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江杨才德 高敬辉
(1 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甘肃 兰州 730020;3 甘肃省七里河区中医院针灸科,甘肃 兰州 730050)
(上接第1期)
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内脏器官(消化道、心血管、呼吸道及膀胱)及腺体的活动和分泌,并参与和调节人体的物质代谢不支配骨骼肌的运动,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又称植物神经、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其病损可出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亢进或抑制症状,表现为瞳孔的散大或缩小,心律的减慢或增快,血管的扩张或收缩,血压的降低或增高,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增加或受到抑制等和其他特殊表现,如交感神经病损出现唾液分泌增加,吸收、膀胱与直肠收缩促进废物排泄的功能增加;副交感神经病损出现眼裂增宽,眼球突出,呼吸加快,支气管扩张,血糖升高及周围血容量增加等。
埋线针刀疗法是穴位埋线疗法与针刀疗法有机结合的成果[1],埋线针刀疗法是传承了穴位埋线和针刀疗法二者最为精华的部分,然后继续创新、整合而成。通过对针刀医学和穴位埋线疗法的医学实践进行梳理,我们就会发现,针刀医学理论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其工具是针与刀结合的产物;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其工具是针与线结合的产物。针刀医学与穴位埋线疗法的协同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首先,针刀医学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及西医学的新成果,由中西医理论融合、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医学理论体系;穴位埋线疗法是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针灸技术的发展和延伸,是针灸治疗模式的重大改进,中医及经络理论是针刀医学和穴位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其次,针刀医学和穴位埋线疗法均以人体为共同研究对象,其目的均为解决人类的疾病痛苦,殊途同归。第三,针刀医学和穴位埋线疗法都是以针的理念刺入人体,并在体内进行操作,其工具一个是针与刀,另一个是针与线,具有相同的技术基础——穿刺,穿刺是针刀和埋线的核心技术[2]。
埋线针刀的出现对二者协同发展具有引领的作用,针刀长于切割松解,埋线疗法在穿刺的过程中也有同样的作用,但远不及针刀。那么,如何借鉴针刀的长处为埋线所用,一直是学者的关注点之一。杨才德发明的埋线针刀就比较有益地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即将埋线针尖磨平如针刀状,实现了针刀和埋线的双重功能,并在临床上反复实践,名之曰“埋线针刀”,并获得国家专利,从而使穴位埋线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埋线针刀成为穴位埋线疗法实现第三次飞跃的助推器,随着杨氏团队与全国同仁的不断探索,埋线针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疗效的一种有完善的整体理论的特色治疗方法。杨才德等专家提出了埋线针刀整合医学的思路,也就是说,在穴位埋线的同时,引入了针刀松解的思路,虽然只是在埋线的操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增加了几个“刺切摆”的动作,却让穴位埋线疗法跳出了纯粹作为“长效针感”的桎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3],总结出的“手卡指压式星状神经节穿刺术”“分筋拨脉式颈动脉窦埋线术”“三点一线式蝶腭神经节埋线术”“迷走神经穿刺技术”等突破了传统埋线必须避开血管、神经的禁区,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更是成为目前医学临床领域外治法中调节内脏运动神经系统的独特模式。
在调节内脏运动神经方面以其新颖的配点方法、独特的操作方式以及良好的临床疗效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是调节内脏运动神经的新方法;精确于神经节点,直接作用于内脏运动神经;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和整体调节作用;直达病所,松解组织,以线代针,持久刺激。通过针刀对穴位或局部解剖部位松解治疗,进而将药线埋入组织内部,持久刺激的方法,将刺激信息通过经络和神经传入人体,调节内脏运动神经,激发诱导体内调节系统,使紊乱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
埋线针刀是一种新型的操作工具埋线针刀,不仅具有小针刀的特点,也可以同时埋线(长效针灸),实现了穿刺一次可以进行松解、埋线、注射等多种操作的目标,降低了风险,增强了疗效,提高了患者依从性等;埋线针刀设计有长短粗细、有刻度所以长度可挑、深度可看,且是空芯带刃工具,所以可以针刀,可以埋线,可以注射、可以刺络放血。埋线针刀,在中西医理论的指导下,整合了针刀和埋线的技术优势,一气呵成、一次成功,疗效独特,将可以松解局部肌肉筋膜等组织有针刃的针刀和将药线埋入局部解剖部位和穴位起持续刺激作用具有穴位埋线功能的管形针具,选取全身穴位配合具有与其相似功能的神经节点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在调节内脏运动神经方面使机体亢奋和抑制的神经趋于正常,恢复其功能。
观埋线针刀其特色疗法,临床选取腧穴配合神经节点,直接作用于腧穴或神经节点,将一点的刺激通过经脉线或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至与其相联系的脏腑、各级神经中枢及相应的靶器官,发挥其放大效应。以星状神经节为例,交感神经分布于颈部的部分,颈交感干位于颈血管鞘后方[4],一般每侧有3~4个交感神经节,多者达6个,分别为颈上、中、下节。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处,在椎动脉始部后方,很少为2个,常与第1胸神经节合并为颈胸神经节,亦称星状神经节。如用埋线针刀特色疗法治疗慢性胃炎配星状神经节、乳突下、足三里、内关、胃俞,其中星状神经节调节交感神经[5],改善胃肠动力,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通调胃气,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所谓“阴维为病苦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和胃止痛。本病病位在胃,故又配胃俞治疗胃部疾患,既直接刺激神经节点,调节交感神经,促进胃动力恢复又配合腧穴和胃止痛,中西医疗法相结合,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还有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配星状神经节、内关、太冲、肝俞、心俞、膻中,其中星状神经节埋线可调节异常变化的内分泌系统[6],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清除局部蓄积的、有毒的代谢产物,刺激信号传入丘脑,使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下调,内关可畅达三焦气机,太冲为肝之原穴,可疏肝理气,平降肝阳,肝俞、心俞、膻中用俞穴从阳引阴的同时还选取募穴从阴引阳共调阴阳脏腑平衡相互配伍共奏调畅气机,平衡阴阳脏腑之功。
针刀治疗的实质是经皮微创的软组织松解术,主要通过对软组织的穿刺、小范围切开和钝性分离,解除病变软组织对神经、血管、骨关节的影响,达到治病目的。埋线针刀是采用针刀技术和埋线技术,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松解局部痉挛或粘连的肌肉筋膜等组织和排除组织内其他异物,后将线体埋入穴位起持续刺激作用。如杨氏“枕五针”埋线针刀治疗枕神经痛,用埋线针刀既松解病变的软组织,改变和解除其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病理变化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恢复软组织间的动态平衡,并且通过局部埋线还具有长效强烈的针刺效应,PGLA在体内发生水解,诱导机体产生变态反应,能激发和调节体内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PGLA线埋入穴位后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刺激感更强烈、长久,它通过经络和神经的调节作用于机体,起到协调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同时缓解和解除了对枕神经和枕动脉血管卡压,解除了粘连,减少了渗出,促进了病灶部位血管通透性,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起到镇痛作用。
穴位埋线是针灸技术的延伸和发展,是针灸技术至今已形成的两大分支学科中的一支,针刀治疗除了具有松解软组织作用之外,还有类似毫针的针刺效应,毫针针刺能够通过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双向调节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适当刺激作用于机体,使机体从偏离正常生理状态朝向正常生理状态转化,使紊乱的功能恢复正常。穴位埋线可以形成一种复杂、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经过神经-体液调节,调整脏器机能状态,而且可吸收缝合线埋入人体后,可被机体组织吸收,从而发挥组织疗法的作用,能更好的调节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提高机体免疫和抗病能力。星状神经节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中枢神经作用和周围神经作用两方面[7],其通过调节丘脑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机能而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