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 梁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党和国家要建立并健全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加强对权力的运行制约与监督,围绕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展开创新监督工作,全面发挥各级监督作用,形成企业内外部的监督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充分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增强审计监督合力。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促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和水平,有效防范风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动内审工作全面有效向前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已经处于建设完善中,但在审计开展过程中仍然可能产生较多的审计风险点,不利于发挥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管理作用。
国有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的各项经济活动和表现、绩效履行情况,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其本质是一种独立性的审计活动。 审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单位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型的审计。
针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依据是特定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为适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当受托经济责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到指向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负责人,要求其对任职期内本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承担经济责任时,便产生了经济责任审计。
(1)全面评价国企负责人任期的依据,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以及执行情况,“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经营决策及成果、企业资产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负责人提供了依据。同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治理的一部分,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能够摸清企业真实情况、反映企业突出问题、揭示企业存在的风险隐患,并推动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是实现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2)有助于完善问责制度,促进管理人员履职尽责。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利用手中的权利,很容易发生贪腐行为。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熟悉企业内部运作情况以及廉政风险点,通过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发现企业制度与管理方面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对重点事项、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加大监督力度,完善问责制度,改善内部控制,同时对企业负责人的各项经济决策进行监督和警示,激发管理活力和创新动力,督促各级管理人员增强执行效力,廉洁用权、干净干事。
(3)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企业经营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往往具有体制复杂、规模大、业务面广的特点,很容易出现绩效低下问题、侵吞公共利益和国有财产等违法违规问题。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其越有成效,企业出现绩效低下问题、违法违规问题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强化风险防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提升管理经营绩效。
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下文将分别从审计过程的三个阶段中存在的审计风险进行分析。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有审计组成立风险、审前调查风险、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等风险。由于内审人员不足、工作精力和专业胜任能力难以满足高质量审计项目要求,在此情况下,需要借助社会审计力量,而其承担委托项目的审计人员对公司实际情况了解有限,专业水平和工作素质能以把控,进而增加了审计组成立风险。为了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明确本次审计的重点、难点所在,此时如果审计人员均为外部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阶段就显得很费力,而且即使是审计人员投入了一定的精力,由于被审计单位对单位信息的保守倾向,审计人员亦未能准确获得全部信息。同时,因承担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内部审计人员所需要付出的精力通常与所获得的预期报酬不成正比,再加之时间紧、任务重,在审前调查阶段多为走过场,以确保程序上的完整性即可,而是将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审计实施、终结阶段,这就导致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审前调查风险。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对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整体规划,方案编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审计实施过程的进度,以致于在限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审计任务,或者迫使审计人员放宽尺度,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增加了审计实施方案编制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审计风险主要有审计资料获取风险、内部控制制度评审风险、实质性测试风险、审计取证风险、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与复核等风险。由于部分审计资料本身难以提供,或者所需审计资料正好是被审对象问题所在,被审对象提出看似合理的理由不予提供资料,亦或提供虚假资料,导致审计组获得的审计资料可能出现不完整、不真实的情况,此环节问题往往最为突出,增加了审计资料获取风险。审计人员是否能够采用最优内部控制测试方案检测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及质量,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如果审计人员的判断出现偏差,导致审计评价不准确,增加了内部控制制度评审风险。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执行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审计活动的质量水平。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过程中所表现的专业技术水平、是否遵守职业道德、是否保持足够的独立性,是否合理执行审计程序,都会导致实质性测试风险。被审计对象利用自身占有的信息优势,误导审计人员判断出现偏差,进而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同时审计人员的验证能力是否能够利用审计资源作出正确的审计判断,都会导致审计取证风险。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底稿不够规范、完整、准确,审计组长与主审复核审计底稿要求不够严格,导致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与复核风险。
审计终结阶段审计风险主要有审计报告草拟风险、审计报告审核等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标准欠缺,同时对审计人员主观判断依赖性较强,审计评价准确性难以保证,增加了审计报告草拟风险。审计报告审核是整个审计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各审计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在审计报告审核阶段能够严格审核,都有可能被发现并及时纠正,以确保审计结果尽可能与真实情况一致。如果因复核任务量非常大,审计复核工作出现疏忽,可能造成审计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审计报告审核风险。
(1)经济责任审计时点覆盖有限。传统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通常在企业负责人固定任期年限或者离任后进行,审计中所发现的问题随着业务的复杂程度增加及规模的扩大,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随同“蝴蝶效应”被不断放大。因此,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在时间维度上对各类经济活动进行动态全覆盖,将持续审计理念应用到审计工作中,使得审计活动更好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服务。
(2)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受限。独立性是开展审计活动的首要条件,审计机构在处于独立的第三方位置时,才有可能客观、公正地开展审计工作。由于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被审对象任期内领导的经济活动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社会影响,有些问题的披露可能还牵扯到其他部门,甚至是上级机构,因此在审计发现问题被掩盖的情况下,审计结果显失公平,严重损害了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3)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资源有限。国企内部审计部门不仅需要完成本单位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协助完成上级部门的审计工作,以及本单位的各项工程审计、专项审计等,在内审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质量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随着国企负责人任用制度的改革速度提升,需要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企业负责人越来越多,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足的状况下将导致审计质量下降。
(4)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当。相关管理部门在取得审计报告后,鲜少对外公布亦或进一步追责,使得审计报告与审计追责脱节。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防控措施主要有选择合适的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组组长与主审的职责,形成审前调查小结以及确保审计实施方案质量。审计实施阶段是整个审计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其审计风险防控措施主要有收集资料并调整审计方案,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实质性测试(一般性实质性测试程序和依据审计项目中关键指标的变动,着重增加相应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以及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审计终结阶段的审计风险防控措施主要有制定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审计报告内容符合规定,审计部门设立复核机构或者专职复核人员。强化审计追责力度,赋予审计部门更大的权限与更多的手段,完善审计监督与追责的协调机制也是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之一。
本文在阐述经济责任审计定义及理论依据,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各审计阶段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并针对各审计阶段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国企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部分,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履职审计评价,突出了在履职尽责、风险防控、降本增效、提质创新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