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英
【摘要】“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教学中提供多元素材,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经历完整的测量过程,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长度观念。
【关键词】生活教育;活动经验;长度观念;长度单位教学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然而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小学低段学生来说学习这一内容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要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重视生活教育,培养长度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然而,小学低段学生空间想象力有限,要理解“千米”、“米”、“分米”、“厘米”的概念,建立长度的表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也很难通过想象和类比形成几厘米、几米甚至几千米的长度表象。从而使得孩子们无法对我们生活中的物体长度和距离作出一定的估计。
在课堂上,教师教学时应充分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多种测量活动,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可以找出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看到“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应用在哪些地方,也就能加深學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二、加强操作体验,建立长度单位表象,培养长度观念
皮亚杰曾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材料、组织的学习活动具有现实性和情景性,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
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设计丰富的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1毫米”等的长度表象,比如,在直尺上观察1厘米或者1毫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1厘米、1分米或者几毫米的物体;动手测量学生身边的事物等等。但其实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1分米、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以及用千米测量较长物体的学习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学生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是没有正确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二是不明确单位名称是由测量时选择的测量工具所确定的。因此,让学生亲自选择测量工具,亲自参与测量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几厘米、几米等的长度的原型是孩子们建立长度观念的必经之路。
三、巧用“身体尺”,培养估测能力,巩固长度观念
培养估测能力并不应该单独成为一课,而是要贯穿于整个长度单位的学习中。因为学生在面对估测问题时,不仅会借助标准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也会使用我们身上的“尺子”进行,比如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等。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先用尺子精确测量自己的这些“身体尺”,然后应用到具体的测量活动中。这些非标准长度单位的使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长度观念。
在教学中,我们有时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身上的“身体尺”进行测量。比如课桌的长和宽,我们可以用“拃”来量;橡皮的宽度我们可以用“指宽”来量等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长度估测的必要性。我们还可以设计让学生猜一猜的环节,比如猜猜我们的身份证厚度是多少,猜猜我们自己的手有多长,猜猜50张纸的厚度是多少。在这些估测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对“毫米”、“厘米”、“分米”这些长度单位加深了认识,或许这些长度单位表象就此在学生脑海中形成!
四、重视生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深化长度观念
长度测量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常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巩固学生的长度观念。
例如在学习了千米以后,我把学生带出教室,来到校园里最大的场所——操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直接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学生认真听取了任务,兴致盎然。
任务一:我指明100米的距离,每个学生都去走一走,数一数大约要走多少步,走完后到小组长处记录。
任务二:学校的操场跑道长200米,1000米里有几个这样的跑道长呢?每个学生沿着操场跑道跑5圈,跑不动了就接着走,每个学生都要争取完成1000米的任务。
当孩子们完成任务回到教室时,大家都累坏了,体会到了原来1千米有这么长。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我还请家长帮忙,协助孩子去探索课外的“1千米”,让数学活动成为快乐的家庭活动。第二天课堂上,孩子们都踊跃发言,抢着说自己的发现:
生1:我数到5个100米的时候就到家了,我家到学校就是1千米的路程。
生2:我坐在妈妈的车里,1千米很快就走完了。妈妈说,汽车每小时可以走几十千米呢。
根据学生丰富的描述,可以发现1千米的长度表象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显然,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生活中测量、比较长度的实例处处可见,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并不是一张白纸。因此重视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长度单位表象,形成良好的长度观念,是学好这一内容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黄丽萍.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核心素养[J].辽宁教育,2018年15期.
[2]吴胜男.浅谈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J].小学教学参考,2018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