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学手记

2019-01-28 11:24钱金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1期
关键词:乌江项羽英雄

钱金涛

无论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如何唤醒学生心中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一代教师的责任。值此推进新课程、新课标实施之际,我在全区里执教了一节《项羽之死》的示范课,借此探讨涉及中国传统英雄文化的文言文教学的新课题。

【备课记】

一、教学理念的确立

教育部负责人在回答增加古诗文的提问时强调:要求更高,不是简单的知道,要从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汲取营养,真正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打上中国底色。也就是说新课标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字词句知识和篇章结构疏通的“知道”层面,而是要进入“立德树人”的化育境地,即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历练培根固本的“中国底色”。

长期以来,重视教考一体的功利化的文言文教学,忽视入口入心、节奏鲜明的朗读,流连多而碎、繁而杂的词汇训练,陶醉在一字一句、低效高耗的串讲之中,难以达到启人心智、育人灵魂的效果。新课标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把朗读作为切入口,力求读准音调,读出情韵;把理解作为经脉,重在解释重点字词,疏通关键文句,解说整体内容;把事理作为骨骼,对故事要善于分析,对道理要善于传达;把悟道作为灵魂,以审美欣赏、精神涵育、明德修身、思辨养心等方式,培育思想魂魄。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做到朗读怡情,传播中国声音;理解入味,体悟中国话语;事理渗透,习染中国表达;悟道进心,练就中国底色。

二、教学目标的设置

《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课文。此文叙写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他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千。

本文故事性强,文字浅近,理解难度不大,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可以较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基于此,按照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我设置了如下具体目标:

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自主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培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思考项羽自杀的原因,学会多角度地鉴识人物。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感知项羽的性格特点,概括项羽的人物形象,创造性地理解项羽的行为,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培养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感悟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的语文课堂,“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形价值”,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来达成学习的目标。

理念决定行动,目标导引方法。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生成的、渐染的“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评鉴能力,铸就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中国底色。

四、文本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1.“歌数阙,美人和之。”“和”,文中注释为:“应和着一同唱歌。”这种解释合理吗?

随侍在侧的虞姬,听到项王慷慨悲歌后,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史称《复垓下歌》或《和垓下歌》。此诗《史记》《汉书》都未见收载。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则加以引录,流传至今。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此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可见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之重要,但仍待更多证据证实。因此,教材的解釋采取了疑者从无的原则。

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田父为什么要欺骗项王呢?

比较多的人认为是田父和项羽有仇。这个田父的亲人很有可能之前是秦军或汉军中的将士,在和项羽的作战中被项羽或部下所杀,也或者是田父之前的家乡曾被项羽所烧杀抢掠过,田父对项羽深恶痛疾,必欲除之而后快,遇到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欺骗了项羽。

另外的说法也较多。项羽大军所到之处不是抢劫、屠杀,就是放火烧光。天下人早已苦于秦的暴政,就不想再拥戴一个暴君了;与此同时,刘邦则深得人心,人皆乐于刘邦为天子。在这种情况下,田父做出了他自认为的正确选择。当然也有可能田父本来并不想掺合到这样的事情之中,或许是项羽或部下问路时态度恶劣,让田父心生反感,也或许是田父被项羽他们一惊吓,就随意指了一条路。还有另一种原因,那就是原本就没有田父这个人,是司马迁给有意添上的。司马迁这么做可能是想借此说明项羽失去人心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这正是司马迁想要说明的意图,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所以他故意安排了一个原本就不存在的田父来“绐”项羽。

总之,这个田父“绐”项羽有极大的可疑之处。但田父出现与否,指路正确与否,这些都改变不了项羽最终失败的必然结局。

3.楚霸王项羽没过乌江是不肯,还是不能?

《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汉王刘邦也是一代枭雄,怎容许项羽渡过乌江,放虎归山?为此,刘邦派遣大将灌婴追杀项羽。项羽突围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再度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据考证,乌江离东城还有240华里,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空间。

项羽不能渡江的说法,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直到晋太康六年东城县界才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中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这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

4.项羽的死重于泰山,但是乌江一刎背后到底隐藏何事?吕马童等又是何人?

按照刘邦颁布的军令,五位斩杀项羽的骑士分享千金万户的封赏,都受封最高爵位为列侯,从此载入史册,他们的功业和世系的简介,都被保存在《史记》和《汉书》的《功臣表》中,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这五位斩杀项羽的汉军骑将,竟然无一例外都出身于同一地区,都是旧秦军的将士。

吕马童,秦帝国内史好畤县(今陕西乾县东)人,本是旧秦军郎中骑将,汉元年参加刘邦军团,曾经以司马的官职出击楚国将领龙且的军队,后来与他人共同斩杀项羽,汉七年正月受封为中水侯,一千五百户。

王翳,秦帝国内史下邽县(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人,本是旧秦军郎中骑将,汉元年参加刘邦军团,属于淮阴侯韩信的部队,后来跟随将军灌婴与他人共同斩杀项羽,汉六年封为杜衍侯,一千七百户。

杨喜,秦帝国内史华阴(今陕西西安南)人,旧秦军郎中骑将,汉二年参加刘邦军团,属于淮阴侯韩信的部队,后来跟随将军灌婴与他人共同斩杀项羽,汉七年封为赤泉侯,一千九百户。

杨武,秦帝国内史下邽县人,旧秦军郎中骑将,汉元年参加刘邦军团,曾经参加攻击阳夏县的战斗,后来以都尉的官职与他人共同斩杀项羽,汉八年因功封为吴防侯,七百户。

吕胜,秦帝国内史地区人,旧秦军骑士,汉二年加入刘邦军团东出函谷关,后来以郎将的官职与他人共同斩杀项羽,汉七年封为涅阳侯,一千五百户。

为什么斩杀项羽的汉军骑将,都是旧秦军的将士呢?据《史记评林》引王世贞曰:“项氏之阬秦也,谬婴也,天其伸六国乎?虽然,不可以训。”这里把项羽在新安击阬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众与项羽入关杀秦降子婴相提并论,而击阬秦降卒更错误。这或许能说明旧秦军的将士对项羽恨之入骨。

5.司马迁写的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为什么还要揭他的短处呢?

司马迁虽偏爱项羽,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法,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悲剧英雄身上的性格缺陷。“自矜攻伐,奋其私智不师古”是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而在《项羽本纪》中,我们也清晰地看到一个少谋多疑、优柔寡断、骄矜自负、刚愎自用的项羽,“鸿门宴”一节便是其性格缺陷的最好见证。子房、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是刘邦在灭项羽之后的得意之词,但也从侧面反映了項羽不知人善任、利用合力谋事的致命弱点,不得不承认,项羽只是一个逞匹夫之勇的孤胆英雄。

五、名家评说项羽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易中天)

项羽选择自刎的原因:宿命遮双目,惭愧了此生,虚荣断归路,英雄怒易生。(李清泉《英雄项羽》)

【实教记】

一、导语

师:“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艺术世界里,王子哈姆莱特的这一问,发人深思四百年。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两千多年以前,一代霸王项羽的生死抉择,更令人叹惋。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司马迁的书写,一起感受项羽璀璨人生的最后时光。

二、走进文本,感受形象

1.范读

师:首先由我朗诵全文。请同学们正音正字,体会一下,浮现在脑海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师深情朗诵)

2.生之留恋(品读第一段)

师:项羽毅然决然地以自刎结束了生命,难道他真的没有生之留恋吗?何以见得呢?

生:有。项羽在自己的歌中唱道“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说“虞姬啊,我怎么安排你呀?”可见项羽对虞姬的留恋。

师:“诗言志,歌咏言”,这首《垓下歌》你找的很恰当。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解释一下这首诗?

生:“力拔山兮气盖世”是说项羽认为自己有盖世的本领。“时不利兮骓不逝”是说项羽认为自己失败是时运不济。“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面对困境无可奈何,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虞姬。

师:理解准确,表述精炼,很不错。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诵读表现一下此情此景中的项羽呢?

(生朗诵《垓下歌》)

(师生鼓掌)

生:我不同意刚才他们的看法。因为项羽在唱完《垓下歌》后“泣”。说明项羽觉得自己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他无计可施,陷入绝望。

师:你的理解不错。但是,正是因为有希望,才会有绝望;正是因为有留恋,才会如此不舍,如此痛苦。

师: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同学们从这留恋中读出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多情善感。

生:铁骨柔情。

师:带着这种理解,我们一起齐读《垓下歌》。

(生齐读《垓下歌》)

3.生之可能(品读第二、三段及第四段开头)

师:乌骓不驰,美人悲歌,众将士垂首痛泣。何其悲也!名马、爱人、忠诚的部属,要是项羽能继续拥有这一切该多美好啊!他究竟有没有活下去的可能呢?大家在文中找找看。

(生阅读文本,筛选信息,相互交流)

生:有。因为项羽英勇善战。比如第二段写“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当夜突围,第二天天亮对方才发觉,说明他有极强的指挥才能和突围能力。

师:具有军事指挥的谋略。文中还有没有表现项羽这样能力的地方?

生:项羽自己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可见他百战百胜。

生:第三段写“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项羽在只有二十八骑的时候仍能排兵布阵,击退敌军。

师:读得很细致。除了谋略之外呢?

生:项羽还非常的勇猛。比如第四段写赤泉侯追项羽,“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羽一瞪眼一呵斥,敌军连人带马都惊吓后退了好几里,可见项羽的勇猛。

生:还有项羽冲进敌军如入无人之境,“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师:是啊!有勇有谋,所向无敌。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两万对二十万,结果九战九胜,大败秦军,打出了威风,铸就了西楚霸王的威名。除了这些主观能力,项羽还有没有活下去的客观条件呢?

生:有。“乌江亭长檥船待”劝项羽渡江,说明他有一只船可以渡过乌江,回到江东。

4.死之决绝(品读第四段)

师:骁勇善战、豪气干云的项羽有着生之留恋,也有生之可能,但他却选择了一种方式——自刎!触目惊心啊!这是为什么?你理解此时项羽的心情吗?

(生閱读文本,筛选信息,相互交流)

生: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他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心中有愧,所以自刎。

师:“言为心声”,项羽的这番话具体而言,有几点理由?

生:有三点。一是“天亡我”,二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三是心中有愧。

师:很对。项羽曾三次提到“天亡我”,把它作为自己失败的理由。同学们想一想,他的失败真的是天意吗?

生:不是,从前文第二段田父绐,欺骗他这个细节,可以看出,项羽不得人心。这必定是要失败的。

师:是啊!“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即使司马迁也批评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他对自己的武力过于自信了。然而,瑕不掩瑜,项羽笑着说出这番话,可见其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所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项羽有担当,坦荡荡,真乃大丈夫也!哪位同学能为我们表现一下此时的项羽?

(生朗读“项王笑曰”)

生: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乌江亭长的一番话不自觉地刺激了项羽,使他有了自刎的念头。

师:哦?!

生:因为乌江亭长说江东是个小地方,但也可以称王,这种勉强的行为不符合项羽的英雄气质。

师:你读得很仔细,一个“亦”字能有这么深的讲究。这使我想到后面还有两个字,也是项羽所不能承受的。

生:“急”“独”。项羽不可能狼狈地一个人渡江,如果是这样,那他不会“为诸君溃围”,不会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三、走近项羽,探究价值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赏析和诵读,乌江自刎固然悲惨,而快战突围又何尝不令人心酸?追击的敌军如潮水般涌来,拼杀只为尊严,项王在溃围的困境中作出一个战神的最后权利。此刻,如果你来到项羽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开展小组合作,然后推选小组发言人发表本组的意见)

生:项羽,你走得太匆忙。难道你因为走投无路就自刎吗?难道会没有救了吗?我想还是有的。人生在世有失败也有成功,你就不能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东山再起?我觉得那样,才是你最好的选择。

生:你一个骁勇善战、攻无不克的英雄,从不把权术放于心间,你总是没有遮掩自己,你如今把英雄的本色表现出来,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告知天下的,不是战争,不是事业,而是乌骓马和虞姬,你真是一位血肉丰满、有情有义的英雄。

生:你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士,你是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军事天才,你光明磊落,有情有义,你面临乌江绝境,绝不苟且偷生,让你在后人心中具有无限的魅力,你赢得了后人无限的赞叹!项羽,你这位胸襟坦荡的英雄,我敬佩你!

师:同学们的交流很精彩!项羽,一个英雄。他有着生之留恋,也有着生之可能,然而,三十一岁,而立之年,他用剑毁灭了自身的躯体,却铸就了属于自己的英雄塑像。项羽,倒下了;但似乎又重生了别样的生命。

四、拓展思考,感悟内化

师:现实中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生命观、英雄观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生:衡量生命价值,不是看生命的长度,而是看生命的厚度。活着,当勇于担当,竭诚奉献;即使死去,也要从容淡定,留下生命的轨迹。这样,在生死的选择中,都能坦然面对,都能奏出生命的最强音!

生: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英雄项羽在生死抉择时毅然选择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现在我们虽然远离了那样的年代,但考验我们的时候无处不再,我们能不能也像项羽那样做一个堂堂正正、宁折不弯的平凡英雄呢?

五、结语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深刻!是呀,铁骨柔肠的项羽死了,骁勇善战的项羽死了,义薄云天的项羽死了,他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但英雄不仅仅体现在刹那间的生死抉择,更应体现在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在日常工作中恪尽职守,在普通岗位上埋头苦干,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热切期盼“崇尚英雄”蔚为风尚,光荣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课后反思】

怎样在有限的课堂,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无限可能的增长点,是一节尝试新课程理念践行课的难点。文言文教学长期被字词句篇束缚,渐趋形成一种僵化运行的教考模式,严重窒息了语文教学的生态,而文言文教学又是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上完课后,我有如下体会:

英雄视角,以少总多。本课例以有关生死的名句导入,以生死抉择的价值追求绾结,渲染烘托对项羽这个失败英雄的讨论。讨论时,围绕项羽的形象展开,突出项羽形象对现实关照的意义,并由此串联起一系列的衍伸问题,构成一个集束式的价值链条,凸显语文课堂逻辑严密而相互阐发的特点。

多头跟进,意在素养。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需要落实完整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课文浅近的因素,把文言字词和理解翻译放在课外,课内集中释疑解惑。用范读染情、自读入情、齐读动情、分角色读悟情的形式,进一步落实语言层面的素养;用精心设置的问题去打开文本的意义空间,解说项羽的多面形象,拓展思维的弹性;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与项羽展开对话,历练对人物的审美发现;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再认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此,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解读多元,立足内化。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解读,依据事实赏析,有的认为项羽当重整旗鼓,有的夸赞他的本色出演,有的敬佩他的坦荡胸襟。这样“照着讲”,多侧面地认知项羽,有利于完整理解传统经典的内涵,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提供多种可能的相遇共鸣机会。然后“接着讲”,对传统英雄文化进行现代阐释,可以帮助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中国色彩。

当然,在有限的40分钟内要面面俱到,也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比如,深入理解文本承载的思想,对项羽生存状态的哲理思辨等方面,还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招架。但是,只要我们开始思考,开始实践,假以时日,必将出现更多更好的文言文教学案例。我们正翘首以待,也正努力前行。

猜你喜欢
乌江项羽英雄
行吟乌江
英雄
吊乌江
项羽虞姬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乌江,乌江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别有洞天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