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

2019-01-29 03:57程宇航
老区建设 2018年21期
关键词:伽马麦哲伦船队

□ 程宇航 陈 宁

2018年11月5—10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引起世人极大关注。这表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庄重宣布的:“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回顾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道:开放,是世界各国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远的不说,公元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就是人类对外开放的伟大成果。正是“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的两大半球建立了联系,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全球一体化”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一、波及整个西欧的“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航海路线

公元15—17世纪,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从而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是一场走向全球的对外开放,它第一次打破东西两个半球间被渺茫大海所形成的阻隔,从而使人类实现东西半球之间的交流。“地理大发现”有如下几个标志性的事件:

1.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

1497年7月8日,瓦斯科·达·伽马(约公元1460-1524年)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由4艘船、140多水手组成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经过加那利群岛,绕过好望角,于次年到达莫桑比克。后来,在阿拉伯领航员伊本·马吉德的帮助下,到达印度西南部重镇卡利库特,并满载交换来的宝石、香料而归。此后,在1502年和1524年,达伽马又两次远航印度,后一次还被任命为印度总督。在第二次远航抵达印度后,达·伽马于1503年2月率领13艘船只,满载着从印度西南海岸掠夺来的大量价值昂贵的香料,于同年10月返回葡萄牙。据说,达·伽马此次航行掠夺而来的东方珍品香料、丝绸、宝石等物品所得纯利竟超过第二次航行总费用的60倍以上。

达·伽马开辟的航路,促进了欧、亚商业关系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贸易交流,直接促进了人类史的世界化趋势和发展,具有巨大意义。在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洲对印度洋沿岸各国和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这条航路。

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8月3日,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1—1506年)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率领由3艘船只组成的船队起锚出海,开始了他的寻找印度的航行。10月12日,船队来到被哥伦布命名为萨尔瓦多的岛上,踏上“新大陆”的土地。次年3月4日,哥伦布率领船队历尽艰辛回到里斯本。

哥伦布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 1493,1493~ 1496,1498~1500,1502~1504),到达美洲大陆,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哥伦布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哥伦布误以为到达的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那一片岛屿也被命名为“东印度群岛”。

哥伦布的航海带来了欧洲与美洲的持续接触,并且开辟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殖民海外领地的大时代,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

3.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

麦哲伦团队环球航行图

1519年8月10日,在西班牙国王的指令下,斐迪南·麦哲伦(1480—)率领5条船组成的船队出发。船队在大西洋中航行了70天,11月29日到达巴西海岸,次年1月10日到达一个无边无际的大海湾。3月底,船队驶入圣胡利安港(在今阿根廷圣克鲁斯省)。8月底,船队驶出圣胡利安港,沿大西洋海岸继续南航,到达后人所称的麦哲伦海峡。此后继续航行,到达后来所称的火地岛(智利)。经过20多天艰苦迂回的航行,终于到达海峡的西口,走出了麦哲伦海峡,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片风平浪静、浩瀚无际的“南海”,麦哲伦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太平洋”。1521年3月,船队到达三个有居民的海岛(属马里亚纳群岛),然后继续往西航行,抵达现今的菲律宾群岛。此时,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横渡太平洋的壮举,证实了美洲与亚洲之间存在着一片辽阔的水域,比大西洋宽阔得多。哥伦布首次横渡大西洋只用了两个月零几天的时间,而麦哲伦在天气晴和、一路顺风的情况下,横渡太平洋却用了一百多天,可见其艰辛程度。

1522年5月20日,麦哲伦的船队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于当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当“维多利亚”号船返回圣罗卡时,船上只剩下18人了,但他们运回数量十分可观的香料。当时,一把新鲜的丁香可以换取一把金币。这不仅能弥补探险队的全部耗费,而且还挣得一大笔利润。

尽管麦哲伦由于在菲律宾插手当地人之间的内部事务而被当地人杀死,但他的船队终于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不是陆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完整水域。这在地理学和航海史上产生了一场革命,为后人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二、早于“地理大发现”的郑和七下西洋

西方只把西欧一些国家的海上探险活动纳入“地理大发现”,这不仅大失偏颇,而且严重违背历史事实。因为,早在15世纪初开始,中国明朝的郑和就开始了远洋航行。

1.郑和的七下西洋

公元1405—1433年,郑和先后受命七下西洋。在七次航行中,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远到达红海和东非。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2.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其船舶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影响之巨,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他们的航海成就显然丝毫不比西方人逊色,甚至在航海时间,船队规模以及航海技术诸方面,均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所望尘莫及的。请看二者之间的比较——

⑴比较1:时间

郑和七下西洋 1405-1433年;

哥伦布开始发现新大陆的航行1492年;

达伽马开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抵达印度的航行 1497年;

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 1519年;

比较结果:郑和比哥伦布早87年,比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⑵比较2:船队规模

郑和麾下有200多艘战船,载着27000多名壮士。

而哥伦布船队只有3条船、90个水手;

达 伽玛船队只有4条船、100个水手;

麦哲伦船队只有5船、265个水手。

比较结果:郑和船队大大超过西方众船队。

⑶比较3:排水量

郑和乘坐的宝船长125米宽50米,排水量近万吨(宝船上下共有8层,包括郑和在内的近千名官兵生活和工作在大船内);

哥伦布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长只有80多尺,排水量只有大约233吨;

麦哲伦的旗舰“特立尼达”号,排水量只有110吨;

达·伽玛的旗舰“圣·加布利尔”号,排水量只有400吨。

比较结果:郑和船队大大超过西方众船队。

从以上几项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在15世纪,中国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掌握的天文、气象、海洋等方面的知识,都要大大超过西方。

三、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不同结局

1.中国明朝走向闭关自守

郑和七下西洋路线图

走出去的目的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明朝声势浩大的出海是为了展示大明帝国的威武和试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游列国后的反思是自己国力强大,技术先进,而外来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则冲击了千年孔孟文化,于是选择了闭关自守。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归国后,迎来的是一堆熊熊大火:远航归来的船只连同航海资料统统被烧毁一光。

从那时开始,明朝执行禁海政策,实行闭关自守(直至满清晚期)。

一个民族的先进航海事业就此中断并搁浅了几百年!

闭关锁国的结果必然是衰落。

2.西方诸国催生出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地理大发现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使得西方国家纷纷走上了殖民道路。先后参与航海竞争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等),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两个重要条件,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步伐。

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对外开放的不同态度和政策的比较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同结果:西方国家发展迅速,一个个变得强大起来,纷纷向外殖民。而中国则渐渐走向衰落,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和侵略对象。

猜你喜欢
伽马麦哲伦船队
美国乙烷进口对发展我国大型乙烷船舶的影响
三大抽样分布的理解与具体性质
大麦哲伦星系
叙事与分析: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路径——以麦哲伦及其船队环球航行为例
航海家的故事
瓦斯科·达·伽马
淡水河谷40万吨级大型船舶船队对铁矿石供应链的影响
航海家麦哲伦
历史人物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