众审美需求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演奏技法。唢呐的演奏技法丰富多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手上的功夫:揉音、垫音、抹音、指滑音、指颤音、打音等;(2)嘴上的功夫:单吐、双吐、三吐、喉音、弹舌等;(3)气息运用的功夫:循环换气、气拱音、一孔多音等。砀山唢呐艺人在这些演奏技法中最具特色的有:滑音、喉音、鼓腮式循环换气、气拱音和一孔多音等。隋景山在《安徽民间唢呐流派及演奏特点》一文中讲到的被称为唢呐状元的砀山唢呐名艺人张连生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吞、轧、揉、颤”,基本都用到了这几种。
滑音有指滑音和气滑音两种技法。指滑音是在吹奏时用手指从本位音向上方或下方音孔滑动形成上滑音和下滑音。气滑音是通过气息的控制和嘴唇的蠕动,完成向上或向下的滑音效果。
喉音是强气流冲击喉咙发出的类似“沙沙沙”的声音,常表现悲伤的情绪,有时也模仿一些悲伤的音响效果。
鼓腮式循环换气是民间循环换气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法,在砀山,唢呐艺人基本都会使用这一技法。是一种口腔呼气和鼻腔吸气同时进行的方式,使听众在倾听时感觉吹奏者是一口气吹完的,非常过瘾。鼓腮式循环换气可以让口腔内储存的气流更加充分,特别在吹奏高音时更能游刃有余。另外还可以起到感染听众的作用,看着唢呐艺人的表演感觉吹奏得特别卖力,情绪受到感染,气氛会更热烈。许多专业音乐院校不主张使用这种换气方式,认为不美观。但是在砀山唢呐演奏中鼓腮式循环换气还普遍存在,老百姓和唢呐艺人把它作为衡量艺人技艺的一个标准。
气拱音在砀山也称为“哈音”,因为发出的声音神似笑声。有两种吹奏方式:一是上下唇轻轻含住哨片的上半部分,将口腔内储存的气息有频率地送出,结合下滑音而得音。二是得哈音的方式,嘴唇轻含住哨片的上半部分,利用丹田气息,通过腹壁肌的震动并结合下滑音得出“哈、哈”之音。
一孔多音也是砀山唢呐艺人一种较高的演奏技法,不是每个唢呐艺人都能掌握。唢呐有八孔,正常演奏十六度,但通过一孔多音、借音技巧吹奏出来的音域就不止十六度。一个音孔通过唢呐艺人气息的控制和含哨的深浅,可以吹奏出本音上下三度内的音。
滑音、喉音、鼓腮式循环换气、气拱音和一孔多音是砀山唢呐最具特点的几种演奏技法。由于唢呐艺人到各地演出增多、年轻的唢呐手到专业院校的学习和交流等,很多演奏技法都有改进和借鉴。
砀山唢呐发展得如火如荼,它本身的艺术特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砀山唢呐的形制艺人会根据自己吹奏的习惯改变其构造特点,哨片的材质及形状大小、唢呐杆的长短、碗的大小、芯子的长短等都会有各自的特色。乐队编制和演出形式会根据事主的要求和仪式的需要做相应的改变。在调式调性方面,喜事曲牌常用徵调式,丧事曲牌常用宫调式。在节奏节拍方面主要是常用的四二拍和四四拍及其他拍子,有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各种节奏型的应用。旋律发展主要应用的有叠、变、集、对、合、解的手法。砀山唢呐常用的特色技法主要是滑音、喉音、鼓腮式循环换气、气拱音和一孔多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