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组织再造理论在创新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机制中的运用

2019-01-30 04:42陈录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医学

陈录赐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4)

近年来,医学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战略和精准医学要求的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涉及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人格品德塑造等方面,需多部门的深度融合、协调推进才能完成。但目前,我校的医学研究生培养,在发展理念、责任意识、创新动力、质量保障与监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一种教育机制跟不上医学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规模与规格时,就要不断谋求改革及创新之路。以组织再造理论为基础,探索医学研究生教育方面的一些创新,最大限度地重构、协调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协同推进,是提升学校医学研究生整体育人实力的努力方向。

一、运用组织再造理论创新医学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必要性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每个院校各有特色,均有传承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探讨创新研究生教育机制时,要掌握组织再造理论及机制的内涵特征、目前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机制创新的目标和要求等。

(一) 组织再造理论及机制的内涵特征。

医学院校的组织再造理论来源于“企业再造(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或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reengineering)理论等。它是199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姆斯·钱皮(J·Champy)与迈克·哈默(M·Hammer)研究关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该理论的定义是指“为了飞越性地改善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重大的现代企业的运营基准,对工作流程(Business Process)进行根本性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1]。组织再造的本质是组织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医学院校组织再造,探讨的是教育管理的流程再造和教学过程的流程再造,目的是对学校参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的政策制度、组织表象与深层结构进行转化与重建,重新设计新的组织结构模式、理顺学校内部的责权分配,从而建立学校组织运作新机制,转化学校组织新的管理型态,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二) 医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创新的紧迫性。

目前我校的医学研究生培养秉承许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第一,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念尚未完全转变、学科专业实力不足、学位点建设缓慢、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等不相匹配。第二,管理主体的权责不清。虽然研究生的部份管理职能下放到二级学院,但由于受长期直管机制的惯性影响,二级学院在机构人员配备、管理重心等仍依赖于学校或依附于本科教学及管理的资源上,造成研究生教育管理权责不清。第三,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不完整、内容不够丰富、培养手段单一。目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大都是单一导师制,所设置的一些课程体系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轻人文素养、立德树人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教育手段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突出研究生的特色与个性。第四,研究生培养的平台差别大,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平台匮乏,与国外合作交流不足。由于受预算拨款制度、成本分担制度、助学体系等制度制约,不同教学单位、不同导师之间的科研育人平台及科研培养经费各不相同,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等等这些,影响我校高水平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也倒逼学校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机制及业务流程等进行优化再造。

(三) 创新医学研究生教育机制的目标及要求。

对医学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再造创新,涉及到学校的政策制度、管理过程、教学过程、服务过程的人力、物力及设施设备等资源。目的是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局面。为此,第一,要理顺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管理结构及责任权益,更新教育理念和方式及构建协同育人的系统运行平台等。第二,在进行组织再造创新时,要考虑整体性和逻辑性,要突破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壁垒。同时注重创新的方式方法,把创新的主导权释放到价值链条中的每个节点上,并对相关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效的汇聚,实现深度合作。第三,要想形成稳定的创新教育机制,育人政策是基础、育人组织结构模式是关键、育人制度是保障。同时,在机制运行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运行效果的评价和实证分析等。

二、运用组织再造理论创新研究生教育机制的思路和途径

当前,医学研究生的教育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只有不断探寻和构建符合医学研究生教育规律的机制,才能提升整体的育人效能。

(一) 理顺研究生教育的治理结构与职责。

1.学校层面。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每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发展机遇,都应紧扣增强发展的活力开展各项工作。第一,组建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办公室,可挂靠在学校的规划办,规划办应适时与国家及区域上级政府主管部门进行政策对接,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的支持;根据学校自身的实力,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合理布局学科的结构、强化学位点建设及专业发展规模和招生规模[2]。第二,组建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对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各环节、论文评阅与答辩、学位授予、毕业生信息等进行督导与评估。第三,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明确义务和责任,给二级学院更大的发展空间,促使二级学院发挥自身的潜能,激发基层的办学活力。第四,加强学校研究生院各职能部门的效能,加大对外合作交流的支持力度,精确对二级培养单位的业务指导和无缝对接。

2.二级学院层面。二级学院是学科学位点建设及研究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主要场所。二级学院的育人目标应围绕研本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协同考虑。第一,构建党政一体的研本管理体系。由学院主管党政领导牵头组建,教学科研办、学工办联合运作。第二,组建学院学科学位点建设组织。构建研本“协同”的学科建设发展组织。由学院教学委员会牵头,研本工作的负责人、系主任、导师组成。围绕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发挥示范带头效应。第三,组建学院联合导师组织。由学院学术委员会牵头,负责研本工作的领导为负责人、学科导师、学院副教授以上的教师组成。学院应加强导师的遴选标准,每年定期对新遴选导师进行培训,引入竞争、淘汰考核机制,导师之间要取长补短、知识共享、资源整合等。第四,组建研本一体化的辅导员及学工队伍。由学院党委负责,学院学工办主导牵头,辅导员政工干部、管理干部参与,强化思政育人工作。

3.导师层面。导师承担着研究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双重任务的主体。导师自身要练好基本功。第一,要政治素质过硬,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将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第二,要师德师风高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谨遵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第三,要业务素质精湛,要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学术追求,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秉承先进教育理念,创新研究生指导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之间的平衡,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第四,要合作精神好,自觉进行交叉学科的培养和学术自由整合。

4.研究生群体。研究生自身应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学校应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强化自我管理意识,加强研究生干部队伍建设,以学术学会为补充;建立学生与导师的沟通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营造团结协作的环境。

(二) 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教育效果。

1.科学设置培养方案、丰富教育内容。针对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合理设置培养方案及覆盖面恰当的课程体系。第一,准确设定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目标,使研究生具备品德高尚、专业技能熟练及掌握开展科学研究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第二,建立多元化融通式、覆盖面广的学位课程体系,注重人文课程如“职业伦理教育”、“医学哲学思维、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医师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等课程设置。第三,构建核心知识框架,探讨开设跨学科领域的生命科学核心课程,打破课程的壁垒界限,开拓学生视野[4]。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挖掘学生原有的潜能和天赋。第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优化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如开展互联网+教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并利用多媒体载体在线交流讨论的交互式学习等。第二,强化以问题为导向的、联系临床的、引入案例式的教学模式,举办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学术讲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到国内外进行访学研修,扩展学术视野和知识面。第四,引入大数据分析教学,如患者个体的基础基因组学数据,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

3.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医学研究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可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立德树人、加强人格品德素质修养。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第二,培养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潜力,引导研究生跟踪学科前沿,开拓学术视野。第三,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四,培养自主钻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资料收集能力,信息数据处理能力,学术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展望预测能力等。

(三) 构建共享开放的协同育人网络系统平台。

共享系统平台主要由以下几个运行模块组成:

1.管理运行模块。首先要提升学校数据技术平台和工具的软硬件配置,并以学校的信息中心为依托,构建集成化、分工合理的校院两级育人网上网下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任务协同,系统内部之间和外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实现师生责任明确、操作标准统一、管理精细、任务自动追踪落实。

2.课程教学资源模块。包含教师信息和课程信息等。第一,通过该模块,开展学科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设计充实相关共享课件资源资料;第二,开展在线教学、考核测试、疑难问题解答和互动交流指导;第三,在线举办专题讲座、科研论坛、学术沙龙等。

3.科研技术服务模块。发展和完善面向全体研究生群体的相对开放的科研服务技术平台。如动物实验平台、机能实验平台、深度测序平台、小动物分子影像技术平台、流式技术平台、细胞功能平台、形态学技术平台和组学技术平台等,培养医学研究生基本科研技术能力、科研创新思维能力、自我统筹管理能力等[5]。

4.学术交流模块。创设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师生之间、师与师之间、研究生之间的指导与自由沟通机制,鼓励和引导不同科研领域研究生共同营造一个团结协调合作的环境,研究生间的相互交流,打破专业枷锁,鼓励多方自愿加入、共享科研心得。

三、创新医学研究生教育机制的保障措施

如何有效运用组织再造理论创新医学研究生教育机制,并能在具体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中加以实施,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作前提及进行必要的运行评价。

(一) 创新教育机制的制度政策。

1.政策保障。医学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任务,学校应设立专门的项目库资金支持,加大对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建立立体的人才制度,通过引进、培养和聘用的方式,汇聚一批高水平学科人才;强化学科及导师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培训交流研讨,尊重和保障导师权利;建立较稳定的校院研究生管理队伍,并加强岗位素质及管理技能培训;重视和把握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脉络,加快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改进教学和管理的方式。

2.制度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落实,确保实效。如完善导师遴选与管理制度,制定导师岗位责任和评估指标体系,把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情况纳入教学督导范畴;改善导师治学环境,提升导师工作满意度;完善奖助制度,建立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奖助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如合作机制建设、帮扶机制建设、暖心爱心工程营造等,提高各种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二) 教育机制运行的成长性评价。

1.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坚持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坚持整体性与独立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2.设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等几个维度,如机制的组织结构模式、运行保障、学科学位点建设的有效度、教育效果、核心能力培养、平台运行服务情况、成果产出、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方面,设定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3.评价过程及结果处理。立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办出特色的理念,根据检查、监督、评估中取得的信息,分析研究,商量对策,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三) 教育机制运行效果的实证分析。

所构建的教育机制实施以来,取得一定的成效。学位点建设取得重大成效,2018年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2个专业学位博士点和医学技术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博、硕研究生招生人数以5%逐年增加,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109人,硕士研究生招生1402人;医学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临床实践能力有很好的提升,2018年博、硕在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合格率100%,职业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通过率达98.4%;对外交流学生数及资助经费以10%逐年增加;2018年国内外访学、交流学生人数78人,资助金额60多万元人民币;博、硕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及优良率逐年提高,2018年达98%;学校投入1135万建设智慧校园信息网,学校的信息网络中心平台能很好地为教学与科研服务;研究生对学校各职能部门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研究生的总体就业率达到10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达到98%等。

组织再造理论为高校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创新的理论基础和路径。在运用组织再造理论创新医学研究生教育机制时,应结合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的现有模式特点和组织再造理论及机制的内涵特征,然后分析创新医学研究生教育机制的紧迫性、目标及要求;在创新研究生教育机制的思路和途径的选择上,应结合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及时代的需求;同时,应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确保机制的正常实施与改进提高。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医学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爱情导师
医学、生命科学类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