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峻赵凡莹郭雨晴
(1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过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 又称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织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腔瘙痒、喷嚏阵作、流清涕、鼻塞声重等为主要症状。AR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保守估计全球 AR患者约 5亿人[1-2]。
1.1 诊断依据 (1)症状:打喷嚏、清水样涕、鼻痒和鼻塞等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 h以上,可伴有眼痒、流泪和眼红等眼部症状;(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3)变应原检测:至少一种变应原SPT和或血清特异性IgE阳性。AR的诊断应根据患者典型的过敏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一致的变应原检测结果而作出[1]。
1.2 AR的治疗原则 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健康教育[2-3]。AR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鼽嚏”等范畴。《礼记·月令》有“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的记载;《内经》提出“鼻鼽”病名;唐代孙思邈从肺、肾虚论治本病;金元刘河间从火热论之,东垣认为其属虚、属寒;明清医家则多从“肺脾气虚”辨治[4];现代学者多认为肺、脾、肾虚损为其内因,风寒异气之邪侵袭为外因;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亦可在脑、肝、皮毛;病属本虚标实[5],其发展、转归与肺的功能状态关系密切[6]。本病基本分为肺虚感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证型。在此基础上有肺寒饮犯、肺经郁热、瘀血阻窍、湿困脾虚及肝胆热盛等不同证型[7]。
经过大量的研究显示中草药成分具有抗过敏、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8-9]。Hu G等[10-12]的实验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和荟萃分析方法,其结果显示中草药对改善常年性、持续性AR的鼻部症状有效,且安全性良好。
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喜宗经方、时方之旨,灵活组方,善以合方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笔者有幸跟随陈老师出诊,现将陈老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验案一则整理分析如下。
李某,男,18岁。2015年 12月 6日,初诊:主诉:反复鼻塞、流清涕、喷嚏连作 3年,加重 1月。现病史:患者自述三年前因受凉出现鼻塞、鼻痒、流清涕,阵发性喷嚏症状,于北京医院诊断为过敏性鼻炎,服西药治疗 (具体不详)症状有所缓解,后反复发作,受凉后加重。患者一月前因气温骤降出现鼻塞、鼻痒,打喷嚏,于北京医院就诊,予以氯雷他定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故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鼻塞、鼻痒,喷嚏连作,流涕、质清量多。晨、晚较甚。微恶风寒。无咳喘、胸闷。形体偏瘦、四肢不温、面色
白、纳眠可,二便可。舌胖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诊断:鼻鼽。(肾阳不足,外感风寒证)。处方: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具体如下):生麻黄 3 g,细辛 3 g,炮附子(先下)6 g,荆芥 6 g,防风 6 g,苍耳子 12 g,辛夷(包煎)6 g,白芷10 g,山萸肉15 g,熟地黄15 g。7付/水煎温服,日 1付,早晚分服。嘱其注意保暖、饮食清淡。
二诊:患者喷嚏、鼻塞均减少,舌脉同前,效不更方。仍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生麻黄 3 g,细辛3 g,炮附子(先下)5 g,苍耳子 12 g,辛夷(包) 6 g,白芷10 g,川芎 8 g,荆芥 6 g,防风 6 g,山萸肉 12 g,熟地黄 12 g,10剂。
三诊:因患者复诊不便,其母亲代诉,患者余症皆减,舌脉同前。予以原方继服7剂以善后。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肾阳不足,则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肺,水液失于温化和固摄,寒水上泛不能自收,内外邪浊结聚鼻窍,可致鼽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少阴司天,民病鼽嚏……少阴之复,烦躁鼽嚏,甚则入肺,咳而鼻渊”又《济生方·鼻门》说:“风寒乘之,阳经不利,则为壅塞,或为清涕。”即该病外在诱因是风寒上犯,阻滞经络。风为阳邪,其性善行而数变,故症见突然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故症见鼻塞、流清涕。本案中患者患病日久,迁延不愈,久病及肾,气血不足,卫表不固,腠理疏松,又风寒、疠气之邪乘虚上犯鼻窍,因而发病。且患者素体肾阳不足,无以温养四肢头面,故症见形体偏瘦,四肢不温,面色 白。舌胖苔薄白,脉沉细均为阳虚内寒而兼外感寒邪之症。
综观舌脉症,其病位本在肾阳不足,而标在肺寒,当属本虚标实之证。故诊为鼻鼽(肾阳不足,外感风寒证)。治宜温阳固表、通窍散寒。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如郑钦安《医法圆通》所述:“肾络通于肺,肾阳衰而阴寒内生,不能收束津液,而清涕亦出……法宜扶阳,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的病机为里虚寒,即阳虚阴盛,其症状多为无热恶寒,而不发热,此文中初病即见发热,故曰“反发热”。初病之发热多为太阳病的发热特点,而太阳病之脉象应浮,此脉不浮反沉,脉沉主里,为少阴主脉,因此可知少阴里虚,脉证合参,此为阳虚外感,表里俱寒之证。若纯以辛温发散,则因阳虚而无力作汗,或虽得汗必致阳随液脱,治当助阳与解表并行方中。方用麻黄行表以开泻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达外;二药配合,相辅相成,为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细辛归肺、肾二经,芳香气浓,性善走窜,通彻表里,既能怯风散寒,助麻黄解表,又可鼓动肾中真阳之气,协附子温里。三药并用,补散兼施,使外感风寒之邪得以表散,在里之阳得以维护,则阳虚外感可愈[13]。方中加荆芥、防风以增解表散风之力。且二者温而不燥。又加散风寒通鼻窍之苍耳子、辛夷、白芷。山萸肉性酸微温,归肝肾二经,为平补肾阴肾阳之要药。配以熟地以增补益肝肾、益精填髓之效。二诊时患者的症状减少,说明初诊时辨证准确,用药得当,故方药仍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三诊时患者症状已明显改善,予以原方继服7剂以善后。
大部分医学者认为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肺气虚弱、卫表不固导致风寒趁虚侵入机体而发病[14]。往往忽略了由于肾阳不足、肺失温煦而致鼻鼽的临床证型。肾主水,肾藏精,主纳气。肾气充沛,摄纳正常,呼吸之气方可由肺气肃降而下纳于肾,肺鼻才通和。若肾精不足,气不归元,肾失摄纳,气浮于上可致喷嚏频频。倘若肾阳气不足,阳虚不能温化水湿,寒水上泛,则致鼻流清涕不止。正如《素问》中记载“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指出肾气虚衰,摄纳无权,肺失温养,风寒之邪得以内侵而导致鼽嚏的发生。
李海蓉等[15]根据临床发病的特点结合患者年龄及临床表现分析,发现过敏性鼻炎与《伤寒论》中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的太少两感证型极为相似。主要是因为少阴阳虚不足反复遭受风寒侵袭,肾脏阳气不足,无法固本益气,纳摄无权,精气输布不全,肺脏与鼻功能失调而发病。由于其属于太少两感型病症,表里均寒,单治表则伤里,单治里又会伤表,因此临床治疗中多采用表里双治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制,胡培德[16]发现麻黄细辛附子汤浓度依赖性地抑制 CaIA23187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剌激引起的腹腔渗出巨噬细胞细胞内Ca2+浓度的上升,推断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通过保护、稳定细胞膜而起抗炎作用。蔡芳燕等[17]不仅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前期推测出的部分抗炎药效物质,还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方药材部分活性部位及成分抗过敏性鼻炎的部分机制。
综上所述,过敏性鼻炎的中医临床除治以祛风散寒、益气固表、重视肺脾外,还应注重久病及肾、肾阳不足、肺失温煦的临床证型。而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治疗此种证型的过敏性鼻炎上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