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浩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自动化工程系,江苏无锡 21004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高职学生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强国伟大目标的中坚力量。加强高职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育,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服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自信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它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有效途径。“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质在于以文化滋养心灵、涵育品行、引领风尚,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最终都指向人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塑造。”[2]
文化素养是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为学生的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理想信念提供文化支撑。离开文化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因缺乏人文底蕴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强高职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育能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涵养学生心性、增强学生文化素养。通过文化自信教育,使学生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文化情感,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积淀,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优势资源。在革命和建设中铸就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自信的精神脊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武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坚定学生文化意志。
文化具有传递社会文明的作用。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众多优秀的文明成果,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文化、“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思想、“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品格修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实现了中华文明的代际传递,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创新,为当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文化具有规范个人行为的作用。一定的社会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特定时期被特定人群所普遍认可并积极追求的行为规范。文化对特定人群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示范、公众舆论等方式规范和约束特定人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德性文化,重在道德教化,提高个人修养。它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个人修养、道德教化的思想,凝聚了睿智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对高职学生加强个人品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指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短视频、移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产业迅速火爆起来,形成了新的媒体格局和网络生态,对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带来转变,也给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造成影响。多元文化交融下,一些学生难以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主流核心价值观受到影响,在网络中极易产生对社会的负面情感。因此,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教育应该发挥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发挥文化教育的凝魂聚气作用,增强文化凝聚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高职院校文化自信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坚定学生文化自信。通过文化知识教育,以优秀的文化成果涵育人;通过文化情感教育,以优秀的文化作品鼓舞人;通过文化行为教育,以文明的方式教化人。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感受红色革命文化的雄美壮阔,体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向上。帮助学生增进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对中华文化的信服,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的优势,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降低文化传播的成本,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促进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另一方面,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多元化、碎片化等特点容易造成信息传播的失控,降低了主流文化的关注度,影响了高职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造成不利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互联网使用人数大幅增加,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达8.17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7年底的97.5%提升至2018年底的98.6%。[3]互联网的开放多元,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门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新媒体背景下,人人拥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平等的通过新媒体渠道发布并接收信息,新媒体的开放性,扩大了文化信息的来源,使新媒体文化资源丰富多元。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低门槛化”,使人人平等的享有发布信息的权利,在丰富文化资源的同时,极易造成信息泛滥。海量信息泥沙俱存,难辨真伪,大量不良信息充斥网络,人们接收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给高职学生搜寻有效信息造成困难。“由于网上重复资料多,实质内容少,真实性的信息常常被许多虚假信息所覆盖和淹没,人们获取信息时不经取证,往往会很难辨别内容真伪。”[4]
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的优势,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手段多样化,使传播的时效性大大增强。同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容易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转发所接收的信息,使信息的传播呈几何形扩散,且具有全地域、全天候的特点,扩大了文化传播的时空领域。传播成本低,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和社交范围。此外,新媒体实现声音、图像、视频融合展现,增强其吸引力。作为交互式信息传播平台,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能够互动参与信息的传播,克服了传统媒体“你做我看”的弊端,使信息传播更具趣味性。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也给新媒体信息的监管造成巨大压力。爆发式的信息传播增加信息传播的不可控风险。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淡化了高职学生的规则意识,增强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一部分高职学生面对社会热点信息时,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片面相信网络观点,不能理性客观的辨别真伪,盲目冲动跟帖发帖,甚至人肉搜索,对网络事件和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以正义之名,行偏激之实。甚至有网民为了增加流量、吸引眼球,恶意歪曲事实,散播网络谣言,增加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
新媒体的发展为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平台。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聚众性,以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信息吸引受教育者的关注,提高文化自信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背景下,微信、微博、公众号、QQ、慕课平台、BBS论坛等都可以用来传播文化信息。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接收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回复信息、留言、即时通讯等方式与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
新媒体背景下,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去中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分化了主流媒体信息,降低了主流文化的关注度和信任度。在虚拟空间内,也降低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西方敌对势力借助新媒体渠道大肆传播不良信息,妄图搞“颜色革命”。“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观”等不良信息在新媒体上泛滥。一些学生意志不坚定,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盲目崇拜西方文化,降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服。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造成了复杂的互联网环境,给高职院校的文化自信教育带来挑战。
高职学生有着旺盛精力和强烈求知欲,喜欢追逐新鲜事物,易受暗示性强。这些特点使高职学生容易被新媒体所传播的不良信息所迷惑,影响高职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新媒体语境下,加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应该创新教育载体、拓宽教育渠道、协同多重主体、汇聚教育合力,共同推进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将文化自信教育贯穿于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要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媒体教学资源。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应该将文化自信教育内容融入语文、英语等理论课教学和日常德育工作中,向学生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进学生理论认同和文化自信。实施课程思政工程,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新媒体资源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克服传统思政课堂空洞、乏味的弊端,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兼具政治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有文化韵味。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平台增进对中华文化的了解,通过视频、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教师新媒体应用意识,提高教师新媒体应用水平。建设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的电子资源,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学习,用微传播的形式、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情,提高教育效果。
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文化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学校应该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化、官方微博,积极推送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中国文化经典等,介绍我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巨大成就,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班主任、辅导员等一线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建立微信群、QQ群等,宣传文化信息,解疑释惑,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现异常情况,正面引导,并主动上报。班干部应该充分发挥“身边人”效应,在网络上,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同学正确表达意见。
高职院校要积极打造风清气朗的校园网络文化,努力营造健康、有序、活力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通过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防止出现“信息娱乐化”倾向。要抢抓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契机,提升文化信息的传播水平,把握重大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宣传报道。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利用革命纪念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利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化网络信息管理能力,加强网络信息的筛查管控工作,提升运用新媒体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文化自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渗透、文化熏陶、文化引领的过程,其实质是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学生社团作为一种校园载体,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喜闻乐见的文化主题活动,寓学于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伟大魅力,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群体性的活动实现文化自信教育从传统被动灌输到主动求知。调动学生内心学习中国文化的自觉意识,发挥内驱力作用,在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华文化、信服中华文化。
新媒体背景下,社团活动要与时俱进,广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活动,将文化教育与新媒体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等现代科学技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开展课件制作比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动漫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努力获得广大学生的认可。文化自信不仅表现为一种情感认同,更要外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自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产生对中华文化的内心信服,更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践行中华文化,使高职学生追求积极向上、崇高优美的生活方式,把优雅高尚的文化元素外化于平时的衣食住行、待人接物上。
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群策群力,构建高职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工作体系。要加强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各方教育力量相向而行,汇聚文化自信教育的合力,发挥整体德育的优势,实现多方位育人、多渠道育人。努力实现家校联合,重视家庭在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中的作用。教师要广泛利用家校通、QQ、微信等加强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通过新媒体向家长推送文化信息,寻求机会邀请家长参加学校文化活动,提高家长的文化自信水平。
要拓宽课外教育渠道,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邀请专家、学者、社会文化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引进各种类型的文化作品展览,聘请校外文化工作者担任共青团和社团组织的校外辅导员。积极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正向情感。“积极开展文化体验活动,以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重要事件节点为契机,组织参观历史人物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革开放成就展等,使学生深入文化中心,吸取历史宝贵经验和优秀思想品质。”[5]
文化自信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媒体背景下,我们要认识到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正视新媒体给文化自信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增强旗帜意识,强化文化自信教育的方向性。增强问题意识,正视文化自信教育的迫切性。增强阵地意识,占领文化自信教育的意识形态阵地。增强创新意识,推动文化自信教育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