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营商环境提升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

2019-01-28 07:45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杨伏鸣
中国商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涉企营商部门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杨伏鸣

优化营商环境,是针对经济社会面临的发展瓶颈精准发力。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愿望更加强烈,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在经济社会优化发展的过程中,营商环境欠优、放管服改革滞后与已产生的矛盾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比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待加强,企业的研发工作开展不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全面深化改革重重挑战面前,选择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突破口之一,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工作,正当时。

1 营商环境提升过程中已取得的主要成效

自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成立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改革协调小组下设优化营商环境专题组,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文件,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具体部署。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再次明确突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性。

在营商环境提升的实践工作开展过程中,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加快推进机构和机制建设,认真贯彻营商环境提升有关工作的具体部署,很多地区实现了“规定动作扎实到位,自选动作各有亮点”,为更好服务当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努力,切实改善了政务、投资、市场、法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总体而言,近年来的营商环境提升工作完成情况较好。

1.1 涉企执法更规范,监督管理更有效

多地部门严格执行有关的检查要求,着力打造“不诉不查”的涉企执法环境。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和法制核审机制,推行执法全过程痕迹化,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公信力,降低行政复议率。“双随机”监管更成熟,通过建立“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监管”的一次到位机制,形成市场监管领域事中事后监管新格局。开展“理旧账”专项行动,通过成立专班、定人定岗定时限等措施,针对一些进度严重滞后的招商引资项目,着力调整工作方法稳步化解存在问题。通过建设营商环境投诉监督服务平台,设置移动端投诉入口,对各类营商案件的办理开展信息化管理。对于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结果通报、线索移交,由监管部门及时督促整改、查处打击。

1.2 助企联动更深入,服务供给更充分

一些地区深入开展了干部助企行动,派出营商专员服务具体的企业和项目。浙江多地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思维统领“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力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升级版,持续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助推营商环境提升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建立了惠企政策主动兑现机制,优化了产业政策兑现平台,创新了政策奖励兑现线上申办模式,打通了相关部门数据信息,简化申报材料,实现政策享受“全覆盖”“不重复”“快兑现”。做好产业政策的清理整合,有的地区制作了产业政策口袋书。通过多部门强化联动合力,全力拓展政府服务供给端。

1.3 人才引进更有力,平台搭建更有效

大力实施国家级、省级“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的青年拔尖人才等高精尖缺人才智力集聚计划。完成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级高端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遴选高技能领军人才,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提升营商环境做好人才支撑保障工作。加快推进职称社会化评价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民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能力。精心组织各类人才项目交流大会和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国内外人才交流互动。积极引进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推进线上线下招聘融合发展,有效搭建人才资源供需对接渠道。

1.4 中介市场更规范,投标环境更净化

让企业“零跑路、零等待”,提高中介服务效率。建成统一的“网上中介超市”,实现中介服务竞价系统、统一权力运行系统及全流程审批系统的无缝对接。建立投资项目全程无偿代办、诉求代办和代办兜底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量身定制全程代办全程专业指导、跟踪促办和帮办包办。推进部门、业务、信息、技术融合,实现“一网全掌控”。推动招投标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推行房建、市政等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招标投标,全面推广远程异地评标,开展标后履约检查。

2 营商环境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制度建设还须加强,监督考核还不到位

营商环境提升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例如在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条条框框,尚存在诸多程序性障碍有待破解。更高层面的谋划和更深层次的考虑还不够,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新制度有待出台。监督考核工作仍有待加强,例如有关问题的督办、对营商专员的考核以及对负面清单的考评等。部门对营商环境问题的深挖不够,常态督查和专项督查还未能完全找准着力点。部门之间的考核还存在当老好人、不敢动真碰硬的现象。工作过程中接到的投诉举报线索不多,企业的问题反馈、建议提出的沟通渠道有待拓宽。

2.2 政策执行力还不够,宣传工作还需深入

涉企政策“刚性兑现”有待加强,优惠政策的精准度不高。审批服务空间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企业投资审批方面,行业主管部门的督促措施还不够有力,一些中介机构的服务效率不高,拉长了全流程时限,影响了项目审批的总体进度。串标、挂靠等违法违规行为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用人单位对企业人才集合年金、失业保险稳岗补贴、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优惠政策、创业担保贷款等涉企政策知晓度不高,产业政策的入户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宣传力度还要加强。

2.3 部门联动作用不强,信息共享有待加深

各涉企证照办理部门的审批监管系统相对独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的情况。涉企证照办理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还未健全,“证照分离”和“涉企证照工商通办”相关信息系统有待打通,“通办”效能受到影响。地方上下级之间的交易平台与行政监督部门仍存在信息壁垒,投标企业信息库尚未实现全域范围内的互认共享。在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的基础上,上下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深。

2.4 基层力量较为薄弱,队伍建设还需加码

随着审批制度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当前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要求窗口工作人员从“单科受理”变为“全科受理”,窗口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增长,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的问题突出。营商环境建设中一些深层次、亟待破解的问题沉淀在基层,人员数量、业务素质的制约凸显。个别干部职工责任担当意识不足,服务态度较为生硬,缺少耐心,与打造“柔性服务”的服务理念有差距。以权谋私、书本式监管、多频次密集监管、罚款式监管的情况还个别存在。

3 推动营商环境提升工作的几点建议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推动营商环境提升工作要保持一抓到底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定力,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 导向,找准重点改革任务攻坚的方法,扎实开展解痛点、补短板各项工作,有效提升企业、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3.1 强化工作机制建设,重视监督考核作用

继续深化助企活动,建立营商环境联席会议机制,确保企业反映问题顺利化解。加快营商环境投诉监督服务平台建设,适时发布一地的营商环境白皮书。推进政策实施“回头看”,完善实施评估机制,相关部门会同当地市纪委等单位开展产业政策落地专项检查,对政策不兑现、兑现难、兑现慢等现象进行考核与问责,落实营商环境负面清单扣分制,确保政策有效落地。严肃查处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存在的“办事难”行为,严厉问责败坏作风、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发挥新闻媒体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对营商环境负面案例的通报和曝光。

3.2 强化政策执行刚性,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加强惠企政策的源头把控,避免政策重复,提升政策的聚焦度。着力化解“政策享受难”问题,进一步简化办事材料、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兑现期限。加大推行政策网上兑现力度,督促相关部门加快政策兑现流程梳理,让企业应享尽享、应兑尽兑。持续提高惠企政策知晓率,做好政策解读工作。组织开展产业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广场,多渠道开展信息宣传,推送政策信息。

3.3 强化部门联动合力,实现信息共享共通

各地应加强多部门共同发力,通过强化部门间的合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法律环境、政务环境。打好部门联动政策组合拳,切实帮助解决助企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确保项目无障碍推进。持续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大网上审批工作的推进力度,以适应行政审批全流程服务模式,实现数字化管理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彻底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

3.4 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实现高效便捷服务

全面落实主体责任,高效运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建设“营商环境联络工作室”和“行风监督员工作室”,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提升基层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水平,注重基层人员能力由“单科”型向“全科”型转变,与当前“最多跑一次”改革、“一窗受理”“一人通办”等改革要求相匹配。合理设置服务半径,统筹解决群众办事“跑远路”问题,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政务服务“便利店”,保障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全面通畅。

猜你喜欢
涉企营商部门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宁市加强涉企收费长效治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联合监督让纪检部门不再单打独斗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软转型
青海省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的实施意见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我国多部门联合行动打击网上造谣传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