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多维透视

2019-01-29 09:23王星懿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理性政治

刘 敏,王星懿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理性和非理性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改造人们思想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特征。从理性与非理性的基本概念入手,进一步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的基本内涵,以此为基础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必要性前提下,探析实现二者统一的路径,旨在构建和谐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概述

(一)理性与非理性的概念

学术界对于理性与非理性的概念界定有很多种,比如,认为理性是人的哲学抽象能力、理性即合理性、理性就是社会伦理道德等;“关于非理性的说明,有认识说、心理说,还有本能说、行为说、伦理说、文化说,可以从科学、艺术、宗教、教育、法律、政治、社会生活等许多方面去理解它的种种意蕴。”[1](P3)由此可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使用概念,但二者的概念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我们要在对立统一中准确把握两者的关系。

本文主要将理性和非理性的概念理解为两个层面的内容:理性一是指人所具有的能动的思维能力,二是指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概括抽象出的思想、观念、理论等。非理性主要包括如直觉、灵感、想象等因素在内的非理性认识能力和如意志、需要、动机等因素在内的非理性精神力量。非理性和理性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缺一不可。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社会个体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进行教育和灌输的结果,是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

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性是指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动的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思想、观念及理论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非理性就是指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同个体理性能力和人类理性认知水平相联系的情感、想象、需要、动机等内在精神要素的总和。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促进实践基础上的知、情、意的有机结合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的一体建构

在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协同的、统一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具体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心理子系统包括的非理性因素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发端;思想所蕴含的理性观念是思想品德的核心要素;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在标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即以实践行为为基础的理性与非理性的有机统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占主导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柏拉图认为:“理性是智慧,它关注整个灵魂,所以应居统治地位,而激情则是它的臣民和同盟军。”[2](P297)思想中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理性因素能更深刻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影响人的心理方向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非理性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思维能力。而且人的情感、想象、需要、动机等非理性因素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盲目性、冲动性等特点,如果任凭非理性因素发挥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会导致行为主体选择随意化、选择出现价值偏差等负面影响。因此要坚持理性因素的主导地位不动摇,以理性引导着非理性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向,引领受教育者主体的价值选择,从而确保其思想品德发展和践行朝着正确、合理的方向前进。

(二)思想政治教育非理性起补充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非理性是理性的必要补充。心理中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动力,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价值观念等,虽是理性的结晶,但都离不开非理性因素的推动。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现实社会中的人既有理性知识的需要,也有情感、欲望等利益的诉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思想、观念、理论的灌输,还需要把握人的情感趋向,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结合起来,在满足其合理非理性需要的基础上,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内在思想矛盾运动,实现知、情、意、信、行的渐趋一致与基本平衡,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统一是历史的鉴戒和现实的呼唤

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统一是教育历程中宝贵经验的总结和新时代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回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教育紧紧围绕政治活动展开,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理论素养和建设热情,但另一方面存在消解人们的非理性需求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泛化、功利化等特点,人们一方面受到技术、工具理性的支配和异化,另一方面又沉沦于欲念、情感非理性的泥淖中,这一阶段教育着力教会人们以何谋生,另外,在为何而生的层面上,教育的现实价值引领、人文关怀力度不够,呈现出理性与非理性冲突、脱节的状态。

当今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条件的双重满足基础上的,为了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精神层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当前人们的精神状况出现理性与非理性二元对立的倾向,比如人的异化、符号化、去价值化,情感欲望的放纵,理想信念的缺失、意志薄弱等。实现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契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始终坚持在理性的主导下,重视非理性因素的补充作用,从而构建和谐的精神世界,在更深层次上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路径探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性为枢要

一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党的行动指南,是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理性的核心。

首先是要认真学习基础理论。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3](P813)必须原原本本地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透彻领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入浅出的理论指导,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4](P282)。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按照受教育者的实际学习生活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并注重引导受教育者以此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二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思想观念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思想政治教育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要推进其内化于心。搭建起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架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以教育者的灌输理论为基础,以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为关键途径,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整体环境教育为依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内在联动,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理论素养,夯实思想根基。认知是内化的前提,人的认识活动只有达到认同的程度,才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要在认知的基础上促进认同。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和权衡能力,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全面引导人的言行举止,塑造或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并对人的三观最终定型产生持续深刻的影响。其次要促进其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要把“三个倡导”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践行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非理性为内驱

一是坚持中华民族振兴与共产主义理想。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要看清我们的历史方位,一方面要全力为现阶段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不能丢失我们的远大理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核心内容。要引导人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勠力同心、共同奋斗,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树立为之奋斗的远大志向,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在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要使人们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只有到达共产主义,才能进入真正理想的社会。只要在追求中国梦的进程中不丢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是引导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取向。人生的自我价值从本质上说,离不开人对于其自身的情感、想象、需要、动机等非理性层面满足的现实根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因此不仅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还要关注其自我价值实现的诸多非理性需要。实践基础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构成了人的自我价值。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P225)需要和动机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和源泉,是人们朝着期望目标前进的内在推动力。一定的需要和动机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具体内容因人而异,有合理与偏颇之分,因此需要引导人们形成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正确需要和动机,才能更好地指导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部世界反映在人脑中所表现的内部心理状态,是影响人的活动选择和活动效果的必然因素,这要求我们要切实掌握人们的情感动向,及时满足其情感需求。同时,人的自我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马克思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6](P515)。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们恰当的各种非理性诉求,以个人价值的实现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和非理性的内在联动

从社会层面来看,首先,完善相关的制度、法律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构建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提供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其次,要积极组织贴近大众生活的实践活动,提供多方参与的平台,营造轻松愉快、富有创造力的文化环境,以满足大众情感、需求为基本目标,在此前提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在紧紧围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基础上,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创设自由而自律的舆论环境,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精神需要。在优化经济、政治、文化、舆论等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从学校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为主线,融合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将尊重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教育者力求贴近教育对象实际,关注其现实需求,变传统的单向教育过程为双向互动教育过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学校一方面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思想行为,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支持人们适当的情感、需求表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将丰富的教育内容作用于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从个人层面来看,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因此,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其特殊性,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努力创设条件去实现自身合理的情感、欲望、需求等非理性因素的现实表达。然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因其社会性而成为人,在寻求各种非理性满足的同时,要以社会普遍的理性价值规范来约束自身行为并内化于心。通过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追求自我价值相结合,实现社会理性要求和个人非理性需求的统一。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各层面内在联动作用下,受教育者既形成和发展了理性思维能力,以此为指导丰富和完善了非理性感知能力,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知、情、意的有机结合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理性政治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