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腾,刘文斌,杨秀敏,魏爱华
患者,女,42岁。因全身斑丘疹、水疱伴瘙痒2周,于2017年10月16日就诊。2周前,无明显诱因患者躯干、四肢、足背出现大量红色斑丘疹伴剧烈瘙痒,皮损渐增多,1周前双足背出现米粒大小水疱。患者自起病以来无发热、乏力等不适,睡眠可,饮食及两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体健,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个人史无特殊。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及足背部弥漫分布大量直径0.1 ~2 cm、暗紫红色、多角形斑丘疹及融合性斑片,表面蜡样光泽,散在抓痕及血痂,可见同形反应;双足背散在十余个米粒至黄豆大小水疱,壁薄液清,尼氏征阴性(图1a-1c)。口腔黏膜及双手、足甲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均阴性。腹部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轻度海绵水肿,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带状浸润以及较多噬色素细胞,偶见胶样小体(图2)。诊断: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治疗:盐酸西替利嗪10 mg,每晚1次、雷公藤多苷20 mg每日3次口服;卤米松软膏,每日2次外用;窄谱中波紫外线(UVB)照射,每周3次(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型号SS-05B-40,起始剂量0.2 J,总照射剂量7.5 J)。3周后,斑丘疹基本消退,水疱干燥结痂脱落,仅残存暗褐色色素沉着(图1d-1f)。雷公藤多苷减量至10 mg 每日3次口服,继续服用1个月后停药,青鹏软膏和喜疗妥软膏外涂,以促进炎症进一步恢复和淡化炎症后色素沉着。随访至今9个月,无复发。
图1 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LP)是一种发生于皮肤、毛囊、黏膜和指(趾)甲常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皮损通常为紫红色多角形瘙痒性扁平丘疹,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学改变[1]。若扁平苔藓皮损迅速累及全身或全身大部,称为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皮损初为红色扁平丘疹,多见于前臂屈侧,数日内迅速发展至大部分或全部皮肤。丘疹可相互融合成斑片或斑块,部分皮损3 个月内会自行消退,亦有转变为慢性者[2]。此型皮损炎症常较重,可出现水肿或水疱,稳定或消退后常有较严重的色素沉着。皮肤表现需与扁平苔藓样药疹(lichen drug eruption,LDE)、玫瑰糠疹、点滴状银屑病、苔藓样梅毒疹等鉴别,其中LDE与LP较不易区分[3]。组织病理学上两者均有界面改变、真皮浅层淋巴细胞为主带状浸润等特征,但LDE 颗粒层中的胶样小体出现频率较高,真皮中可见嗜酸粒细胞[4],与本例不符。
图2 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患腹部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扁平苔藓目前无明确的治疗方案,常采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其中糖皮质激素仍是本病的主要用药,以局部应用为主。近年虽有新的生物制剂,如阿法赛特、依法利珠单抗、利妥西单抗等出现,但疗效尚不明确。此外,物理治疗,如窄谱UVB对病情控制具有一定效果[5]。有研究表明,雷公藤多苷对皮肤型LP有效[6],其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对炎症本身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直接对抗作用,且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可通过下调T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阻止活化的T淋巴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7]。窄谱UVB能透过表皮到达真皮浅层,主要通过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例患者予以抗组胺药、雷公藤多苷片口服,糖皮质激素软膏外用及窄谱UVB照射,联合治疗3周即获临床痊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进一步证实了急性泛发性LP早期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