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华云 杨刚
摘 要: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体育作为大学必修学科,也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寻求更好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需要体力劳动和锻炼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大学生们对体育的热情逐渐下降,部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不达标。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教学重点。文章将就激励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及注意事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激励教学法;大学体育教学;有效运用
1前言
现如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且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度不高,大学体育也面临着教学现状不佳、效果不理想、学生过于敷衍等问题。因此,可以将激励教学法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激励教学法可以转移学生的关注视线,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解决了大学体育教育中形式单一的问题,也充分避免了学生敷衍了事的情况。
2激励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着重培養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其养成自主性,可以自己进行体育锻炼,因此,激励教学法可以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激励教学法有一下几种有效应用:
2.1语言激励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为直接的交流方式,也是最能简单清晰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激励,给予学生肯定和信心,发掘学生潜在能力,提升教学效果。在学生对体育运动有抵触时,要和其沟通缘由,并对其进行引导和鼓励。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抵触的原因是没有自信,因此,教师的语言激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在根本上转变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
2.2情感激励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在传授体育知识,更是在传递体育精神,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定的感情色彩,加大感染力,使学生可以从内心认同体育精神,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良好的情感激励也会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在相互尊重理解的前提下,高效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并且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性格,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2.3角色转化激励
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在教师讲授知识要点后,通常会要求学生实际操作,教师在观察学生操作时提出问题,并带领学生改正,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退来努力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转化激励,让学生更有课堂参与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及领导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加理解老师,老师也更了解学生的诉求和意见。
3使用激励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激励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不正当使用或过度使用都会造成不好的效果,因此,了解激励教学法的应用情况十分有必要。
3.1因人而异
激励教学的方式并不适宜于所有学生,即使适宜,不同的学生激励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相同,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内心想法及身体承受能力,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提升学生综合体育素质为目标,徐徐图之,有阶段性的进行教学,有计划性的激励学生。
3.2选择合理激励方法
激励教学有很多种方式,不同的方式带来的激励效果也不一样。虽然激励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但是运用不当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使用激励教学法时,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身体状态,选择合理的激励方法,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尽量运用合理的语言、情感、方式等进行教学。
3.3把控激励时机
把控激励时机,可以更好的发挥激励教学法的作用。在学生存在心理或者生理缺陷,从而导致在体育学习方面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敢去尝试或者产生抗拒心理时,教师应及时的发现,并给予学生疏导,帮助学生重新建立体育学习的信心;在学生无法克服受苦、受累而产生偷懒心理时,教师也可以用适当的激励教学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在学生不敢主动与老师沟通时,老师要适时地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点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耐心的讲解,给学生一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4结束语
激励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其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更好、高效的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大学体育课堂中使用激励教学法也利于课改的进行,使得老师对学生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老师也可以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找出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对完善教师教学方式也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进,杨经伦.激励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5(7):93-94.
[2]李思源.浅议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应用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15(31):102,104.
[3]邹微.探析大学体育中激励教学法的创新应用[J].才智,2013(35):110.
[4]黄伟.激励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外交流,2017,(34):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