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外宣翻译研究

2019-01-28 03:11王玉兰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玉兰

摘要: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非遗”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对策,并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遗目录中的“杨家埠年画”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以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年画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9.01.033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1-0143-04

一、研究背景

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世代相承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积淀、是先辈智慧的结晶,它们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代表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总的看来,目前的研究侧重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十分缺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特点,即非物质性、动态性,其保护和传承更加困难,外宣翻译更是难上加难。鉴于此,本文结合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方法,旨在为“非遗”外宣翻译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外国民众为对象的交际活动。作为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起步较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者们对国内非遗翻译的研究少之又少,相关专项出版物也较为少见。2008年,由福建省文化厅主编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第一部汉英双语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版)》于2011年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面对从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名录所列的丰富文化项目,仅有两部英文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译出版物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调查发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版)》的售价不低于405元,较高的书价也抑制了其传播和推广。

纵向研究方面,相关研究文献仍然较为匮乏,通过“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汇总归纳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以下幾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述(别金花,2008;杨森,2010),二是关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狄静,2009;周耀林,2011),三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研究(孙金荣,2008;潘鲁建,2010),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邓永明,2011;颜峰,2011),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或专项研究(路展宇,2014;邓以华,2014),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研究。总的看来,目前研究侧重于前五个方面,即对保护、利用和传承方面的研究。但是,翻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的重要途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研究十分缺乏。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0年以前鲜有提及,2010年以后有上升趋势,主要从顺应论、功能语境、生态翻译学、多元共生、图示理论、传播学、西方修辞学等不同角度来探讨“非遗”翻译中的重点与难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翻译准则,为该领域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2011年,陈芳蓉首次论及非遗翻译,分析了非遗翻译的三大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翻译策略和具体方法进行探讨,这是目前国内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开山之作。朱兵(2011)等探讨了“中医针灸”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本解析,张淑霞(2012)从宏观上探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剧的翻译,陆亚华(2013)以青奥背景下的南京为例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网络外宣翻译的问题和对策,黄蓉(2014)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跨文化研究,陈麦池(2015)进行了基于外宣受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策略研究,覃海晶(2015)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但篇幅过于简单粗略,胡庆洪(2016)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

总的来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是以个案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总体性研究尚不充分。二是对外宣传翻译现状不容乐观,还处于探索阶段,外宣翻译相关资料极少,而为数不多的翻译材料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译者对基本的文化常识缺乏调查研究,随意删减原文信息,出现误译的情况;还有一些译文翻译过度,缺少文化底蕴,造成译文晦涩难懂,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开发、利用不容乐观,民族地区文化经济产业、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文化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有很大的局限性,文化遗产的价值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向外传播和保护。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涉及音乐、舞蹈、民间文学、民俗及传统医药、美术、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曲艺、杂技与竞技等,相关研究大多是关于非遗名录的翻译,但是针对非遗简介的具体翻译的相关研究较少。

三、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案例翻译

纽马克(Newmark)将文本分为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与呼唤型文本。由于文本功能不同,意义和形式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信息型文本侧重于语言之外的信息,而呼唤型文本则是以读者为中心,运用修辞手段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交际翻译则更强调原文信息的表现力而不是信息的内容,纽马克指出,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应以语义翻译为主,而信息型或呼唤型文本则以交际翻译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较难划分,很难严格界定分类。换句话说,很难对每个分类有准确或严格的界定,有的不仅仅被划分为一个类别。非遗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兼具呼吁功能。非遗文本通常包括定义、起源、特征、表现形式、历史文化价值和当前的保护情况,以向读者介绍基本信息为主,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的翻译文本采用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相结合。本文以杨家埠年画文本介绍的翻译为例,结合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探讨非遗的外宣翻译方法。

(一)专有名词的翻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中涉及大量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陈芳蓉(2011)指出英译中的文化专有项有:属于专有名词的地名、人名、艺术形式名、民俗、物品名、朝代、典籍等属于普通表达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源语文化特点,又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在做到保留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使译文为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以实现源语文本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因此,按照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应采用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相结合,具体来说,此类专有名词的翻译可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意译等方法。同时,利用互联网创建的“新媒体+非遗”模式也创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材料翻译的新方向。在下文将依次对这些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进行示例。

1.直译

例1:过小年——Celebrating the Little New Year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其实并不“小”,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仅次于过年。这天起就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人们开始“忙年”了,备年货、祭灶王、扫尘土、剪春花、贴春联等。译文采用了直译的方式,直接翻译成“Celebrating the Little New Year”,便直观地反映了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发译文读者对小年的兴趣,使译文读者对“小年”和“大年”的关系产生好奇。

例2:闹春——Holding Celebrations in Spring

闹春,一种民间习俗。在正月由当地的村民自发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以庆祝和迎接春天的到来,预祝当年庄稼的丰收。因此,“闹春”可以直接翻译为“Holding Celebrations in Spring”。

例3:木版年画——Wood Engraving Picture

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的汉族民俗工艺品。采用直译法将其翻译为“Wood Engraving Picture”,可以使受众对年画的制作过程及工艺有大致了解。

例4:奇葩——Exotic flowers

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直译法能充分体现出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地位和价值。

例5:灶5E

Kitchen God

旧俗供于灶上的神。传说灶神于农历腊月二十三至除夕上天陈报人家善恶,被尊为“一家之主”。

2.音译加注

例6:门神——Menschen(Door-god);崇祯年间——Chong Zhen Period(1628-1644);菩萨——Bo-dhi-sattva(A kindhearted God)

以上专有名词涉及的词汇包括称谓和朝代名等,在翻译过程中无法找到对等的译文。在处理此类词汇时选择了“音译加注”的方法。在翻译“门神”二字时,采取了音译加注的方法,用拼音把“门神”二字拼写出来,目的是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同时,用加注的方式向英语读者解释中国这种特殊文化的特点,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视野期待。又如上例中“崇祯年间”,此类朝代名等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理解较困难,笔者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使目的语读者可依据时间注释更好地理解。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所以直接采用梵文的翻译方法。加注对于大多信奉基督教的英语国家来说,GOD一词使目的语读者更加直截了当地了解其意思。

3.意译

例7:二月——Longtaitou Festival;空城计——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a weak de-fence;榴开百子——More sons,more happiness

此处宜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以期通过对源文本的分析、诠释实现与读者的视野融合,并在目标语中予以再现。上例中,农历二月初二,也称龙抬头,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如果翻译为“The second day of the second lunar month”,读者不了解深层次意思,一头雾水。空城计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指在敌眾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石榴为吉祥物,因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只是一种象征和寓意,无需直接将“石榴”一词翻译出来,翻译中宜采用意译法。

4.新媒体+非遗模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的思维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互联网目前已成为了获取非遗信息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新媒体+非遗”的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为非遗文本材料的翻译创设了新的局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材料的翻译过程中,物品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可以采取图片或者链接的形式,让目标语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是否进一步了解,可以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展示,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满足读者的需求。

例8:跑旱船——Row-boat Dance

上例中涉及的物品名或民俗活动专业性强,虽做了解释性说明,但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新媒体+非遗”的模式下,可以为其配备图片,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在满足目标语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提高“非遗”对外宣传的有效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句子的翻译

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汉英句子各有自己的特征,差异也很明显。汉语多分句、短句,强调按时间顺序和事理顺序排列,可以连续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而英语注重严谨的句子结构,句子以S-V为结构主干,一个句子一般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英语中存有大量的长句,在一些较为正式的文体中尤为常见。

1.合句译法

例9:明代是木版年画发展成熟阶段。那时这个村就“家家印年画,户户扎风筝”。

译:The phenomenon that“painting picture and making kites almost in every household”formed in Ming dynasty.the mature stage of wood engraving picture.

汉语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汉语常用短句,而英语注重形合,句式结构严谨,表达中多长句。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合句译法将汉语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句处理成英语的一个复合句或简单句,以符合英语语言表达特点。

2.断句译法

例10:杨家埠木版年画现已成为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吸引国外客商游人、发展潍坊外向型经济的纽带,成为“潍坊千里民俗旅游线”上的主要景点之一。

译:Yangjiabu Wood Engraving Picture bond the ties in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at-tracting tourists and developing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Weifang city,which became one of the mainattractions for visitor in Weifang city.

源语文本用一系列短句描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作用,陈述细致,但同时表达也相当繁复。在翻译过程中,采用断句的方法,同时用介词(in)连接三个并列的动词,用定语从句(which became)将各成分相互联系在一起,表意明确,结构清晰,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3.换序译法

例11:杨家埠木版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译:Yangjiabu Wood Engraving Picture became famou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its rich local fla-vor and clear artistic style,which is one of the exotic flower in China.

在翻译中对原文句序进行了调整,使得句子结构清晰,主旨明确,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

4.化繁為简,适当删除

例12:数百年来,杨家埠木版年画按照农民的思想要求、风俗信仰、审美观点、生活需要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朴雅拙、简明鲜艳的风格。它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愿望,美化人民节日环境的作用。

译:For thousands years,Yangjiabu wood en-graving picture evolves according to the peasants thoughts,customs,aesthetic standard and living needs,and forms its own style.Moreover,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the spiritual life of the peo-ple,reflecting the peoples good wishes,beautifying the festival environment.

上例源语文本中存在重复的地方,在翻译过程中,综合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体会,对源语文本进行了删减,删除了“植根于民间,装饰于节日”这一重复性语言。在保留源语主旨的同时,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四、结语

随着全球化、城镇化的大规模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是保护和传承、进一步挖掘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有序和正确的旅游开发。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外宣的效果,进而影响非遗的旅游业发展。针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为重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的外宣翻译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非遗旅游汉英翻译的外宣效果,最终助力非遗的旅游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韩璐]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