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初,有幸参加了中国地市报新闻作品竞赛定评和对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评审工作。在新闻作品竞赛定评阶段,我主要负责副刊、专栏、系列报道类作品的评审,然后,集体讨论定评。在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评审阶段,评委全部参加复评、审核、讨论、评议、定评。由于新一届中国地市报研究会领导班子对做好新时代地市党报新闻舆论工作高度重视,信心十足,因此,本次评审工作策划到位、组织精细,前期筹备与初评工作比较扎实,为后期定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来自全国地市报参加竞赛的各类新闻作品近2000件,真可谓是对2018年度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中国地市报新闻工作者“四力”本领能力的一次大检验。
评审工作在认真审看、热烈讨论、严格评议、慎重确定、紧张有序中进行。有时,评委们为了一个作品,或者一个标题,或者一个提法,或者一个图片,或者一个用字用词,会展开激烈的讨论,直到弄通弄清、形成共识为止。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老新闻工作者,综观本次中国地市报新闻作品竞赛定评和对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进行评审工作的全过程,感受深刻,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三点思考。
站在新时代,中国地市报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究竟应该怎么办?究竟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奉献时代、奉献人民?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四力”,对全国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也给全国地市报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从本次参赛新闻作品的整体来看,呈现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基调。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基层故事、弘扬时代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仔细对比分析一下竞赛中获奖的新闻作品,无一不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基本功的展现,“四力”基本功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竞争力。
比如,在副刊类作品的审核中,有一篇散文《脉动的音符》,作品表现的是山区人民对开通火车走出大山的美好向往,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山乡巨变,在初评时推荐为一等奖,但在定评审核时发现,文中两处将“改革开放”写为“开放改革”;还有两处存在语句杂糅的瑕疵。这些明显硬伤表明,作者“眼力”很好,抓住了时代大主题,但“脑力”“笔力”的功力还不到。因此,只能遗憾地由一等奖降为二等奖。
在对副刊类作品初评推荐为二等奖作品的审核中,有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林地清音》引人注目。作者视角关注到被许多人遗忘的老林场,通过深入走访老林场的多个护林点和多位护林员,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现了60年林场的发展变迁和护林员的感人故事,反映了守住绿水青山就是守住金山银山的重大主题。作品主题鲜明,视觉独特,贴近实际,文笔优美,社会效果好,能看到作者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面都有较好的体现,评委在定评讨论时将初评推荐的二等奖调为一等奖。
在本次新闻作品竞赛定评和对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评审工作中,让评委们最为头疼的是令人眼前一亮、拍案叫好的精品太少。
比如,在91件系列报道中,整体来看,记者关注了大事、大局,关注了民生、民情、民意,表现形式也
有突破。但仔细看,深入贴近还不够,深度挖掘还不够,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精品极少,“四力”方面乏力,难以拿出参与中国新闻奖评选竞争的精品。
在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的评审阶段,评委们对纳入视野的几十篇作品一一细看,反复挑来挑去、比来比去,发现有些作品是主题不重大鲜明、事件不典型不突出,还有些作品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硬伤,“四力”乏力的现象较为普遍,叫好的精品实在是太少了。
有一篇消息被大家在热烈讨论中形成共识,成为代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推荐参评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的首件作品:
引题: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 环境治理倒逼产业转型
主题:三河: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比如,当教师在讲解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时,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制作出教学的大纲:小蝌蚪找妈妈的起因、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找错妈妈的原因、最终的结果。其次,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按照视频中所体现的知识结构对课文进行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评委会给予的初评评语、推荐理由是:这是一篇主题重大、事件典型、新闻价值高、具有很强指导性的好新闻。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主题重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雾霾严重,近年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作品通过三河市环境治理倒逼产业转型,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的典型事例,深刻反映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把污染防治作为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环境的重大主题。
二是事件典型。环境污染顽症究竟应该怎么治理?作品新就新在:第一,敢于向环境问题突出的“土小”企业群废弃矿山开刀,对最基础、最根本的污染源进行根治;第二,大胆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环境治理,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机制的成功探索;第三,作品报道的新闻事件对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三是手法老道。作者得到新闻线索,紧抓不放,深入现场追踪采访,坚持用鲜活的事实、事例说话;消息主体表现手法灵活,文风朴实,从中可以看到基层新闻工作者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面的老道功力。
从上面两个事例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基层党报新闻工作者如果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面乏力,就难以打造出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新闻精品,更难以登上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评选的大雅之堂。
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本领能力,需要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要把练好脚力、练好眼力、练好脑力、练好笔力作为从事新闻事业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才能够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职业的新闻精品。
本次代表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推荐参评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的另一件作品是通讯,也是“四力”方面持续发力的成功案例。
主题:“义新欧”为何频获习主席点赞
作品2450字,由《金华日报》报送。这是评委们在通讯中选来选去,认为最有可能冲击中国新闻奖的通讯作品。
作品题材重大,内容新颖,语言平实,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很强的影响力。整个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面的过硬功力。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在后来查阅中国新闻奖有关资料时欣喜地看到,在2014年度第2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获奖作品中,正是《金华日报》报送的消息《马德里迎来首趟“义新欧”货运班车》荣获了二等奖。评委在点评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篇来自地方媒体《金华日报》的消息,弥补了有关‘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缺憾。”
《金华日报》消息已获奖,通讯又跟上。从中我们既能看到他们持续追踪采访重大题材的职业精神,又能感受到他们在“四力”方面持续发力、精心打造新闻精品的扎实功力。
还应该指出的是,在本次评审工作中发现,有些因工作疏漏、把关不严,造成作品被淘汰,错失了参评机会。有的是不按规定报送,字数超长或严重超长,专栏刊发期数不够;有的是报送作品复印件模糊不清,评委难以阅读;还有的是作品推荐表填的过于简单,有应付之嫌。随着近年来中国记协对中国新闻奖评选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措施:严格审核参评作品材料,实行获奖作品和获奖者退出机制,加强对参评推荐报送流程监督,规范报送材料的申报标准,加大对违规参评惩处力度,强化对评奖的全程审核和全域监督,因此,我认为,中国地市报要积极与中国记协的规定、标准、要求对接,在打造新闻精品和推荐参评作品方面采取更为严格有效的措施,避免再犯常识性的低级差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 ,为新时代中国地市报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切实不断增强中国地市报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舆论引导的综合能力,精心打造出更多新闻精品,提高中国地市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地市报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