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新形势下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自觉缺失的现状、原因并提出其在英语教育中的实现路径。文章指出,文化自觉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大学英语教育中文化自觉的缺失是各种主客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从理论和实际两条路径着手提升英语教育中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新形势;文化自觉;大学英语教育;文化自觉缺失;实施路径
一、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國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在进一步深化,这对于高校学子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而高校本身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一带一路”培养人才的重任。根据最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是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还要精通语言和文化。因此,对于外语语言学习者而言,仅仅具备沟通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国际交流的内涵是文化的互通有无。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因此,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外交流中尤为重要,只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
然而遗憾的是,外语教育与文化自觉的融合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因此出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语”,还有典籍翻译的“失信”等问题。虽然“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在外语教育研究中已经开始涉及,但主要集中于对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呼吁和相关个案的实例分析,而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少之又少。本文将从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入手,寻找文化自觉在英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旨在找到适合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实施路径。
二、 文化自觉在英语教育中的表现样态
(一) 文化自觉的概念
从语义上来说,文化自觉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觉醒、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这个概念由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提出,他认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本民族文化的来历、形成和发展趋势,不是“复旧”,也不是“全盘他化”。并进而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路径。换句话说,中国人民要对本土文化充满自信,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和欣赏它国文化,吸收其精华并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文化,从而建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世界。
(二) 表现样态
为了探究文化自觉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表现样态,笔者做了如下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是笔者对所在学院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各年级150人,总计300人,选择非英语专业是因为这类学生更接近“英语+X”的通识型人才培养方案。调查内容是大学生对于中英文文化词汇的认知和转换,包含节日习俗、文化名人、经典文学等。具体内容如下:
1. 列举四部中国名著,将其名称翻译成英文;
2. 列举四部英文名著,用英语表达其名称;
3. 列举四个中国节日,翻译成英文;
4. 列举四个西方节日,用英语表达;
5. 莎士比亚和孔子的英文名称;
6. 列举四种中国美食,用英语表达;
7. 列举四种西方美食,用英语表达;
8. 列举中国三个著名建筑或景点,将其翻译成英文;
9. 列举西方三个著名建筑和景点及其英文表达;
10. 用四个英文词汇来概括儒家思想的精髓;
11. 用四个英文词汇来概括西方价值观念的精髓。
问卷涉及20个汉语文化词汇和20个英语文化词汇,每个词汇3分,汉语词汇总分和英语词汇总分均为60分。
调查目的:(1)纵向对比一、二年级的问卷,二年级在文化词汇表达方面有无明显进步。(2)横向对比同年级同学在用英语表达英文文化词汇和汉语文化词汇时有无明显倾向性差异。
发现结果:(1)对比一、二年级的问卷,分别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一年级的平均分为23.75,二年级的平均分为24.2,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对比不明显,尤其是最后两题在一年级的英语课本《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中是有出现的内容,可一、二年级的表达接近,二年级没有表现出已经学过的优势,可见一年级的英语教育中文化教育的缺失。(2)对比300份问卷中的汉语文化词汇和英语文化词汇的得分,汉语文化词汇的平均分为18.15,而英语文化词汇的平均分为25.75,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词汇的识别明显高于汉语文化词汇的识别,出现典型的文化逆差。
从上述数据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文化自觉在英语教育中的表现样态:
(1)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严重缺失,中国文化自觉不足;
(2)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关注明显超过东方文化。
三、 文化自觉缺失的原因
笔者认为,造成文化自觉的缺失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原因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外活动的片面性,教育资源的不重视和评价机制的单一性,主观原因体现在教师的能力和授课的方式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
(一) 客观原因
课程设置中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几乎清一色的英美文化、西方文化、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然而却几乎没有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及相关元典的接触,有些学校甚至连大学语文都没有开展,给学生造成一种中华文化无用论的假象,而学生活动涉及语言层面的也大多是外语片赏析、外语歌曲配音大赛,很少有涉及中华文化的活动开展,使得学生没有将中华文化用外语进行传播的实践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觉,光靠基础教育中的文化知识很难维持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中,必须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育,文化与语言结合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得体性”。
其次,教材在文化的传播方面有很大的失衡。作为英语学习的重要资源,需要兼顾语言培训和文化传播的主要功能,两者缺一不可,现如今的教材仍然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重西方文化轻中华文化的弊端。这其实是在向老师和学生传达了这样一个错误信号:西方文化重于中华文化,英语学习者首先要多加掌握西方文化。这与文化自觉中立足母语文化的思想是相悖的,也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最后,评价机制单一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英语考试内容近年来虽对文化有所涉猎,从四六级考试和大学英语竞赛的翻译中可见一斑,但学生的答题往往不尽如人意,这是长期文化自觉缺失的结果。长期以来,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因此而产生的应试教育危害甚远,为提高考试成绩,老师和学生往往急功近利,教考试会考的内容,教提高成绩的技巧,而文化这种需要在长期熏陶之后才可能出结果的内容便被冷落墙角,老师不教,学生不学,文化自觉便无从谈起。
(二) 主观原因
从教师自身来说,教师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对于学生文化自觉的缺失需要负主要责任。现在的大批英语教师本身就是现阶段教育体制的产物,自身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认识不足和能力欠缺的双重桎梏使得教师对母语文化的介绍浅尝辄止,而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远远超出了对中华文化的讲解,因此更无法引导学生产生中华文化自觉。
另一方面,现阶段很多授课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导,而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授课,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低,指哪打哪,不能自己去探索挖掘。例如一年级书中提及了孔子和儒家的价值体系,即便老师具备这方面的文化知识,也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全部传授给学生,老师要做的其实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指导学生就儒家价值体系正确地理解运用和翻译,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会利用课后的大把时间来消化吸收文化内涵,会主动学习相关内容,而大多数学生则是“教师为中心”授课方式的受害者,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直接导致了学生文化自觉的明显不足。
四、 文化自觉在英语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结合费孝通先生关于文化自觉概念的解读和文化自觉在外语教育中缺失原因的分析,笔者将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构建文化自觉在英语教育中的实施路径。
(一) 理论路径
首先,英语教育要立足于本土文化,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英语教育只教英语而忽视中华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应该将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进而产生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表达能力,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其次,在西方文化的教育中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对比研究,对待外来文化要客观理性,千万不能“全盘西化”。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方文化的引入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所学外语的起源和发展,达到对外交流中“知己知彼”的狀态,但文化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学生不能轻视它国文化,更不能过分信仰它国文化而忽视本国文化。最后,想要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外语教育中对中西方文化的精髓要做到文化的融合创新,既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又要吸收西方文化的长处为我所用,兼收并蓄,才能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培养出新型外语人才。
(二) 实际路径
首先,高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思路,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深刻认识到母语文化是外语学习的根本,母语文化的传播是新形势下外语学习的目的。鼓励学生多方位、多渠道的增加和母语文化的接触。从学校的层面来说,要为广大师生创造出学习文化的氛围,比如说把学习中华文化的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程,增加中华文化竞技类的课外活动,选择适合文化培养的外语教材,提高测试中华文化的比例等等。高校还要加强对英语教师的文化培训,例如多举办讲座、培训课程等。从教师层面来说,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进行中华文化渗透,鼓励学生多用英语来表达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保持学习的连续性。最后,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自觉评估体系,用于对相关课程和活动进行效果评估和反馈。通过以上这些举措,让中华文化全面覆盖到学生、教师以及整个教育体系,多管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华文化自觉,进而产生文化自信。
五、 结语
新形势下,国家的发展为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在外语教育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培训需要和社会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将外国文化“引进来”的过程中,更要把中国文化“推出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条路任重道远,需要学校、社会和教育体制的多方面合作,才能实现我国跨文化战略,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2]肖龙福,肖笛,李岚,宋伊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7.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C01).
[4]张珊.中国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J].外语教学,2017(2):7-11.
[5]蒋亚瑜,刘世文.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65-68.
[6]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8]晏飒绮.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教育:跨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从批阅大学英语竞赛翻译试题谈起[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145.
[9]袁小陆,赵娟.“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中文化自觉培养的诉求与应对[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9):70.
[10]徐新明.文化自觉与大学英语教学[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1):150.
作者简介:钟声,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学国际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