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东霞
【摘要】将地域历史文化有机纳入学科教学中,将大大促进学科教学,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综观今年中考试题中的地域文化亮点,我们将通过“近在眼前”的地域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内心激情,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中考试题;社会思品;本土文化;核心素养;亮点
2018年中考过去有几个月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还不断在脑际萦绕,回顾今年的中考社会思品试卷,笔者被其中的本土文化的有效展示所吸引。将地域历史文化有机纳入学科教学中,将大大促进学科教学,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的实现。现详细探讨其特色与亮点:
一、涵盖广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淵源流长,名人辈出。综观近年来绍兴市中考,绍兴地方历史文化渗透均有涉及,但往往仅从一个角度切入:2015年从黄酒切入,2016年从勾践、鲁迅、周恩来三位名人切入,2017年是从鲁迅及其三味书屋切入。而今年是从“时、空、人”三个角度分别切入,今年第6题从“绍兴是古城”联系到“在春秋时期建城,再联系到“古代希腊与罗马”,考生既需要从时间角度把思路引到春秋时期,回忆春秋这一历史节点上的事件,又要从空间的角度从“古代绍兴建城”思路引向“古代欧洲”。第7题由“水乡”、“曲水流觞”再到“王羲之与兰亭序”,实现了空间、与人的完美融合。第8题与第23题把时间均定位在20世纪前半叶,既列举了四位从绍兴出去的北大校长,又让学生却回顾绍兴的辛亥革命先烈。
二、条理清
有的老师认为考试就是考试,完全没有必要去深究出题的形式。确实由于我们的教材与课程标准不是绍兴本土的,却又要把绍兴作为考试相关内容编入试题中,弄不好确实会让人啼笑皆非。但今年的试题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绍兴是古城……绍兴是水城……绍兴是名人之城”,把绍兴的特点很快串联起来,考生读来非常顺口,阅来非常顺眼,此时试场似乎成了求知的课堂,使考生拥有一颗学习的平常心去对待考试,足见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三、思路新
“天天在绍兴,年年考绍兴”,可是要在教材与乡土之间找到重合点却并不是太多。以名人为例,绍兴的名人即使再多,教材中也逃不过勾践、王羲之、鲁迅、秋瑾、蔡元培这几个主要人物,教材并未提到周恩来是绍兴人,象贺知章似乎教材并没有出现。正因为这种可结合的点极其有限,才会导致年年考、年年感觉象是老调重谈,了无新意。比如2015年拿黄酒与绍兴的联系起来,“地球人都知道”,已经没有任何新鲜感可言。而且那年要求学生写出“黄酒与绍兴发展的关系”,学生也确实无所适从。今年的“历任北京大学校长中,绍兴人就占了四位”,无疑让学生眼睛一亮,使本来很平常的考查变得充满神奇,尽管考点还是落在“蔡元培”这一选项上,但估计学生在事后会去查阅资料,加深对另几位绍兴名人的了解。
四、联系紧
中考是正规的国家考试,试题的命制容不得半点虚情假意,不能强人理解所难硬拿所有教材的知识点与绍兴搭上边。比如2015年以“酒”命题,但又不能考黄酒的具体知识,故只能让“黄酒”成为出题的一个引子,具体考试内容与黄酒尽管有一定联系,但这种联系只是外围联系而不是核心联系的,比如对于“王羲之酒后写《兰亭序》”,即便不涉及酒,也能让学生通过“《兰亭序》”来联系“王羲之”。这里,笔者不得不叹服今年命题者的出奇之招,古罗马与希腊本来与绍兴可能八竿子打不着,但二者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在时间节点上,这种时间上的必然联系使出题变得非常自然,答案也不会有任何争议。
五、趣味足
平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试题,类似“白开水”,有营养却没有生机。比如出题“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的北大校长是 。”在全国可以通用,但学生在答题时会味同嚼蜡,一点没有趣味可言。今年的第8题首先陈述“绍兴是文化名城,文人辈出”,为题目奠定了大基调,学生估计这一题与绍兴名人有关,接下来话锋就具体落到“20世纪的北大校长中,绍兴就出了四位,”这一点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所以会有新鲜感,然后再列举了所有四位校长,让学生选择“蔡元培”。学生初一看,有一定的迷惑性,感到有难度,毕竟对有几个人物的名字是从来没有听说过,但细读会发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八个字,这就使“蔡元培”得到了确信了。从“新”而“疑”,从“疑”而“信”,命题者给考生设计了一场有趣的虚惊,使考试变得生机无限。由于趣味性强,不少考生会在考后去查阅卷资料,补充对另三位绍兴名人的了解,“以考促学”的思想在这儿也得到了有效落实。
六、难度小
地域文化只是世界与国家地理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地域文化不能反客为主。平时教学中也不宜大量补充地域文化内容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更不能出现难度过大的的试题,至少不能因为地域文化的探究冲散对整个社会与思品学科体系的教学。
2017年的24题,从鲁迅诗句入手,要求考生写出“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原因,并列举“以血献轩辕”的绍兴名人的事迹一个。其实这首诗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哪怕学生以前读到过,也大多不理解意义。到最后,有考生连“徐文长骂贪官”也写上了,从本质上说“徐文长骂贪官”也是爱国的表现,这又怎么把握阅卷的分寸呢?所以这一题的设计对考生体现不了区分度。
再来说说今年的几道题,可以发现这些题几乎都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但也有极少数考生因为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而答错的,但总体来说这些题目是以奖励分为基本目的的,使后进生也能保持一定的学习兴趣。今年的23题(3)小题要求学生列举在辛亥革命中以身殉国的绍兴英烈一位,相比去年的上述情况,显然题目不存在歧义,而且缩小了答案范围,学生不用过多时间去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使得对与错非常变得一目了然,既减少了教师阅读时的异议,也使考生在事后对答案时内心不存在冤枉感与“瞎猫捉到死老鼠”的运气感。无疑,今年这样的考试更接地气,难度小却有非常强的可信度与区分度,对今后的教学意义非常明显。
参考文献:
[1]谢卫月.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4).
[2]诸小华.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尝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