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 樊人利
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区域教研员的角色不仅需要从组织管理者转变为专业指导者,更应该是幼儿园教研工作的唤醒者、合作者、引领者。下文以笔者参加本区域幼儿园的“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班级版面创设”为例,浅谈园本教研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和对策。
笔者是在新学期第二周参加了本区域某幼儿园的“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班级版面创设”的园本教研。因为上周该园每个班的教师都在创设班级版面,他们已经自发地进行班级间的互相观摩,同时也存在很多困惑。如班级版面(主要有主题版面、天气预报版面、专题活动版面等)要有哪些栏目?版面能不能有文字?版面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等等。基于教师工作的需要和困惑,教研主题就围绕“班级版面”来开展。一次高质量的园本教研,首先,需要了解教师的需求,确定教研主题。其次,确定教研目标,制订教研方案。最后,选择教研方式,做好研前准备。基于该园的实际情况,本次教研的目标列为以下三点:1.理解并学会创设能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班级版面。2.能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完成修订,并落实到后续的版面创设中。3.通过主题式的园本教研,体验如何将正确的观念与实际的工作进行接轨。
环节一:经验分享,共探困惑
主持人:在班级版面的创设过程中,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悟,接下来请五个班级的老师说一说你们在班级版面创设中的小故事(下文例举两个班级的教师发言)。
小一班教师:小班第一个主题活动是“我上幼儿园”。因此,我们在主题版面上设置了“这就是我”“我的游戏”“我的幼儿园”三部分,并从认识幼儿园里的人、事、物来完成主题版块的设置。版块一“这就是我”中,有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的个性名片,让同伴认识与了解自己。版块二“我的游戏”主要呈现的是孩子在园的一日活动内容,孩子们把自己的活动内容简单地用图画形式表达出来,我班教师再结合文字进行呈现。版块三“我的幼儿园”中,是我班教师拍下来的孩子在活动中的照片。版面中还有一块暂时未有内容与名称,因为主题还在进行中,这里的留白是为孩子们生成的活动做准备的。
小二班教师:我们班的主题“我上幼儿园”是这样展开的:“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孩子是否做好了心理准备?”“家长们应该做哪些准备?”班级版面也是根据主题内容来设计的。我们将捕捉到的孩子活动照片放到主题版面上,让孩子们重温了各个活动环节中自己的表现,也使家长们能看到自己孩子在园的真实表现。
主持人:听了每位教师的介绍,我们能够感受到:首先,教师的理念改变了,知道版面的设计是为了幼儿,教师更需要听取幼儿的想法。其次,教师的视角开拓了,如主题版面不能只局限于主题内容的呈现,还要体现主题下幼儿的生成性活动。那么,在班级版面创设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困惑吗?
季老师:我班在用主题版面呈现孩子的活动过程时,会运用一些文字进行梳理,如果文字过多,会不会是小学化倾向?如果不用文字梳理,家长怎么知道孩子们画的什么?描述的什么?开展的活动是什么呢?
主持人:谁来回答?
胡老师:关于季老师的问题,我想结合我班主题版面上张贴的调查表来说明一下。我们的主题是“我长大了”,给孩子准备的调查表是一张白纸,我觉得孩子们完全能够自己画一画长大以后的变化。但将调查表张贴到主题版面上时,我会在孩子的画边用简单、较小的文字来描述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如孩子的画面内容是小三明治和大三明治,我给它配了简单的文字“小→大”,体现他现在长大了,小时候吃得少,现在吃得多。这样即不会喧宾夺主,看的人也懂。
戴老师:我们的主题版面上是有文字的,是家长写的孩子入园前的故事,非常有意思,我就把这些故事呈现了出来。我们的课程是开放的,是需要利用家长资源的。家长写的故事,虽然孩子不清楚,但是我也会在合适的时候给他们讲一讲,共同分享。
王老师(骨干教师)总结:我想问一下各位老师,我们的版面是给谁看的?是给幼儿。幼儿最想看的是自己的作品,是图画形式的。还会有谁看?给家长了解幼儿园课程,那就需要用文字来描述,但是过多的文字占用版面就不好了。其实我们可用另外的形式来表现,如运用二维码来记录故事,家长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可以看到、听到幼儿园里的课程故事。
环节二:案例剖析,经验提升
主持人:这三张照片是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师幼共同制作的天气预报版面,你能看出小中大的版面分别是哪张吗?理由是什么?并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要求,对图片中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修改,并说明理由。
陈老师:图一应该是小班的。因为该版面栏目少,内容主题一目了然。小班的天气预报以孩子简单的操作为主,如采用贴图法。我们班级采用的是翻翻卡,孩子也很喜欢。我的建议是在翻图表示星期几的上面,可以提供多元选择,点卡和数字都应该提供。
马老师:图三文字和内容较多,应该是中班的。建议一是该版面分类可以更加清晰,二是适当留有空间,让孩子自主采用绘画方式记录。
季老师:图二应该是大班的。版面上留有很多让孩子自主记录的空间,符合《指南》大班数学领域的要求: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版面也蕴含着统计一个月天气变化的图表内容,值得我们学习。
主持人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进一步体会了《指南》中“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的要求。我相信,这样的互动版面充分考虑到了各年龄段幼儿的经验与需求,幼儿在操作时不会因为过难或过简单而失去兴趣。
环节三:分组研讨,共觅价值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我园申报了“依托湿地资源,构建幼儿园劳动体验课程”这一课题。接下来我们就以“劳动体验课程”为内容,以年级组为单位分别设计一个适合本年龄段的“劳动体验课程”班级版面。
小班组:我们选择了“自我服务”这一主题。自我服务的劳动项目可以分“已经会的”“想要学会的”“家长认为已经学会的”“教师认为已经学会的”等几方面。根据劳动内容,我们把版面分为“家”“园”两块。“园”这一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出一项适合幼儿近期学习的项目,设置一个鼓励榜,可以将已经学会的幼儿的照片贴在鼓励榜上。因为幼儿之间存在差异,可能有的幼儿已经学会了,而有的幼儿还一点都不会。那么已经学会的幼儿可以当一当小老师,据此,版面设置出一块内容为“我今天教某个小朋友学会了什么”的版块,以此来激励幼儿相互学习。“家”这一部分可以让家长每日来打卡,张贴一些家长拍到的小朋友在家自我服务的照片。
大班组:我们将版面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自我服务劳动、幼儿园的劳动、家里的劳动、劳动注意事项和其他。在版面上呈现的材料可以有幼儿前期经验的调查表、幼儿自主设计的“劳动计划书”。此外,版面上还可以呈现出劳动工具图片,这样可以让幼儿更真实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小结:通过各年级组教师的介绍,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如何让班级版面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相信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班级版面的创设将更加有效。
问题与思考1:本次教研过程,形式多样,让参与教师都有发言和自我反思的机会。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如环节一,在后两个班级进行介绍时,教师稍显疲惫。如果主持人能在每个班级介绍完后进行简单的小结,归纳每个班级版面创设的方法和亮点,提醒下面介绍的班级如果方式一样,就可以采用“直接看图”这样一句话,那么效果应该会更好。其次,主持人对教研整体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主持人要有敏锐的捕捉能力,要善于归纳问题与发掘亮点,同时要进行引发思考性的提问。如在季老师提问后,主持人仅接了句:谁来回答?如果提问改为:现在,问题来了,主题版面上到底要不要文字?大家可以现场表决,同意要文字的举手,并说说理由。不同意的也可以说说理由。这种提问更能促进教师在思辨中引出深层次的分析。
问题与思考2:教研的第一环节每班的教师围绕“班级主题版面的创设”进行交流,体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在第二环节,教研理应继续跟进班级版面创设进行优化,但教师们却直接开始分析班级“天气预报”的版面。第一环节的“班级主题版面到底如何修改”这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园本教研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研归研,做归做。如果不对每个班级主题版面进行现场分析,其实际效果将大打折扣。此外,一场园本教研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主题版面,二是天气预报版面,三是劳动专题版面,事实上每一个问题都是匆匆而过,教师们提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教师的认知也是比较模糊的。
就本次教研整个过程而言,第二、第三环节应该聚焦第一环节介绍的五个班级的主题版面,一起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讨论:你从该班级的版面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你的建议是什么?你准备迁移哪些经验用来创设班级版面?其次,环节二的案例剖析,可以继续采用前面小、中、大各一个班级的主题版面进行剖析,而不需要突然又换了“天气预报”版面来分析。环节三的分组研讨,也正好可以实施在同伴互助中调整班级主题版面。最后,针对“天气预报”版面和“劳动体验课程”的版面,可以让教师们通过本次主题版面的创设获得能梳理的经验,然后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尝试实践。根据教师们呈现的版面创设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进行跟进式的园本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