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立 “长征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9-01-28 12:54:16辚,马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国家银行工农根据地

车 辚,马 策

(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20;云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扛杆,是沟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命脉和媒介。在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对于地方金融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创建了独立自主的货币信用体系,红色银行成为一代人的时代记忆和不朽传奇,我们认为,应该重建一家全国性的红色银行,既铭记历史又服务现实。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随着红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各种以长征为主题的红色产业迅速崛起,红色资源正逐步转变为经济资源。为了传承中国共产党这一份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建议国家支持发起设立 “长征银行”。

一、红色银行的历史源流

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余部 (不足千人)沿罗霄山脉转进到井冈山北麓的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根据地建立后,由于敌人的封锁和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根据地和白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几乎完全中断,农民断绝了进款,现金极为缺乏。在这种严峻形势下,1928年5月,工农政府利用打土豪缴获的金银在上井村办起了 “花边厂”,即造币厂,仿造墨西哥鹰洋,为了与其他银元相区别,在银元上戳一个“工”字,表示 “工农苏维埃”。由于 “工”字银元成色好、品质纯、分量足、信用高,深受群众欢迎,这是红色金融的开始。1929年8月,赣西革命根据地成立了 “东固平民银行”,这是第一家红色银行,发行了铜元票。当时东固平民银行有工作人员五、六人负责经理业务、采办,由黄启绶兼任行长,东固银行发行的纸票,在反经济封锁中调剂金融的作用很显著。史料记载,“经济封锁,农产品不能流通,加以土豪劣绅将现金转走,赤色区域的腹地没有土劣可打,耗费甚巨,均感困难,公益捐只能供少许政府的用度,扩大红军及各项招待费、斗争费,实无法筹到。惟东固银行票币甚形畅销,几乎每天能印几万都能销出 (因乡村无铜元,银洋不好零用,所以苏维埃东固银行发行钞票零用百文千文不等)。”[1](P237—238)这段史料说明,东固银行市场定位准确,通过发行铜元票弥补了乡村中零用资金的空缺。而且1930年赣西南的二七会议议决东固银行的纸币发行量还要扩大,列举了9条原因,其中有两条很重要:一是 “东固银行,非常稳固,因为都是农民曾先拿现金换出的,有十足的基金,不会倒闭”;二是 “没有纸币,无法流通农村的经济”。[1](P242)1930年9月,闽西根据地成立了 “闽西工农银行”,发行了银元票。据邓子恢同志回忆,之所以创建 “闽西工农银行”是为了调剂金融,开展对敌经济斗争,限制白区的劣质银币和纸币的流通。因此,必须自己 “发行纸币,在市场上流通,用银币兑现,而禁止劣币及白区钞票使用,禁止黄金白银外流。经过这种措施,根据地金融得到相对稳定,工农银行并对农民手工业者实行低利借贷,城乡经济也有一些发展”。[1](P250)但是,由于敌人的频繁进攻,银行经常转移,大部分业务不能按计划开展,“银行原定二十万元股金迟迟不能筹齐”。[1](P257)红军打下吉安以后,建立了江西省统一的工农民主政府。由于根据地的扩大,需要扩大货币流通,加强金融管理,原来的东固银行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建立江西省统一的银行,就提到议事日程。1930年11月,赣西南根据地成立了 “江西工农银行”,发行了铜币券。由于在三次反 “围剿”作战中,赣西南根据地始终是主战场,江西工农银行一直随军营业,银行的印刷所也一直没有停止印刷纸币。据当事人回忆,“我们在转移途中都是印江西工农银行的票子。到打开瑞金后,才从兴国迁到瑞金,还是继续印江西工农银行的票子,直印到成立国家银行”。[1](P256)1930年10月16日,赣东北根据地成立了赣东北特区贫民银行,行址开始在弋阳茅家墩,冬天迁到葛源,担负起组织货币流通、活跃根据地金融的重任。1931年底,该行扩大为赣东北省苏维埃银行,并在各县及闽北分区建立分支机构。1931年11月,湘赣省工农银行成立,在前期2万元基金基础上,准备扩充到10万元以上,号召群众储蓄入股。

总结这一段时期各根据地开办工农银行的历程,可以发现几个特点:第一,银行注册资金少,而且常常不能到位,现金极度缺乏;第二,由于根据地不巩固,银行常常需要搬迁或者随军转移,以致影响正常金融业务的开展;第三,各根据地由于处于敌人重兵封锁状态,因此各家银行在业务上基本没有横向联系,甚至名称都不统一,统一的货币信用体系无法建立;第四,银行的职能并不明晰,既有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职能,也有商业银行的储蓄贷款业务。但是,各根据地在创建工农银行上有着共识,而且积累了金融工作的初步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敌人的金融封锁。例如,闽西苏维埃政府召开的经济会议指出:“工农银行是斗争上的武器,有健全巩固的工农银行,才能扩大合作社基金,能解决群众生活的困难,保存现金。……如果工农银行有什么损失,绝不是银行本身的损失,而是苏维埃政权受到极大的损失。”[1](P257—258)截至1931年4月,永定县已建立9个信用合作社,基金共有10528元,太平区和第一区的信用合作社还曾发行过纸票。[1](P258)可以说,从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建立独立自主的货币信用体系、掌握货币信用杠杆的重要性,一家家红色银行相继从山区农村破土而出。

1931年11月7日,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在瑞金成立后,设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并在1932年2月1日正式营业,标志着革命根据地的货币信用体系正式建立。国家银行资本总额定为140万元,由毛泽民任行长,行址开始设在叶坪,不久迁至沙洲坝,1934年又迁至下坡子,主要发行银币券、银币、铜币。[2](P218)国家银行成立后主要的工作有:(1)筹建分行。1932年3月福建省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不久,“以闽西银行的人员和设备为基础,成立国家银行福建省分行。闽西银行继续营业”。“福建省分行行长是李六如兼 (李为福建省政府财政部长)。”[1](P263)除了福建省分行以外,其余各地区基本上是配合财政统一的工作,在兑换处与金库的基础上建立银行分支机构。如兴国县支行于1933年初建立,国家银行江西分行于1933年2月10日宣布成立,瑞金市支行于1934年2月成立。其他根据地的分支行也逐次建立,如1932年底成立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湘赣省工农银行也改组为国家银行湘赣省分行。(2)发行货币。国家银行成立后,统一了纸币的发行。据当事人回忆:“中央苏区原有江西工农银行和闽西工农银行,均发行纸币,江西工农银行在国家银行成立前已结束,纸币用现洋收回。闽西工农银行在国家银行成立后,虽改组为福建省分行,但其业务未完全结束。发行的纸币信用很好,仍继续流通,直至国家银行纸币发行后还同时流通一个时期,才逐渐收回。”[1](P263)为配合货币发行,1931年成立中央印刷厂,由东固印刷厂和兴国印刷厂两部分组成,分设石印、铅印等部门,印过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五种票子,1934年8月结束任务。据钱币收藏家洪荣昌考证,国家银行纸币全套共有27种冠号系列 (如五分券有A、B、C、D、E五种冠字系列;一角券有正面无冠、背面无冠、A、B、C、D六种冠字系列,等等),从1932年7月至1934年10月共发行五分券410万张,一角券590万张,二角券210万张,五角券790万张,一元券350万张。[3](P238—239)由于战争和封锁的影响,中央苏区财政日趋困难,不得不大量发行纸币,“到长征之前发行总数约达八百万元”。[1](P277)1932年春节期间,苏维埃政府将兴国原有的造币厂搬迁至瑞金建立中央造币厂,铸造可以到白区流通的银元,还铸造两角毫子,一分、五分的铜板,直到1934年10月才结束造币任务。由于苏维埃政府没有银矿厂,银币生产原料是靠收集群众的银首饰和打土豪没收来的银锭、银元、银饰,因此,银币的生产量不大。50年后,据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访问当事人,为了贮藏一部分银币,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曾雇请搬运工将一百多万枚银元藏到瑞金附近的大山里。“一块银元大约重一盎司,价值相当于五十美分。每个搬运工大约搬一千枚银元。一共雇了一百多名搬运工。”[4](P55)这也从一个侧面考证,银币的生产量至少超过一百万枚。(3)代理国库。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后,统一财政,建立金库制度,国家银行代理国库,并在1932年颁布了 《国库暂行条例》。据曹菊如同志回忆:“国家银行把此项工作 (注:建立金库)列入银行的首要任务。总行开张后头一个工作,是接受财政部的全部库存。库房和管库的人,也同时接收过来。”“从日常工作量上看,主要是代理金库帮助建立与健全财政制度。总之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为财政服务。这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农村根据地的银行所能够而且应该负担的恰当任务。”[1](P266)“由于代理金库的需要,促进了各省县分支行的普遍建立。”[1](P268)(4)发行公债。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国家银行代理发行30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其中200万元用来支持出入口贸易和粮食调剂,100万元用来发展各种合作社,包括信用合作社、粮食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生产合作社。毛泽民指出:“信用借贷问题,国民经济部已有具体的计划进行信用合作社工作,同样国家银行为了改善工农生活,组织工农群众在其周围,建立与广大工农群众经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尽国家银行应尽的任务,决定大批地投资信用合作社实行低利借贷,并建立了分支行的所在地,即帮助与发展信用合作社的组织。”[1](P276)为了发展信用合作社事业,江西省苏维埃政府规定:“合作社按股本三分之一可向银行借钱,必要时可将二期公债向银行抵押借款。”[1](P276)(5)支持地方财政经济。国家银行的资金运用有一定的比例约束,如福建分行存款固定资金30%,投入闽西政府及各级政府10%,投入各种合作社25%,投入市面流通13%,投入社会保险7%,投入苏维埃商店和土地生产15%,同时各地都设有银行兑换处,纸币随时可以兑换光洋。[5](P79)(6)严惩金融犯罪。为了加强金融战线的斗争,防止敌人利用套运现金出口、运进假票和银毫扰乱市场等手段破坏金融体系,人民委员会专门制定法令,要求国家银行做到国币完全畅行于苏区市面。江西省苏维埃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 《经济建设决议案》中指出:“任何奸商富农以及反革命派,对于破坏国币、抑低国币价格、拒用国币或埋藏现金和私运现金出口、运进假票和银毫来混淆国币信用的,必须以最严格的手段镇压之。”[1](P274)用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话讲,苏区支持商人的对外贸易,“与苏区做生意有利可图,加上银元的刺激,出高价的激励,使得商人们不惜一切穿过封锁线,与苏区不断地进行贸易。”“铁匠、粮商、米商,受到保护,甚至放贷者都获准做生意,但受到严密监督”。[4](P35)尤其是私运现金出口和运进假钞是受到严惩的。1933年4月28日,苏维埃政府颁布的现金出口登记制度规定:“凡携带大洋或毫子往白区办货在二十元以上者须向市区政府登记,一千元以上者,须向县政府登记,取得现金出口证才准出口。……向银行或兑换所兑换大洋的,也要有现金出口证为凭,无出口证的,显系在苏区内使用,则一律兑换国币及毫子。”[1](P273)因此,国家银行要在财政部监督之下实行独立行使银行职能,包括货币发行和监管。

此外,在湘鄂赣根据地还有湘鄂赣省工农银行 (1931—1934年)发行铜元券、银洋票,鄂东南工农银行 (1932—1933年)发行铜币券、存款券;在鄂豫皖根据地有鄂豫皖省苏维埃工农银行 (1933年)发行银币、银币券,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 (1933年)发行铜币、银币券;在川陕根据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工农银行 (1933年12月—1935年4月),设在通江城内,造币厂的位置在通江城毛裕镇或毛裕镇附近,币制分为银币、铜币、铜元票 (布票和纸票)三种;在陕甘根据地有陕甘晋银行 (1935年)发行一角、二角、五角苏票,有纸币和布币两种,同时将没收地主的银器化为银条铸造银元,注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年造”字样,约有3000块,在主力红军相继长征之后,国家银行及其分行,各根据地的工农银行要么结束,要么成为马背上的流动银行,诸如货币发行、公债发行、吸收储蓄、发放贷款等职能基本放弃,惟代理国库一项关系红军命脉始终坚持。如藏在瑞金大山里的100多万枚银元在长征前被搬运下山用作军需,中央红军攻占遵义后休整了十天,“每个战士都发了一、两块银元”[4](P149)改善生活,按照3万红军计算,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红军补充了新草鞋、皮底鞋、新军装、竹编防雨斗笠、草编雨帽。“他们的米袋装满了粮食,医疗队从药铺里补足了碘酊和氯仿,也补足了草药。甚至还有新的手电筒、电池,此外还储存不少煤油、糖和盐。”[4](P150)红军一路转战的都是贫困地区,在敌人围追堵截中没有多少时间打土豪,这些款项支出需要从国家银行管理的金库中开支。当埃德加·斯诺1936年6月进入陕北苏区时曾考察过苏维埃的货币,他写道:“除边区各县外,其他各处苏维埃的货币与白区的货币同时通用。在江西、安徽和四川的苏维埃,曾经铸造过银元和银的铜的辅币,这些大都带到西北来。但到一九三五年九月南京政府没收全国存银之后,它的价格便立即高涨。共党也就收回银币,作发行纸币的准备金。”[6](P212)这段记录值得商榷,长征中银钱消耗巨大,陕甘支队还曾经向红25军借过大洋,所以不可能保留太多南方时期的货币,但说明金库的管理一直井然有序是充分的。国家银行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与陕甘晋银行合并,成立了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林伯渠兼任行长,曹菊如为副行长,恢复了货币发行、货币兑换等职能,还开设营业部,贴出广告,号召群众可拿国家银行的货币到营业部购买布匹及日用品,价格特别便宜。发行有一角、二角、一元的苏票,分纸币和布币两种,同时将陕甘晋银行之前发行的苏票逐渐从市场上收回,截至1936年12月底,共发行钞票约90万元左右。[7](P27)据斯诺的调查,“国民党货币一元合苏维埃货币一元二角一分”。[6](P213)据解放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的统计,红军时期,中央苏区、海陆丰、湘赣、湘鄂赣、鄂豫皖、湘鄂西、湘鄂川黔、川陕、陕甘等九个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信用机构57个,发行各种货币、兑换券、流通券、信用券、信用条、存款券、股票、期票等共217种。[2](P222)西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1937年10月1日,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红色银行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二、发起设立 “长征银行”的方案

(一)建议命名 “长征银行”的考虑

1.“长征银行”符合 “红色银行”的整体定位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纪念大会上指出:“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 ‘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8]历史上,中央苏区、海陆丰、湘赣、湘鄂赣、鄂豫皖、湘鄂西、湘鄂川黔、川陕、陕甘等革命根据地都曾经创建红色银行,名称也不完全统一,而长征恰恰是一条主线,串联起各个根据地,三大主力红军和陕北红军的会师也是各苏区金融机构的大会师,使用 “长征银行”的名称可以整合各苏区的红色银行。

2.长征银行有利于项目获批和获取国家政策支持

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意义非同寻常,而且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长征途径地区多为 “老少边穷”地区,长征银行未来可以在精准扶贫、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方面积极探索、主动参与,以 “金融扶贫”“金融开发”“沿边金融”“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的概念,尝试承接部分政策性的业务或设计相应的业务单元,以此为切入点争取项目获批和获得国家的政策支持。

3.长征银行满足注册地在井冈山的要求

据课题组调研,江西省井冈山市政府强烈希望国家发起设立一家红色银行,注册地设立在井冈山。井冈山作为土地革命战争的起点、红色根据地的摇篮、长征的重要出发地,在弘扬长征精神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以其作为注册地,符合长征银行的定位。

4.长征银行有利于实现全国招募股东和未来跨区域经营的目标

历史上,长征途径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等10余省份,上述省份理论上都可以成为长征银行的发起人,有利于实现全国跨区域招募股东的意图,同时也更有利于未来实现跨区域经营。

5.长征银行有利于定性为 “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

由于长征银行在设立之初,即定位为全国募股,同时全国布点,因此避免了区域性的限制,在设立之初即可实现 “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的高端定位,避免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在募股和经营区域上的局限性。

6.长征银行更有利于实现 “走出去”的目标

红军长征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改变了中国,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正如习近平指出的,“80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红军长征的报道和研究层出不穷,慕名前来寻访长征路的人络绎不绝。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8]以长征银行进行命名,有利于参与和融入国家的 “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实现长征银行走出去,配套开展境外业务。

(二)战略定位

长征银行定位于 “红色银行”,坚持长征精神,根植于红色沃土,把立足地方经济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积极寻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出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形成自己的竞争地位,也助力井冈山、瑞金、遵义、丽江、甘孜、阿坝、会宁、延安等红色地区 “红色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中央政府和当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同时,借助 “一带一路”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通道优势,使长征银行能够走出国门,辐射到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区。

(三)发展规划

1.业务规划

发展初期主要是根植于井冈山市及长征途经的出资省份的省会城市,以扩大客户资源、培养专业的团队和打造成熟的 “红色金融”业务模式为主,尤其是做好金融扶贫、红色经济开发 (红色旅游、红色走廊、红色地产、红色医疗、红色健康等)的业务建构。在长期战略上,依托股东优势,积极对外扩张,以 “红色银行”的战略定位,争取中央的支持,扩大经营地域,从而获取新的增长动力,从银行的商业利润中,反哺金融扶贫、红色经济开发业务。此外,充分借鉴互联网金融与民营银行的发展优势,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数据与渠道创新,有效降低银行成本、提高效率,突出服务 “红色产业”的特色,提高客户体验度和需求粘性。

2.资本运作规划

2016年9月9日,证监会发布了 《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对贫困县企业IPO、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开辟绿色通道,IPO适用 “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政策。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公布的贫困县名单,井冈山市属于国家贫困县,将注册地设在井冈山,可以享受上述审批上的优惠政策。同时,长征银行通过坚持 “红色银行”的定位,积极开拓业务,努力提高资产质量、增强资本实力、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盈利水平,未来有可能会实现在经营满三个会计年度后可以达到上市要求,争取尽早实现上市目标。

(四)组建方案

1.银行名称、性质、注册地

(1)银行名称:长征银行

(2)性质: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

(3)注册地: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

(4)总部地址: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同时可考虑总部部分重要部门的职能定位,在南昌、武汉、重庆、西安、昆明等地设立重要分支机构。

(5)经营区域:长征途径的省份,优先考虑当地省会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且具备条件的城市,如井冈山、瑞金、遵义、丽江、康定、马尔康、会宁、延安等。

2.注册资本

根据 《商业银行法》等相关规定,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参考目前江西省四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平均为22.82亿元 (如表1所示),云南省三家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平均为37.33亿元 (如表2所示),2015年至今成立或已获银监会批筹的民营银行的注册资本平均为30.22亿元 (如表3所示)。考虑未来长征银行业务开展需求和发展规划,拟将注册资本设置为30亿元人民币。

表1 江西省四家城商行的注册资本统计

表2 云南省三家城商行的注册资本统计

表3 2015年至今成立或已获银监会批筹的民营银行的注册资本统计

筹建中银行名称 注册地 批筹时间 注册资本 (亿元)湖南三湘银行 长沙市2016.7 30四川希望银行 成都市2016.6 30安徽新安银行 滁州市20平均30.22

3.股权结构

长征银行建议由长征途径省份所属的一家大型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井冈山市当地的1家企业作为主要股东,长征途径10余个省份的地方投资公司参与共同发起设立。持股比例上,鉴于长征银行的特殊定位,可以考虑主要发起单位与井冈山市当地企业并列第一大股东。

表4 长征银行的股权结构表

4.经营范围

根据 《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长征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担保服务;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业务;外汇业务;资信调查、咨询和见证业务,国际结算、自营或代客外汇买卖、外汇票据承兑和贴现、代理国外信用卡的发行和付款业务等。

5.组织结构

长征银行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长征银行的组织结构图

6.商业模式

(1)统筹规划,积极介入一批市政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项目,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2)把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教育、扶贫事业、旅游开发、红色产业作为自身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拓展市场份额的重要选项。

(3)着力推进业务创新,努力解决红色旅游、红色走廊、红色地产、红色医疗、红色健康等“红色产业”下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助力 “红色产业”发展。

(4)积极借鉴互联网金融与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做好市场细分工作,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数据与渠道创新,有效降低银行成本,高密度对接实体经济和 “红色产业”的融资需求。

(5)主动参与和对接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广西、云南等省的沿边优势和陕西、甘肃等省的丝路文化优势,使长征银行能够走出国门,辐射到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区。

猜你喜欢
国家银行工农根据地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朱德:“抚育部曲亲如子,接遇工农蔼如风”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越南盾突然贬值
环球时报(2010-02-12)2010-02-12 13:39:47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军成立前后史实辨析
军事历史(2001年2期)2001-08-21 07:00:30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军事历史(2001年5期)2001-08-21 02:51:54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军事历史(1996年2期)1996-08-21 02:38:30
福建工农武装革命的先声——平和暴动
军事历史(1992年1期)1992-08-16 02: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