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微微 ,胡西厚,李继宏 ,邵长臣
(1.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2.山东浪潮优派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强调要将“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的思想作为落实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协同创新由理念向实践的推进为高等教育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也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带来了契机[1]。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应利用这一机遇,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全面接轨。
我国的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等专业完成,起源于医学情报图书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正式的本科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2]。目前,全国共有52所开展本科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院校[3]。
自1985年政府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政府、企业与高校校企合作联合探索培养人才以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逐渐成为高校与企业之间新的合作模式。上述院校中有部分院校已经开始探索校企协同方式培养卫生信息化人才,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以滨州医学院、济宁医学院、泰山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四所高校为例[4-6],概括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情况。通过上述高校的调研发现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主要建立在已有相关专业之上,合作企业以浪潮、惠普等信息技术类公司为主;教学过程均采取分段式培养,按照课程类别、教学场地的不同而采用“2.5+1.5”、“1+2+1”、“2+1+1”等不同阶段,学生有1-2年的时间在企业开展专业学习与实训,相较于高校传统的实践基地而言,合作办学企业拥有更为优越的实践环境、更多的实战项目及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岗位胜任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课程体系以软件开发等计算机类课程为主;师资力量主要依托已有相关专业师资队伍,以校内教师参加企业相关信息技术培训等方式更新完善师资的知识结构。
我国校企协同培养卫生信息化人才起步较晚,医学信息学科以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建设不够完善,各院校专业培养模式因合作企业业务重点不同而不同,培养模式没有标准,缺乏对卫生信息化人才核心知识和能力的规范,不利于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从目前设置的专业课程来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方面课程为主,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较为完整,但卫生相关理论、技术方面课程不足,多以开设医学概论、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为主,这样容易导致专业人才精通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而在卫生行业中应用经验不足,不能满足卫生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复合性要求。
校企合作卫生信息化专业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较强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但由于校企合作进行卫生信息化教育时间不长,双方合作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双方师资仍以各自管理培养为主,融合度不高,双师型教师培养不足严重影响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校企合作卫生信息化人才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但现有师资教育背景多为管理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等单一专业,具有医学、信息科学复合知识教育背景的人数不多,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校企合作开展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因时间短、培养重点各异、专业定位不统一,在社会上影响力不够,社会认可度低。社会对此专业的认知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结果存在偏差,使得学生就业面庞杂,没有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补给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针对目前发展现状,为实现协同创新卫生信息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序发展,推动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前进步伐,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需构建校企协同创新系统,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协同问题:
明确培养方向、统一专业定位、定向培养专业性人才是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校企协同创新主要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突出,能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相关企业等单位从事卫生信息化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围绕现有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岗位需求制定合理的培养方向,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开设如卫生信息化、卫生信息安全、医学大数据等方向,融合新型技术,为医疗相关部门或企业输送卫生信息化人才。
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共同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高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为主,企业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为主,面向国家卫生信息化需求双方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实现校企双方的无缝连接,共同构建协同创新、教学互为基础的有机整体。培养过程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以及实践模块:第一个模块主要由高校完成,开展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人文、卫生行业等学科领域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期间企业方辅助进行专业认知、后期学习实训情况等内容教育;第二个模块由校企双方协同完成,主要进行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第三个模块主要由企业完成,通过相关专业技能的课程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借助实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期间校方辅助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师资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要建立校企协同师资培养机制,通过互派教师进修、开设短期培训班或者行业实践等方式,利用高校优势增强企方教师的理论基础,借助企业平台或卫生机构平台弥补教师行业实践经验的不足,共同提升校企双方的师资水平。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探索不间断的职业素养训练,尤其在学生进入企方之后,探讨新型的“校企+企企”对接的人才就业服务模式,校企双方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强化就业训练,进行就业专项指导与推荐,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方案;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利用合作企业的“企企”合作平台,为行业提供符合职业能力要求的卫生信息化方向应用型人才,不断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