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伟,程相朝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扩招,高等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高校数量与招生人数均逐年增长,为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供大于求的现状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同时,高校培养模式主要偏向于重理论而轻实践,无法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进而使得校企之间的问题突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脱节,无法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1]。
近年来,部分高校并未意识到该问题,不仅没有着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反而鼓励部分毕业生盲目提升学历,以期通过提高学生学历增加就业筹码,但过剩的理论型人才已偏离了行业的发展需求。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进行行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只是理想化的推延毕业生就业难的时间,那么激化的就业供求矛盾将日益凸显。如宠物诊疗行业,该类行业对从业者有着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近年来,饲养宠物人数逐年增加,促进了宠物行业的迅猛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亦逐渐凸显。如宠物诊疗机构名称不规范,误导消费者;诊疗机构超范围经营,具有潜在的动物疫病交叉感染风险;违规使用兽药;诊疗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2]。
究其原因,多归结于从业者专业水平弱,实践经验少。因此,学生的培养应当全面多元化,使得学生不但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亦能运用合理的临床以及实验室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最终提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保证宠物的健康[3]。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未来人才需求结构的基础,为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高校必须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储备人力资源[4]。自2014年教育部提出开展“学徒制”工作后,全国共有100多所高校进行教育改革,产教深度融合,一批优质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5]。
在过去20年,世界各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公共政策,用以促进大学与企业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对于一个国家人才技能的提高与能力培养、新知识的产生与采用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提升至关重要[6]。纵观世界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发展史,英国是最早实施学徒制的国家,并已经形成完整的政策、法律和运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使得英国储备了大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7]。英国主要在医疗护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该制度的实施不但为大量人员提供了工作机会,同时还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质量[8、9];德国作为较早实施“现代学徒制”国家之一,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在面临新世纪出现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等问题,政府及时出台相应政策,补贴部分企业积极推广“学徒制”[10];澳大利亚受英国“现代学徒制”影响,在基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发挥各级劳动管理部门与商会等机构的重要监督与指导作用,积极寻求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遇,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教育体制。我国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处于浅层的初级阶段,但却有较多数量的高校已经开始实行校企合作模式,但多数此类模式的实施具有一定的专业局限性,如山东省女子大学将与企业的合作作为学院的核心业务,并不断加强合作质量从而提高学院的综合能力。
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了解省内其他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定向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建立稳定的人才输出渠道,这一研究获得了高度的社会认可。2017年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被选为教育部第二批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用单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被定位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本专业自创办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长期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初步具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的特点。而农业院校有关畜牧兽医类专业较早实施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仅有几所,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江苏瑞派东华宠物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瑞鹏宠物医疗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双师制”培养学生,以期为宠物诊疗行业发展储备优质的人才资源;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及动物医学院初步完成“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通过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北京生泰尔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建企业班,利用“双师制”模式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并与企业联合构建实验室,为成熟的校企合作典范。
吴平等将我国高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分为以下几种:1.订单培养模式;2.校企共建基地模式;3.校企共建园区模式;4.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模式;5.校企联合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职教集团模式。其中我国职业院校主要采用第五种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即实现“学徒制”教育体制的基本途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既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既能在生产一线熟练运用专业技能,又能在关键技术环节中发挥作用,具有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坚持“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学徒制”教育管理背景下,校企合作作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具有如下优势:1.具有开放性与实用性的教育思想;2.着重培养实践能力,以为企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目标;3.课堂与实践并重;4.高等院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为参与主体。实践教学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模式,饯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互补、共赢”的运行模式方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适应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高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的最初目标。与此同时,建立长期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还有利于整合散落无序的市场信息,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以及合作风险。最终实现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提升高校区域合作的公共服务水平。
虽然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双师制”模式具有以上优点。但如果学生作为“学徒”进入企业之后,“老师”未能传授学生实用性的技能,那么“学徒”与“非学徒”两种制度下培养的学生在进入企业的初期个人发展将不会出现明显差异。比如匈牙利的某公司虽然也实行了产学研制度,但由于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企业并没有对其进行技能强化训练,因此与“非学徒”学员在进入公司之后一年内工作机会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这也说明在当前校企合作潮流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产学研的合作动机,面对当前社会人才过剩的情况,部分企业为了储备人才而进行校企合作;但仍有少数企业仅利用学生带来的劳动价值,缺乏其他方面的保障制度,且积极性较低。由于财政因素在校企合作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缺少资金支持的合作不会取得成功;同时,创新动力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与转化资金等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院校合作的积极主动性高,但政府引导作用不强等均为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提及的主要问题,文中阐述了一些改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创新机制,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将各机构结合在一起,共享信息和资源,整合技术开发、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应当时刻与外界保持联系,进而不断扩大和优化合作伙伴、业务层次与范围;建立科学有效的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资金支持,以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完善创新合作机制,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措施并整合资源支持校企合作的主要项目以及具有转化成生产潜力的科学成果,同时要保护相应的知识产权。
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农业发展技术的现代化提升,农业、工业以及制造业等将迎来更多发展时机,相关用人单位对相关专业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操作能力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标准。因此,实施“学徒制”教育体制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基础,与企业单位共同探究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际应用能力,才能与公司互惠互利,为社会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双赢”。同样也实现了高校培养人才的意义,真正地服务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学生在得到联合培养的机会时,应当充分认识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所学习掌握的技术与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毕业后用来进入企业的敲门砖,端正思想和态度,才能在进入企业后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企业也要认识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实践水平高,责任心强的老师教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校企合作是社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上升背景下兴起的培养模式,是完善我国教育体制,对接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一种必经之路,对实现我国高校培养学生最初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于学生本身,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可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对于企业,可以招聘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可以节省对新职员培训的时间与经费;对于学校,真正实现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的最初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代学徒制”这一教育体制将进一步普及,真正地让知识学有所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