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敏 孙 斌 杨玉清 田小勃 贾 宁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肾病科,河北 唐山 063000)
段光堂教授为国家“十二五”肾病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专家,河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肾病临床与研究近40年。段教授有独特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思路,疗效显著。慢性肾衰即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1],是由各种肾脏疾病迁延日久而致脏腑功能虚损,浊邪壅滞。本病病程冗长,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既可因病程长情志不畅而导致肝郁,又可因肝郁而加重,因而调节肝郁是治疗慢性肾衰的重要方法之一。予疏肝补脾益肾法为主治疗本病,临床收到较好疗效,可有效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现简介如下。
慢性肾衰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脾肾气虚多见,脾失健运、胃气衰败、升降乖乱;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标实是浊毒、瘀血为患。正虚与诸邪互结,致脾肾衰败夹浊瘀贯穿于本病始终[2]。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患者由于病程长,致使患者心情抑郁,肝气郁结,气滞不行,血行不畅;其次,本病病程长,日久气血阴阳亏虚等正虚与瘀血、浊毒等邪实并存,五脏受损,亦可引起情志失调。临床多表现为情志抑郁或易怒、善太息,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差,夜寐欠安等。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段教授认为对于慢性肾衰患者,由于其病程缠绵,若单纯从脾肾、浊瘀论治,恐收效欠佳,若能疏肝理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从“肝郁”论治,予疏肝理气配合补益脾肾、化瘀泄浊,不仅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亦可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对肝郁较明显者,可在补肾健脾基础上根据病情,疏肝解郁、调和肝脾、解郁安神。
2.1 疏肝解郁 兼见情志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急躁易怒。郁怒伤肝,肝失调达,疏泄失常,而致肝气郁结,故见肝气郁结的症状。郁则气滞,气机壅滞而致气郁,气郁又可以化火,出现急躁易怒、口苦而干等症状。方用四逆散合栀子豉汤加减。
2.2 调和肝脾 兼见情志抑郁或易怒,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嗳气,纳少,便溏。肝与脾关系密切,肝失疏泄致脾失健运,为木横侮土。脾失健运,气滞湿阻,致肝气疏泄失常,为土壅侮木,方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2.3 解郁安神 兼见情志抑郁,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睡后易醒,健忘。情志不畅,郁而化火,心肝火旺,心火亢逆于上,不能下交于肾而温肾水,致使心肾不交,故见心神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方用四逆散合交泰丸加减。
慢性肾衰竭病情迁延难愈,临床表现轻重不一,病情反复,病程长,至后期临床症状明显,并发症层出不穷,需要终身治疗,最终得面对透析等治疗。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悲观失望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会加重病情,导致肾功能持续进展。所以,段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调养情志,移情易性,这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目前的心理状态,存在问题等。向患者讲述疾病的一些相关知识,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引导其释放内心的压力,对其存在的疑虑作耐心细致的解答,给予理解、鼓励、支持、安慰,使其能够正确面对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逐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案1患者,男,53岁。2015年10月8日初诊。乏力1年余,发现血肌酐升高8个月。患者1年余前出现乏力、夜尿增多,未予重视。8个月前因乏力加重于当地医院查血肌酐530 μmol/L,建议行动静脉内瘘作替代治疗准备,患者因恐惧而拒绝故来诊。刻下症见: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口苦,倦怠乏力,纳谷不馨,夜寐欠安,夜尿4~5次,大便干结,舌质淡紫苔白腻,脉沉弦。既往高血压病史13年,血压最高达180/110 mm Hg。实验室检查:尿蛋白1+,尿蛋白定量1.2 g/d,尿素氮27 mmol/L,血肌酐 562 μmol/L,血尿酸 589 μmol/L,血常规示血红蛋白92 g/L。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Ⅲ期,高血压性肾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中医诊断:慢性肾衰,辨证:属肝郁肾气不固兼湿瘀互结。治法:疏肝解郁、补肾固摄、化瘀泄浊。处方:柴胡12 g,枳实12 g,白芍15 g,栀子12 g,豆豉10 g,菟丝子15 g,枸杞子12 g,覆盆子10 g,车前子10 g(包煎),巴戟天15 g,淫羊藿15 g,黄连6 g,紫苏叶10 g,生大黄10 g(后下),六月雪15 g,丹参30 g,当归15 g,三七粉5 g(冲服)。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同时疏导患者情绪,使其认识到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的负面影响,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言语安慰患者。连服14剂,患者诸症明显好转,复查肾功能:尿素氮21 mmol/L,血肌酐497 μmol/L,血尿酸521 μmol/L。守前方生大黄改熟大黄10 g通腑泄浊,复查血肌酐465 μmol/L,患者情绪平和,已经能够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守方加减治疗,1个月定期复查,患者病情稳定,坚持于门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随访至今,血肌酐稳定在390~470 μmol/L。
按语:此案患者因外院建议血液透析而情志不畅,肝气郁滞,郁久化火,则见急躁易怒,口苦。此外患者为中老年男性,肾气渐亏,加之摄生不慎等因素,使肾气愈亏,肾气不足,固摄无权,临床出现倦怠乏力,夜尿频多。久病入络,肾虚致瘀;肾元亏虚,开阖失司,湿浊潴留,蕴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结合临床所见,患者多兼见纳谷不馨,舌质紫、苔腻等瘀血湿浊内阻见症。综上我们总结本案病机为肝气郁滞、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固摄无权,兼瘀血湿浊内阻,治以疏肝解郁、补肾固摄、化瘀泄浊为法。方取 “四逆散”疏肝解郁,栀子豉汤清热除烦;五子衍宗丸补肾填精;巴戟天、淫羊藿补肾益精生髓;黄连、紫苏叶和胃降逆泄浊;大黄苦寒沉降,通腑泄浊;六月雪味苦辛,能活血散瘀,通经利水,清热解毒,使邪毒从小便而解,湿浊得化,有效降低血肌酐水平[3];丹参、当归、三七活血祛瘀。诸药共用,疏肝补肾化瘀泄浊,攻补兼施。
案2患者,女,61岁。2014年7月23日初诊。既往慢性肾炎病史12年,2年前发现血肌酐升高。就诊时症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减,胸闷心烦,喜叹息,夜难入寐,大便不爽,舌质紫红苔薄黄腻,脉沉弦。实验室检查:尿素氮16.1 mmol/L,肌酐225 μmol/L,血红蛋白104 g/L,尿常规:蛋白2+,潜血1+。B超示双肾弥漫性病变。西医诊断:慢性肾衰竭Ⅱ期,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断:慢性肾衰,辨证属肝郁脾肾气虚兼浊瘀互结。治法:疏肝解郁安神、补益脾肾、化瘀泄浊。处方:柴胡12 g,枳实12 g,白芍15 g,黄连8 g,肉桂2 g,黄芪30 g,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巴戟天15 g,淫羊藿15 g,肉苁蓉15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生大黄10 g(后下),六月雪15 g,当归15 g,泽兰30 g,水蛭5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同时疏导患者情绪,使其认识到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的负面影响,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上方为主方加减,服14剂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乏力、腰酸症状改善,纳食好转,胸闷心烦、夜难入寐明显缓解,精神好转。复查肾功能示:尿素氮14.6 mmol/L,肌酐186.5 μmol/L。此后,患者规律复诊,随症加减,坚持用药,诸症悉除,情绪稳定,门诊随诊至今治疗4年,肾功能稳定。近期复查血肌酐158 μmol/L。
按语:此案患者久患肾病,病程缠绵,长时间就医,致使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心肝火旺,心火亢盛,心肾不交终致胸闷心烦、夜难入寐。再者根据临床观察本病确属本虚标实,阴阳乖乱,开阖失调。脾肾虚损为本,湿浊瘀血壅扰为标,故临症见乏力、腰膝酸软、纳减、舌质紫红、苔薄黄腻,脉沉弦。综上所述,辨证属肝郁脾肾气虚浊瘀互结证,治以疏肝解郁安神、补益脾肾、泄浊化瘀为法。方取 “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交泰丸”交通心肾、清火安神;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气健脾;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补肾益精;陈皮、半夏和胃降逆泄浊;六月雪、生大黄清热解毒、通腑降浊;当归、泽兰、水蛭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合用,疏肝理气、解郁安神、健脾益肾、升清降浊、活血化瘀,达到治疗目的。
大多数慢性肾衰患者多因病程长、恐惧进入透析、经济负担等多方面的担忧而导致情志不舒,情志不调导致气机郁滞,常常可加快慢性肾衰的进程。故段教授在慢性肾衰的诊治中,于补益脾肾、泄浊化瘀的同时,尤重“肝郁”,主张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强调疏肝理气、调和肝脾、解郁安神。另外,对患者应重视心理疏导和精神治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愉快亦很重要。综上所述,通过中医药及情志干预调节肝郁是延缓慢肾衰进展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