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2019-01-29 05:18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晓川
党课参考 2019年23期
关键词:保障制度城乡民生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刘晓川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2016年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时指出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调研时指出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使命担当。

一、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形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惠民举措持续出台、民生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生活之变可触可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为此,2016年1月4日至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时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实践启示我们,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程,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也正因为如此,“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决定》的价值旨归,让治国理政的民生保障之“网”更完美,成为《决定》的重点指向。

(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的具体表现

让治国理政的民生保障之“网”更完美,是非常具体的。《决定》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民生保障之“网”作出部署安排,一切为了人民的殷殷深情力透纸背。这不仅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持续接力,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度解读,是用民生实事“链接”百姓的幸福指数,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不变初心与使命担当。

(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时刻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不懈追求,也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懈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这既从理论上提出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价值判断,也从实践上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诉求。这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核的认知达到了新境界,更重要的是坚守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完全符合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深刻领悟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的重大意义,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我们只有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份责任记在心里、扛在肩上,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才能在迈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铭记初心、坚定信心。

(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可及目标

让治国理政的民生保障之“网”更完美,是具有硬性要求的。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再到通过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及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都是为织就民生保障之“网”而“铺路架桥”,是落实《决定》精神的重中之重,是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的硬性任务,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可及目标。

二、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民生工作和民生制度建设,推动新时代民生工作和民生制度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在加强和改进民生工作方面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日至3日在江西考察调研时所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因此,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就要不断聚焦民生关切、完善制度设计。

(一)这是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所决定的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十四个坚持”的形式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第八个“坚持”,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构成了这一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指出,我们目前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因此,坚持和发展这一基本方略,就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不断聚焦民生关切、完善制度设计,不断建立和完善涉及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不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从而不断强化民生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建构,紧紧扣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一环,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这是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所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历史性变化聚焦于人民需求的不断提升,较之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涉及的领域更宽、包含的内容更多;较之于“落后的社会生产”,“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层次提升、要求提高。正是基于此,《决定》从“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四个方面对新时代民生保障制度作出了更进一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以不断强化和完善全方位、立体化的民生保障制度,进一步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这是由新时代“两个没有变”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这一角度来讲,虽然多年来我国民生事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两个没有变”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还受到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局限。在现实层面,这些制约和局限具体表现为社会事业总体发展不均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减贫脱贫任务依然严峻、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等。现实国情是客观的,现实国情的改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正是基于此,《决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的实践路径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二)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健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发展商业保险。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四)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水平。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

讨论题:

1.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有何内在要求?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

猜你喜欢
保障制度城乡民生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沈阳市平台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保障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对策研究
健全完善我国法律援助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研究
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制度分析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