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琴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经验※

2019-01-29 09:53霞1张玉琴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16期
关键词:痛风性急性期通络

陈 霞1 张玉琴2

(1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呼吸科,辽宁 沈阳 110101;2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沈阳 110101)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痛风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因尿酸盐沉积而引起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其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1]。痛风及其并发症,如痛风性关节炎、肾脏损伤、痛风石形成已严重危害了患者的健康。现代医学对痛风的治疗能较快改善症状,纠正高尿酸血症,但不良反应限制了该药物的长期应用,而中医药治疗不仅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

“痛风”在中医学属“痹证”范畴,在中医典籍中也早有记载,在《灵枢·经脉》中有“足阳明之下……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的记载。唐代《外台秘要》中提到:“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疼乍歇,其病如虎之啮,故名白虎之病也。”“热毒气从脏腑中出,攻于手足,则赤热肿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输,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生,攻于手足也。”描述了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及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

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元代名医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提到:“彼痛风者……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滞,所以作痛。”《丹溪心法·痛风》中记载:“四肢百节走痛是也”“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类证治裁·痛风历节风论治》指出:“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认为与瘀、与寒湿化热相关。

张玉琴教授从医40余年,在内分泌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应属“痹证”范畴,命名为“浊瘀痹”更为适合。主要见于中老年形体丰腴之人,多因恣酒及嗜食肥甘厚味,滋生湿热,湿热下注,流注关节,湿浊痹阻,瘀阻经络,气血不畅而发病。在治疗上强调分阶段论治,内外同治,注意调理体质、预防复发等。现将张玉琴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分期论治 急缓不同

张玉琴教授认为依据痛风的临床特点,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急性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期(痛风石及慢性关节炎期)。临床上分期辨证,急性期以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为主,多有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特点,多辨为湿热蕴结、浊瘀阻络。多因平素嗜酒、过食肥甘厚味,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蕴而化热,与血相结,浊瘀热邪流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不畅,不通则痛。

间歇期痛风:指急性关节炎发作缓解后,无症状的时期。慢性期指关节疼痛症状反复发作多年,甚至10余年,常可见持续压痛和痛风石形成。《医学入门》:“痛风百节酸痛无定处,久则变成风毒痛入骨髓,不移其处。”间歇期和慢性期多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表现,尿酸居高不下,引起尿酸盐沉积于组织,促发炎症反应,日久形成关节的畸形、肿痛及功能障碍,临床治疗多以降低尿酸和促进尿酸代谢为主要治疗方法。“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甘损伤脾胃,脾主运化水湿,水湿不化,痰湿浊邪内生,壅塞于关节,不通则痛,张玉琴教授认为此期以“脾虚湿盛、痰浊瘀滞”为主。

2 内外同治 缓解症状

在不同的疾病分期,采取不同的治法,在急性期关节红肿疼痛症状重,局部加上外治法,有利于迅速缓解症状。

急性期的治疗,多以湿热辨证,兼以祛瘀通络,注意兼顾脾胃。以自拟痛风汤加减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止痛。方以四妙散加减加入化瘀通络止痛之品。方以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海风藤、独活、透骨草、威灵仙、川芎、当归、生甘草等组成。以黄柏、苍术清热燥湿,以海风藤、独活、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以牛膝引热下行,当归、川芎活血通络,以薏苡仁健脾利湿。生甘草以清热。若热盛者,加入石膏、知母、忍冬藤等;湿盛者,加入苍术、防己、萆薢等;痛甚者,加入延胡索、乳香、没药、全蝎、蜈蚣、地龙等;瘀血明显者,加入桃仁、红花、赤芍等;腹胀便秘的加入大黄、桃仁等。

间歇期与慢性期的治疗以利湿除浊为主,兼以健运脾胃。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常见脾胃虚损,或饮食不节,酗酒或进食肥甘厚味之品,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故此期治疗以健脾渗湿,化浊通络之法,以四君子汤加减,以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薏苡仁、萆薢、法半夏、炮山甲、浙贝母等组成。

外用药包括外洗法及中药外敷,适用于急性期,有利于缓解关节肿痛之症状。

中药外洗:大黄、海桐皮、半枝莲、银花藤、土茯苓、红花、赤芍等每日洗2次,每次30 min,每个疗程5~7 d。

中药外敷:大黄、黄芩等研粉调成糊状,敷于局部。

现代药理研究:黄柏苍术组成的二妙散对超敏反应有影响,牛膝多糖可提高人体免疫力[2],薏苡仁多糖也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3]。威灵仙能降低血尿素氮、肌酐水平,促进尿酸排泄[4]。

3 调理体质 防止复发

张玉琴教授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特殊的体质相关,痛风的发生多与痰湿体质相关,痛风多发生在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厚味者。患者的体质不改变,饮食方式不改变,痛风仍会反复。《灵枢·五变》:“粗理而肉不坚者异,善病痹”,《金匮要略》:“盛人脉涩小……历节痛,不可屈伸”。

调理体质主要是在间歇期与慢性期。痛风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常见脾胃虚损,或饮食不节,酗酒或过食肥甘厚味之品,使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故此期治疗以健脾渗湿,化浊通络之法,以四君子汤加减。体质的调理除了用药外,饮食的控制也非常重要,嘱患者控制海鲜、牛羊肉等辛热之品,以防复发。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5],健脾渗湿法具有调节嘌呤代谢,促进核酸合成,抑制尿酸生成,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调节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改善微循环、利尿,抗炎镇痛等多种生物学效应,有利于机体的整体功能和物质代谢的调节,具有抑制尿酸合成及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

4 医案举隅

患者赵某,男,53岁。主诉:左下肢关节反复肿痛6年,加重2 d。患者平素因职业关系常年饮酒,亦嗜食肥甘厚味。近6年来反复出现左下肢踝关节及多关节红肿热痛,痛时不能入睡,不能行走。曾服用“秋水仙碱”“芬必得”等药物,病情缓解后又复发,近2 d因饮酒后再次出现以上关节红肿疼痛,持续加重,难以行走来诊,觉口渴心烦,小便黄,大便干,入睡困难(因疼痛致)。既往:高血压病、血糖增高史。过敏史:否认。查体:神清,面赤,焦虑,双第一跖趾关节红肿疼痛,左踝外侧关节红肿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而厚,脉弦。实验室检查:尿酸:648 μmol/L,血常规未及异常,DR片提示:左踝外侧、双足第一跖趾关节虫蚀样改变。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中医诊断:痛风,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止痛。以薏苡仁30 g,黄柏10 g,苍术15 g,土茯苓25 g,牛膝30 g,川芎10 g,海风藤15 g,独活15 g,透骨草15 g,生甘草10 g,大黄10 g(另包)。5剂,水煎服。注意:大便通下后停大黄,饮食宜清淡勿饮酒。中药外洗:大黄15 g,海桐皮15 g,半枝莲15 g,银花藤30 g,土茯苓15 g,红花10 g,赤芍10 g等水煎后每日洗2次,每次30 min,共5 d。

复诊:患者关节红肿消失,疼痛较前好转,夜晚可以正常入睡,口干心烦减轻,大便调。舌红、苔黄白,脉弦。复查血尿酸:582 μmol/L。湿热减轻,脾虚湿浊之象仍在,予以上方减黄柏,去大黄,加入泽泻10 g,白术15 g,金钱草15 g。5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关节红肿热痛消失,病情稳定。内服中药健脾渗湿,调理体质,扶正祛邪兼顾。予以党参15 g,茯苓15 g,白术15 g,炙甘草10 g,陈皮10 g,薏苡仁20 g,萆薢15 g,法半夏10 g。15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除菠菜、蘑菇、菜豆、豌豆),严格戒酒,多饮白开水。15 d后复查血尿酸:453 μmol/L,继服上方出入共2月余,关节未再肿痛,复查尿酸恢复正常。

5 小结

张玉琴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浊瘀痹”之名更为贴切。主要见于形体丰腴之人,因嗜酒及过食膏粱厚味,导致湿热内盛,湿浊痹阻,浊瘀阻络所致,急性期以湿热下注、浊瘀痹阻为主之实证,四妙散加减加入化瘀通络止痛之品。还可以配合外洗法及中药外敷。间歇期及慢性期可见脾虚湿浊痹阻之象,本虚标实之证,以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并要注意调理体质,饮食控制,防止复发。

猜你喜欢
痛风性急性期通络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X线、CT、MRI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对比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
清热利湿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50例
益温通络汤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