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对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①

2019-01-28 13:25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罗瑞奎
中国商论 2019年23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消费价值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罗瑞奎

心理生活质量的概念源自新心性心理学,是个体心理发展、完善及成长过程中外部感受和内在体验的水平,包括主客观心理生活质量、认知生活质量和体验生活质量[1]。心理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不同,不仅关注外部条件对人内在体验的影响,更强调人的主观心理体验,这也更符合中国人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诠释。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以追求和崇尚过度的物质占有或消费作为美好生活和人生目的的价值观,以及在其支配下的行为实践。随着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传入我国,在消费模式上的挥霍浪费、生活方式上的唯“物”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消费至上,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生活质量。

1 消费主义对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冲击

消费主义是融价值观与实践行为为一体的,基本特征是既注重客观的物质消费,也注重物质消费的象征意义。消费主义以占有物质财富和过度消费作为衡量人生快乐、幸福与否的标准,消费主义不仅盘踞在大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还支配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并从心理生活、幸福感受和心理成长等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生活质量。

1.1 消费主义迷惑着大学生的心理生活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物,体现为人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双重属性。心理生活作为人的精神性的核心内容,是为人所理解、阐释、觉悟、构建的生活,是没有被分割和还原的心理原态。然而,随着物质世界的快速发展和极大丰富,消费主义竭力将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扩大化。这无形中破坏了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人们追寻的重点逐渐从精神生活转向物质生活。消费主义的危害还在于其倡导的消费至上和物质享受,将人的人生价值等同于物质欲望的满足。这种盲目满足于物质追求的生活方式,消极意味浓厚并与人的本质属性背道而驰,也与大学生对心理生活的价值理解相抵触。使得大学生沉溺于物质需要和占有的满足,弱化了对心理感受的主观感悟和建构,从而使大学生迷失了对心理生活的探寻。

1.2 消费主义异化着大学生的幸福感受

西方资本主义提倡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尝试在消费与幸福间建立所谓的必然联系,将个体在消费过程中需求的满足视为幸福的来源。消费主义过度强调人的欲望,虚构人对物质的虚假需要,诱导人们对商品无度索取和占有,背离了消费的真实目的。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腐蚀体现为该群体中层出不穷的攀比、炫耀、奢侈、浪费等异化的消费动机和行为,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在心理和情感上失衡、冷漠和孤独。这种异化的幸福观使大学生将幸福建立在对消费商品欲望的满足上,按照量的标准而非质的标准去衡量个体满足的程度。消费与幸福感有重要关联,但二者并非呈永无止境的正向比例,这便是已被广泛证明的“幸福悖论”。因此,异化的人是不可能幸福的,消费主义提倡的幸福途径必然畸形化,产生的结果也必然是异化的幸福。

1.3 消费主义阻碍着大学生的心理成长

心理成长是个体心理不断完善、拓展和提升的过程,包括心理发展特点、心理成熟度、心理角色变化及心理认知的不断完善。新心性心理学中的心理成长是对传统发展心理学中心理发展概念的超越,是从生物和生理向心理和心性的转变,是从成熟和发展向成长和提升的转变,是从心理的直线发展向全面扩展的转变,是从心理的平面扩展向纵向提升的转变[2]。消费主义的物质取向使大学生迷信消费至上和享乐主义,心理脆弱、精神空虚、人生意义虚无,侵蚀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担当,淡化了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消费主义将人际交往物质化和将他人工具化,异化了的人际交往模式更加削弱了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外部助力。此外,消费主义还从外部通过广告和宣传使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萎缩化、庸俗化,主体内在力量无法得到正常释放,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受到抑制。

2 消费主义影响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路径分析

2.1 外部环境——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消费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市场经济虽发挥着调节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但其最大特点是每个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客观上会助长大学生产生享乐、拜金和物质主义等倾向,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形以及经济活动从以生产中心向以消费中心的转变,现代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消费经济,而消费主义又反向放大和强化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此外,大众传媒作为市场经济的帮手还在不遗余力的推波助澜,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诱导和渗透更是无孔不入。传承已久的崇俭黜奢的传统消费观念不可避免地被忽视,进而全面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认识、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校园贷、奢侈消费、攀比消费和炫耀性消费便是例证。

2.2 文化背景——面子意识的推波助澜

面子是在社会活动中客体对个体给予的一种良好社会自我价值的感觉,我国的价值及文化取向一直是集体主义,国人常会以“关系自我”来替代“独立自我”,“关系自我”的负面影响就是丧失自我独立性并滋生面子意识。在消费活动中表现为为了迎合或满足客体的期望,个体会自觉地遵从相应的消费规范或消费标准,如果没有遵照或是违背便会受到谴责或是自我惩罚,使个体产生丧失面子的心理感受。大学生正处在建立亲密关系、寻求归属感的关键期,社会、圈子和同辈群体的规则和意志对其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消费文化的侵袭下,部分大学生为建立在群体中的自我价值,会不自觉地将面子意识、社会关系与消费意愿连接起来,并显著影响其消费决策制定方式和行为倾向。

2.3 主体特征——个体发展的阶段局限

大学生正处于快速趋向成熟、但却未完全成熟的特殊阶段。此阶段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对消费具有重要影响。首先是缺乏辨识能力,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但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尚不成熟,部分大学生对消费主义的实质和危害认识不足。其次是对问题的思考不够深入、浮于表面,大学生对新异性的事物倍感好奇,而现代商品的宣传和营销正是抓住了大学生的这种猎奇心理,通过粉饰其外表和包装来诱导大学生消费购买,导致价值选择上的迷茫和困惑。此外,大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消费主义常以社会时尚的面貌出现,创造并引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潮流,这与大学生强烈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是相契合的,从而诱导大学生盲目追捧。

3 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心理生活质量提升策略

心理生活质量包括主观和客观心理生活质量,由心理健康、价值判断、生命质量、幸福体验和心理成长构成,强调人的主体建构性,以及环境和文化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生活质量。

3.1 增强核心价值认同,树立正确消费取向

价值观冲突理论认为价值观的冲突会打破个体的心理平衡,其本原力量和内部驱动力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要实现较高的心理生活质量,必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才能自觉抵制消费主义,在具体教育工作中应通过全员、全程和全面的价值引导,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并举,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发挥体验式教育的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磨砺自我,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消费主义的客观认识对减少心理冲突、提升心理生活质量也大有裨益,在认识到消费主义符合资本运行逻辑,反映人们对利益真实诉求的同时,不能忽视消费主义对传统消费方式和幸福观的异化,应积极倡导适度、理性、绿色、节约的消费观,实现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进而实现心理生活质量的提升。

3.2 挖掘传统心理文化,建设积极心理环境

新心性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与文化相互影响,文化影响人的心理生活质量,人的心理也作用于文化的内容和取向,个体所处的内外部文化都属于心理文化。人的心理生活还需要特定的环境,心理环境主要体现了主客观环境在人的心理世界中的反映和主观构建的结果,心理环境是人的心理生活建构的基础、生成的养分以及拓展的依据。因此,高校要着力优化心理文化和心理环境,为大学生培养和提升良好的心理生活质量提供支持。要深入挖掘并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惜福、反对奢靡的文化基因,如儒家倡导的“与其奢也,宁俭;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道家提出的“俭故能广”等。在校园的文化活动中要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把勤俭廉洁、奋发图强的先进人物作为宣传重点,通过榜样示范使大学生懂得幸福生活必须依靠辛勤和节俭。

3.3 注重心理课程教育,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取向相对消极,关注的重点是被分割的心理现象而非整体性的心理生活,课程内容设置也不够统一,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没有被广泛认同的理论作指导。因此,在消费主义的背景下,从课程教育的层面就难以培养大学生优质的心理生活质量。心理生活质量由生命质量、心理健康、幸福体验价值判断和心理成长等要素构成,在认知、情感和需要等层面形成有机的体系。以心理生活质量观为指导,建立课程内容体系是符合大学生的本质追求且必要可行的。在课程中要培养大学生实现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达到基本的心理健康标准;通过生命质量和人生意义的探讨,引发学生对待生命和人生价值认识和体验;价值判断与心理生活质量密不可分,要培养学生对自身在现实社会中的合理价值定位,并能获得对自己生活所体现的价值的认同;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拓展学生心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和自我潜在能力的发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能够认识和体验到生活中的幸福感和积极情绪。

3.4 关注内部因素激发,引导主体心理建构

心理生活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很强的自我建构性,在相同的外界环境下和对象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觉知,并会由此产生不同水平的心理生活质量。此外,事物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内因在起决定作用,在消费主义的风潮下,能否构建起积极和较高水平的心理生活质量主要取决于大学生主体。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以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识别虚假、奢靡和过度消费的本质,增强对消费的实际价值的探寻,树立文化消费、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还要积极强化大学生自我对人生价值和积极体验内在感受机制,牢牢坚持正确的财富观、幸福观和消费观,通过增强对心性的理解、体悟和升华,将人生价值建立在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心理生活质量的提升、自我的实现和超越。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消费价值
Film review:WALL·E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40年消费流变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消费ABC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