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榆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广东 广州 510405)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课程,是决定医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医师的重要经历。而每个医学生在老年病科的实习时间普遍只有1~2个月,如何更高效地培养优秀的老年病科中医医学人才则十分重要[1]。老年病科是一个疾病多元化的科室,据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60~69岁组的老年患者平均患有7.5种独立疾病,70~79岁组患有独立疾病为7.8种,80~89岁组老年患者患有独立疾病9.7种,没有一例老年病人仅患有一种疾病。多病共存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发病涉及多系统疾病,或者是同一个系统的多种疾病共同存在[2-3]。且老年病科疾病除了多元化以外,还有病情复杂多变,老年患者沟通困难,老年患者临床症状、检查结果不典型,老年患者多系统疾病等,这对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甚至让一些医学生望而却步,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等。因此,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更高效地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水平及丰富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如何让医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老年病科临床知识,如何让医学生熟悉掌握老年病科常见病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带教工作者的难题。
本科室自开科以来,不断在临床带教模式上探索。通过结合老年病科患者一体多病的特点及医学生专业领域不一的特点,我院老年病科采取老师授课结合医学生小讲课的临床带教模式。学生积极主动讲课,并提出问题,带教老师点评并解答。教学相长,效果良好,兹介绍如下。
该模式与常规带教老师为主体授课模式相反,是以医学生为主体,以临床病例的线索,结合每个医学生所属学科方向制定不同的小课内容。小课内容由带教老师命题或医学生自拟命题,一般以一个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治疗或诊断存在的疑点难点、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讲课内容。疾病的挑选在老年病科的教学大纲中选择,一般临床病例为出发点,常选一些诊断、治疗方案存在疑难点,疾病治疗存在矛盾的,危重、疑难病历,或者老年病科的特有疾病等等。学生根据命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定PPT并进行授课。每次授课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课后讨论时间不超过15 min,于每天下午3 h进行。授课后由其他实习生提出相关问题,授课学生进行一一解答,如遇到不懂的或解释不清晰的问题,可由带教老师进行讲解。最后,带教老师对讲课内容进行点评、分析、总结,并对该讲课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延伸。
采取临床医学生小讲课模式的带教模式后,老年病科的临床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教师均收获颇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丰富临床知识 填补知识漏洞 临床实习的学生都是来自各个学科的研究生、本科生,他们对自己学科的疾病认识会更深入,更为具体,且较能掌握该学科的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但对其他系统学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相关知识极其匮乏。临床分科过早、过细,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学生无法掌握疾病管理的全过程[4],因此,当面对一个多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医学生往往存在专业知识匮乏,无法评估病情及用药,无法理清诊疗方案。通过接受不同学科专业的授课及参与讨论分析,学生能更加深入了解其他学科方向的最新、最重要的知识,弥补自己的学科知识空缺。通过不断地多学科、多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查漏补缺,不断更新实习生的临床知识,了解老年病科特点,将其更好地运用到老年病的实习实践中,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带教老师可以更加清楚学生对临床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掌握程度,清楚其存在的不足及临床知识的空缺,及时加以指导,填补空缺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认识疾病,全面掌握临床知识,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2.2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沟通表达能力 授课过程中学生实现从学生模式到临床医师的转变,通过对其擅长学科相关知识的讲述,进一步全面掌握其相关专业知识。授课准备前需要不断的演练、改进,这期间也能锻炼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是对每一个临床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除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表达内容并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只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不断的锻炼,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能说,会说的医生。由于老年人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都有所下降,这对老年病科的医生的沟通能力要求则更高,医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需要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为老年患者服务,为老年患者提高医疗帮助。医学生小讲课期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在公众场合表达的恐惧,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为临床工作中与病患及家属沟通能力带来帮助。同时,医学生小讲课的带教模式也将更好地引领医学生实现医学生的角色、学习模式、临床思维的转变,这对医学生求学过程中是非常受益的。
2.3 激发实习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传统带教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讲授,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及主动性,不利于激发求知欲[5]。与传统带教模式比较,医学生小讲课模式更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变[6],也能更深刻地认识疾病,掌握临床知识。老年病患者病情较隐匿,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甚至辅助检查都不典型,这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都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于每一个医学生来说,老年病科的疾病相对其他科室本身就更为复杂,更难掌握。而学生对疾病掌握的不足容易导致临床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不自信及消极态度。学生缺乏自主能动性,不愿意涉猎其他专业的医学知识,缺乏对临床工作的热情,这很不利于优秀医学生的培养。且在临床实习过程期间,学生的日常工作也较多,脱离既往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的热情大减。众多研究调查表明,医学生小讲课的带教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实习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且行之有效[7-9]。医学生小讲课的带教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仅仅是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可以深入探讨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扩展了医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医学生的综合临床水平。只有更主动地去学习、认识老年病科患者的疾病特点,例如:多病共存,病情复杂,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易发生并发症等,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才能做到真正掌握老年病科的疾病诊治。另外,在小讲课过程中,经过与同学、老师共同讨论、探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能激发临床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主动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知识水平及实践水平。
2.4 因人施教 深刻有趣 面对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命题,因人施教,并逐一指导,这不但使医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更深刻地认识疾病,同时也丰富了临床带教模式,也将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经过实践,医学生小讲课的带教模式也深受大家喜爱。通过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力,也加强带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有进一步的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带教老师能更加清楚每一个医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该学生的知识漏洞,更针对性提供建设性意见,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5 增加医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 不同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临床小讲课,可以给其他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介绍本科室的疾病特点,更专业化地介绍疾病的诊疗方案、存在的疑点及难点等内容,不仅丰富其他专业医学生的知识面,也增加不同专业的医学生之间的互动及交流,甚至可以激发不同专业医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从而进一步拓展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比如,从不同学科方向探讨一个疾病的治疗,或者联合不同专业的内容认识一个疾病,经过共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最终的一个治疗方案。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医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学习,认识自己的局限及不足,也可以开拓临床思维,更全面地认识疾病。在病情错综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元化的老年病科的临床实习中则是更为需要医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及学习。比如一个老年心衰患者,同时有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这在老年病科是非常常见的。对于呼吸内科、心血管科、肾病科的医学生来说,自己的临床知识面是有限的,而如果是一群人共同努力,共同探讨,从病人本身出发,结合不同学科的认识,最终制定一个适合该患者的诊疗方案则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老年病学科特点。医学生小讲课则可以更好地加强医学生之间的沟通及互相的学习,共同督促与进步,这对于枯燥的临床实习增添了不少乐趣。
在我院老年病科实行医学生小讲课的带教模式受到很多医学生的认可,也希望在之后能不断改进该带教模式的方法流程等内容,为医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与医学生也都十分享受这种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不断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更好地掌握临床知识。在老年病科的临床实习时间或许很短,但我们也希望在这有限的时间能够通过医学生小讲课这一带教模式,给医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临床医学生小讲课的带教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临床科室的带教,也希望能在临床带教中扩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