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波
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代表着某一领域收藏最为齐全、不可取代的独特资源,特色文献资源既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又具有学术价值。特别是在图书馆馆藏相似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具有独特学术性、历史性的馆藏资源成为图书馆持续发展的要素,其独有的学术价值也是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共享中体现优势和竞争力所在”。[1]
2015年12月31日,教育部教高〔2015〕14 号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第二十二条规定:“图书馆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以及馆藏基础和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2]在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更是要求图书馆加强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建设反映学科领域特色、结构较为完整、具有规模性和专题性的特色文献资源。[1]因此,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以及优化,应适应和配合学校的改革,与学校学科发展规划保持同步。换句话说,要求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要从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出发,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来收藏相关文献资源。
中国女性图书馆是中华女子学院图书馆的女性/性别特藏馆。它紧密围绕学校的学科定位及建设全国妇女教育研究中心、全国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全国妇女干部培训中心、国际妇女教育交流中心和一流女子大学的发展目标[3],来进行女性/性别文献资源的搜集、整理和保存。
《规程》第二十三条规定:“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统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和其他载体资源;保持重要文献、特色资源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注重收藏本校以及与本校有关的各类型载体的教学、科研资料与成果;寻访和接受社会捐赠;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2]根据《规程》要求和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需求,中国女性图书馆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特色文献资源。目前拥有纸本文献近两万种,其中包括《国朝闺秀正始集》《状元阁女四书》等善本文献128 种,正式纸本出版物近1.5 万册,非正式纸本出版物(包括女性/性别相关的研究报告、会议论文、调查资料、培训资料等)4000 余册,中外文纸本现刊42种,电子图书13670 册,期刊论文等电子数据库12 个。为了与一流女子大学承载的使命和担当相契合,近年来,中国女性图书馆不断加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
专门采购,主要是通过书商提供新出版图书馆采访数据的方式,或组织院系师生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到现场采购的方式来采集图书。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安排工作人员与学校学术带头人和院系师生进行沟通,以了解各学科建设动态和读者需求。与此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搜索国内外最新出版的女性/ 性别研究文献,并将此信息及时告知书商。
接受捐赠,是除专门采购以外获得馆藏资源的又一重要途径。很多文献资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但通过正常渠道无法采购到。中国女性图书馆自建立以来,长期与一些妇女儿童工作相关的机构保持联系,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如,国家卫计委捐赠的《妇幼卫生政策研究课题研讨会教材汇编》、联合国妇女署捐赠的《联合国〈中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国际经验交流会〉成果技术建议报告》等。
鉴于中国女性图书馆致力于收集、保留、传承和展示女性/性别文献资源,肩负着宣传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推动性别主流化的社会功能,一些个人也主动将自己收藏的相关文献捐赠给中国女性图书馆。这类文献中,既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捐赠,又有国内外知名女性/性别专家的捐赠。
《规程》第二十四条规定:“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国内外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馆际协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2]为了实现对女性/性别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中国女性图书馆通过委托其他高校女性/性别研究机构帮助搜集整理相关文献的办法来扩大馆藏,如,与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类机构长期致力于当地女性/性别资源的建设和研究,为中国女性图书馆提供了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女性/性别文献资源,包括该地区女性/性别研究的发展概况、学术资源、重大工作、教学与研究成果以及知名女性/性别研究者的相关资料等。
与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如利兹大学图书馆、萨里大学图书馆一样,中国女性图书馆也开展了为其他机构存放文献的服务,以此来丰富馆藏。目前,中国反家暴网络中心的相关文献收藏于中国女性图书馆,图书馆虽然不具有这些文献的所有权,但是这些文献可供读者使用。
中国女性图书馆积极拓展图书馆的业务内涵,通过自主开展资料收集的方式来提升创造文献的能力。妇女口述历史资料是中国女性图书馆最具特色的馆藏之一。它“可以真实地反映妇女对所经历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和发展的感受,是了解我国妇女生活变迁,记录妇女在国家发展、社会变迁中的经历的珍贵资料”。[4]从2011年开始,中国女性图书馆已培训近400 名访谈员,收集妇女口述历史资料近500 篇。截至2018年11月,已出版《妇女口述历史丛书》17 卷,600 余万字。此外,从2014年起,在每年的5月13日,中国女性图书馆发起“大众观察日记”的收集活动,这些观察日记从性别的视角记录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目前已收集到200 余篇。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将特色文献资源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并通过数字管理平台对特色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规程》第二十五条规定:“图书馆应根据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对采集的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序,建立完善的信息检索系统。”[2]中国女性图书馆正在尝试建立女性/性别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对已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加工、组织和有序化整理。该数据库依托馆藏的女性/性别信息资源,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如女性/ 性别理论资源库、女性法律政策资源库、家庭学文献资源库、女性教育资源库、妇女运动资源库、女性与文化资源库、妇女口述资料数据库等)的信息进行收集、标引和分类,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其数字化,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来进行检索、查询和下载等。目前,已初步完成女性法律政策资源库的建设。
由于中国女性图书馆收集的女性/ 性别特色文献资源涉猎范围甚广,而现有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无法实现对这类资料的有效聚类,为了给读者的查阅带来便捷,工作人员针对女性/性别特色文献资源编制了“女性学/性别研究分类法”。确定了女性学/性别研究分类法的17 个一级类目、37个二级类目,能够按照地域、群体等特征进行复分,将不同领域有关女性/性别的议题进行了聚合,基本上解决了原有资料分散在不同类目或无法分类的问题。[5]该分类法从2011年开始使用至今,通过调查研究和近9年时间的实践和检验,已经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中国女性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从特色文献资源的种类来看,其不仅包括善本、稿本、精抄、精校本图书,还包括地图、乐谱、金石拓片、档案、图片、照片、显微书影等,而中国女性图书馆以上种类的资源还较少。从特色文献资源的出版年代来看,年代较久远的文献较少。从特色文献资源涉及的地域来看,外文文献较少。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也随之提高。中国女性图书馆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为用户增加获取女性/性别文献资源的途径,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开放相关文献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特别是在为读者提供大量未公开出版的文献时,需要警惕和防止因侵权而引发的法律纠纷。
随着学校“四个中心”和一流女子大学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获得各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数量的大幅提升,迫切要求中国女性图书馆为申报女性/性别相关项目的师生提供更多的服务。这类服务既包括定题检索、文献资源保障,又包括信息资源推送以及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持续跟踪服务,而中国女性图书馆目前能够提供的此类深层次服务还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开放获取文献资源运动的兴起,文献资源的开放获取已成为新时期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一大趋势。除了使用常规的文献资源建设渠道外,中国女性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开放获取数字化文献资源的方式来扩大文献资源建设的路径。这类文献资源不仅可以免费获取,而且是国际科技成果开放共享许可的,避免了版权归属方面的纠纷,对于改善中国女性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前所述,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中有可能遇到版权纠纷的风险。这就要求中国女性图书馆在女性/性别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版权意识,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熟悉相关法律规章,规避版权风险,明晰版权责任。[1]
在特色文献资源的收集方面,图书馆需要发挥主动性,关注特色文献资源的成长性与服务性。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凌提出:“加强资源和读者之间的互动,用户评论、资源衍生、资源利用等行为都会让资源本身的信息量和价值含义不断增长。”[1]中国女性图书馆应加强与读者的互动,采取相关措施,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特色文献资源的收集和使用当中来。例如,可以采取会议、讲座、访谈等方式了解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也可以邀请相关学科带头人、硕士生、本科生等不同层级的读者兼任各类型的学科馆员。
图书馆应主动与其他机构建立长期而稳定的信息交流机制,比如通过与其他机构交换文献的方式来实现女性/性别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正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邵敏指出的那样:“唯有促进交流共享,不断开放、共建、共享特色资源,将零散的资源整合关联起来,才能更好地揭示文献价值,让用户享有更方便快捷的知识服务。”[1]
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涉及深层次的文献资源管理,它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经验,而且要熟悉女性/ 性别特色文献资源的相关知识、前沿动态及获取渠道,还要具有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能力。因此,在女性/性别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女性/性别特色文献资源的专业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中国女性图书馆需要在遵循《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定位及建设“四个中心”和一流女子大学的目标进行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应当通过多元化的文献资源获取和挖掘方式来不断建设和优化女性/性别文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