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杰
(西安航空学院 招生就业处,陕西 西安 71007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正在迎来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在当前情形下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通过教育体制改革来完成。产教融合正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产教融合的提出,是国家通过严密论证,借鉴先进国家发展经验后提出的总体部署,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产教融合的总体要求。产教融合是新时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产业链条上多主体、多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必然选择。这样一个多主体、多要素、高度复杂开放的系统,以构建生态圈的概念来布局、指导产教融合工作,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和互动机制,促进教育与产业互利共生,良性发展。
DNA是生物遗传物质,它由两条主链以“麻花状”绕一共同轴心,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高校和产业正如DNA的两条主链,他们相互匹配,在全产业链不断延伸,相关交织。
DNA大体有三个特点,即稳定性、多样性和可复制性。这恰恰也是“产”“教”融合所必备的条件。
首先是稳定性,DNA螺旋内有碱基,它们位于螺旋的内则,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碱基对的存在更加巩固了双螺旋结构的稳定。“产”与“教”的双螺旋也天生拥有稳固的“碱基对”:一是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紧密配对;二是教学与实践的紧密配对;三是科研与产品的紧密配对;四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配对。不断促进“碱基对”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产教融合的优势,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其次是多样性,DNA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同样,产教融合的多样性也是增加区域经济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而育人方式的多样性正是适应市场要求,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基础。
最后,DNA是可复制的,它保证了生物优良基因的传承。产教融合也应该是可复制的,关键在于规则的制定。一是有明确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二是企业、高校形成明确制度,以制度化来保证企业和高校的深度融合。三是产业融合的先进经验在上、中、下游快速复制性,以发展完备的产业链为主导,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生态圈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统一整体,离开这个环境任何生物都不能生存。产教融合生态圈,是指产业链中各个主体、要素与高校系统中各个主体、要素相互融合为主,以政府政策为指引的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具备稳定性、多样性、包容性的组织系统。产教融合生态圈的良性运转,将会促使教育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共建、共生、共享的良好生态,不断推进高校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解决人才供需不平衡,形成高校教育、产业链条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生态圈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融合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核心,不同于只停留在浅层次、单个事项的合作,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层次、多要素、内嵌式的发展格局,是对合作本质的深化和升华。融合不仅仅是企业与学校,还应该是教育与产业的融合、教学与生产的融合,甚至是延伸到全产业链的大融合,是全要素、多方位的一体化,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共享是生态圈的基础,是产教融合生态圈中重要的特征,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就物质层面而言,它指的是资源、要素的共享,例如:生产车间既是工厂,也是实践基地;实验室既是教学场所,也是研发中心。就精神层面而言,它指的是信息的共享、智力的共享,通过共享将教育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等各类信息汇集起来,极大的提升信息质量和信息价值。通过共享,高校的智力不会只停留于理论,可以更多的指导实践,帮助企业解决实践问题。通过共享,企业对市场的敏锐,又提供给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研究问题的指引。共享能够充分挖掘出生态圈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的潜力,将各类要素最大程度汇集,服务于整体生态共同享用。[1]
创新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的内生动力,生态圈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圈中个体通过合作满足自身需求,同时作用于环境,使其更有利于生存。院校应该根据产业需求创新育人模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方式等。企业应该根据院校实际,创新与院校的沟通渠道,共同设置专业、规划课程、技术研发等。政府应该创新管理,包括创新办学主体,可以是院校、企业或者社会其他力量;创新搭建平台,链接院校、企业、行业等各个方面;创新制度建设,让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各方权益,调动各方积极性。[2]
协同是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纽带,生态中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靠着内在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他们之间协同一致、共生共荣。一方面,协同使各个主体渗透程度更深,以共同的目标相互融合。高校以企业需求“私人订制”,以企业“产品”导向意识培养人才;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训场所,承担育人的培训职能,两者相互驱动,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协同增加生态的灵活性,使生态圈面临挑战时更加稳固,具备自愈及抗风险能力。
从“产”“教”双螺旋模型看,双方必须以人才供需、教学与实践、科研与产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四个“配对”紧密结合,实现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形成稳定、多样、可复制的生态链条。在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圈的过程中,各方以螺旋方式发展,既保持自我,又曲线上升,既发挥本职属性,又承接对方职能,双方相生相惜,不断发展。高校首先要完善育人、科研的职能,同时,要衍生出一定的企业化属性,以“销售”为目的设计人才培养订单,以“畅销”为导向进行科研活动。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与高校积极合作,承担部分育人职能,参与培养课程制定,提供人才实训基地。政府要发挥好“媒介”作用,提供宽松的环境、政策的保障,提供充足的要素汇聚,不断加强“双螺旋”的稳定和延伸,同时带动整个生态圈的完善,最终构建起共建、共生、共享、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高校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才的生产者;企业是知识的使用者,人才的购买者。促进产教融合,就要深化高校体制改革,高校要转变思维、转变角色,以“经营思维”深化制度建设,以“买方市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邀请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计、安排教学计划等。[3]
1.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不单单是课堂上知识的讲解,而应紧密连接实践,把教学融入实践,以实践指导教学。真正把教学过程融入生产中去,做到教、学、产无缝对接。一是要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区域发展规划设置相适应的专业,同时根据企业市场变动,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二是教学内容和企业要求相统一。产教融合就是要把教育的成果和企业的需求相统一,解决好就业问题,杜绝“两张皮”,使学生学到真正有用、实用、适用的知识技能。三是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相结合。联合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将理论学习的内容全面融入生产一线,在实践生产中提升技能。
2.要发挥智库作用。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在产教融合中给企业做好技术支持。一方面,高校与企业以项目形式签订协议,解决企业关切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实际问题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化、模块式的情景教学。既充分调动高校资源解决企业瓶颈,又提供给学生理论实践、技能提升的机会。
3.要大量培养“双导师”。一方面,高校要“引进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管理人员参与教学,以“企业导师”的形式参与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将企业先进的技术带入课堂,把企业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传导到高校;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走出去”,老师要参与企业生产,了解企业需求,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有导向性地进行科研,有目的性地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把实践需要的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
企业是产教融合的主体,要转变传统的认知,不能只局限于单个事项、浅层次的合作,而是积极主动的在用人、科研、发展等方面多环节、深层次融合。
1.转变认知,共育可用之才。在产教融合生态圈建设中,企业的主体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发挥好企业的主动性,才能更好的推动生态圈的良性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繁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要想快速发展更是迫切需要适合的人才,以往的教育往往难以培养出企业预期的人才,企业要想在激励竞争中先行一步,必须转变认知,与高校共同培养适合的人才,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节约成本。
2.转变方式,参与办学。企业是生产的一线,拥有着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同时也具备最敏锐的市场嗅觉。这样丰富的资源要比许多高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完备得多,企业在产教融合中应转变方式,既要是生产一线,也要承担“实训一线”功能,提供高质量的实训基地。一方面提供给学生实践经验、技术技能,另一方面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后备力量。企业可以和高校签订协议——“订单式”培养,既解决高校就业,又保障企业人才储备,同时,还能降低企业生产和再培训的成本。
3.转变理念,以制度促融合。在推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将融合事项制度化,通过修订规章制度来固化产教融合的成果,与高校签订战略协议来促进融合。同时,企业与高校形成动态报告机制,企业根据发展状况定期发布用人标准信息,高校根据信息动态调整培养侧重,将企业的需求和标准应用于教育教学改革。
DNA双链的稳定离不开细胞环境的保障,产教融合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支持。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稳定和发展建立在多元的产教联合体相互作用,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圈中各个主体的责权利,引导生态圈良性发展。
1.以战略眼光做好顶层设计。政府要把产教融合作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举措,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布局。一是围绕当地龙头企业进行布局,打造特色园区将高校相关专业、配套企业规划进来,加大力度推进产教融合,形成多元素、多主体汇集格局,逐步打通产业上中下游,形成完整产业链,最终转化为区域核心竞争力。二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探索建立全信息服务平台,为生态圈中各主体提供准确信息及增值服务。建立起以人才供需、合作科研等内容的“网上商城”,同时,建立有效反馈渠道,不断提升信息服务的水平。三是将产教融合意识融入区域协调创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战略中,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产业结构协同创新升级。
2.加快法律法规出台及相关政策的支持。政府要承担起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责任,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参与各方的权责利,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各方主体深度融合。一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从立法层面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解决好“高校热,企业冷”的问题。同时,结合减税降费政策,以财政补助的形式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二是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入生态圈参与产教融合重大项目,以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双通道”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统筹协调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教学、生产、科研等方向,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跟深层次融合。三是建立完善的考核及监督体系。[4]加大财政对企业及社会力量办学的补助,对高校与企业融合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享受财政支持的企业等定期进行监督考核,确保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