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形成教育合力

2019-01-28 10:14沈建平
考试周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合力社会初中教育

摘 要:教育永远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多边的、互动的社会活动。比如家庭、学校、社会相互之间的联系,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而学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一课堂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就是社会的因素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学习文化,还要学会接触社会、探索真理。很多的生活百态其实都是在社会中才能够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的。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没有谁能代替谁,也没有谁是可以缺少的,如何能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务必要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一种教育合力。

关键词:初中教育;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制能力差,再加上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养成了自私、叛逆的性格以及行为懒散等不良习惯。所以,要教育好他们,单靠学校、家庭或者社会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将三者进行有效结合,并且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帮助初中生形成一个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

一、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课堂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家庭教育则是学生产生直接经验或者运用间接经验去同化新知识的第一地点。接触知识、学习知识、体会社会、体会情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時间,需要空间,家庭是其受教育过程中的第一站。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以后接受其他教育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学生身心健康,不仅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去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压力。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是他们所接受的最早的、最多的以及印象最深刻的教育,他们时刻都被家庭的各方面所影响,这些家庭教育下的惯性思维一旦养成,就会伴随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可以影响到下一代的人生发展。这就可以充分地说明家庭教育是具有早期型和连续性的,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合理地利用家庭教育影响的连续性帮助孩子养成生活学习习惯,并且利用孩子的模仿性,让他们主动学习父母或者成人的正确行为和树立正确的观念。

二、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一课堂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弟子规》中说:“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其中是存在着一个先后关系的。意思是对人处事要怀着一颗善心,要亲近有仁德的良师益友。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去学习文化知识。当然这种修养与能力和学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德育一旦与学校教育脱轨,便变成了苍白无力的说教,便失去了育人的活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让学生处在一个校园化、宽松的环境中,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让学生养成乐观向上、积极负责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学校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对于中学生来说,校园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庭。校园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例如:周一升国旗惯例、名人墙以及早操课间操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有所影响。基于此,学校要抓住教育的机会,适时而教,让学生沉浸在校园文化教育的氛围之中,并利用校园文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根据学生的某些生活习惯抓住德育契机,促使学生利用积极因素消灭消极因素,改掉一些不良习惯,逐渐养成良好习惯。

三、 社会教育是大气候

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学习文化,还要学会接触社会、探索真理。很多的生活百态其实都是在社会中才能够完完全全地体现出来的。同时,在学校的正常教学中,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同化和迁移。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校和社会是分不开的,如果能加上家庭的因素,那么这种知识就是一种教育合力教授的知识。比如,在学校中利用学生对于集体活动的热情,通过举办辩论会来对学生进行德育,从而打破教材的局限,将辨析、讨论等融入学生生活,探索生活中存在的道德问题。例如:探讨“老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可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大家的想法可以总结为两种,一是“扶起来怕被讹诈,不仅好人没做成,反而平白被冤枉”,二是“不扶心里难安,不符合基本的道德要求”。其实这就是一个被现代社会扭曲的现象,这就将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展示给了学生,这种矛盾让大家左右为难,出现了道德冲突和道德困惑。那么,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以及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将“老人跌倒该不该扶”“中国式集体过马路”等道德两难的问题放到网络上供大家讨论交流,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并让学生发表意见。真正实现“课堂道德”和“社会现实”无缝连接。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学校的主导因素,也有社会的环境因素,还有家庭的影响因素,在这样交叉复杂的活动中,很容易使三方面形成一种力量,一种对学生有益的教育合力。

四、 总结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和学生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三者的因素都贯穿其中。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创新教学模式,在学校的主导作用下,完美地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一种对学生有益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易琳琳.构建道德教育的新环境——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一体化网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2]关庆荣,李翠英,杨文英.建立整体教育网络实现学校、家庭、社会育人“一体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4(2).

[3]胡晓.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初中德育有效性——谈德育的精细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李晓东.面向未来的初中德育课程改革及其应对[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5).

作者简介:沈建平,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太平中学。

猜你喜欢
教育合力社会初中教育
一例小学生入学适应的案例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机制研究
家校合育 共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