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一座城市的温暖底色和文明标签。它的孕育和成长,关系着城市的和谐与美好,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质量。公益的主力在民间,公益的需求在市民,有着平民视角和民生情怀的都市主流媒体,是集聚公益力量、满足市民公益需求的天然平台。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株洲晚报》,自创刊以来,立足民生,深耕株洲,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关注和深度参与城市公益事业,在引导民间公益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新闻策划能力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主流媒体拥有庞大的采编人才队伍,长期专业训练形成的敏感嗅觉,以及在基层奔波采访积累的丰富阅历,让他们能快速找到民生痛点、热点焦点,并以此为切入口,做出牵动大众神经的公益策划。《株洲晚报》“救助花季少女邹筱红”公益行动即是成功范例,不仅成为株洲当年的标志性公益事件,而且影响持续到10余年后的今天。18岁少女邹筱红身患尿毒症,因无钱医治,放弃治疗回到老家。《株洲晚报》由此策划发起救助行动,不惜版面跟踪报道。一时间,筱红病情引发全城关注,爱心捐款纷至沓来。筱红重新回到医院接受救治,但因病情过重,半年后不幸离世。善良的她留下一对为他人带来光明的眼角膜,连同一份授权《株洲晚报》管理的爱心基金,那是她治病没有用完的10多万元善款。斯人已逝,大爱绵延,此后的10余年,这份爱心基金在《株洲晚报》的用心管理下,先后救助了6位重症市民,他们中有拾荒老人、孤儿、贫困大学生……市民“菊花奶奶”读到筱红的故事,不仅为筱红捐了款,还当即表示自己百年后也要捐赠遗体。2012年,患病离世的“菊花奶奶”成为株洲首位成功捐献遗体的市民,也正是从这年开始,株洲登记捐献遗体或器官的市民一年年多了起来,到目前已有500多人。个体小故事,社会大影响,主流媒体有温度、有态度的策划报道,让公益变得更具体、更“走心”,让更多的人自觉自愿走近公益,并最终成为其中坚定的一分子。
主流媒体是倡导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在这个阵地上,将有情怀有担当、长期关注弱势群体的记者培养成“公益记者”,有助于公益品牌化,增强公益的感召力和辐射力。《株洲晚报》资深记者郑炜青古道热肠,爱和底层群众交朋友,经常帮他们排忧解难、维权讨公道。针对这一特点,《株洲晚报》为其量身打造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公益栏目《炜哥民生工作室》及同名微信公众号,并逐步将“年底,为农民工追讨‘血汗钱’”“牵手贫困大学生·金秋助学”“为特困低保家庭送年货”“晚报读者服务团进社区”等大型品牌公益活动全部交由他统筹组织,每年给予这些活动的报道版面累计超过100个。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几大品牌活动规格和规模大幅提升,仅“牵手贫困大学生·金秋助学”一项,便由最初的晚报独家策划组织,升级到整合全市10余家单位联合举办,每年募集助学款400余万元。晚报炜哥也因此成为株洲响当当的公益记者,他的成名,不仅彰显着主流媒体对社会最深的关切、对百姓最浓的情怀,也让各行各业爱心人士找到了公益的方向和出口,让株洲公益朋友圈的扩充壮大有了“加速度”。
主流媒体肩负推动社会风尚向上向善的责任和使命,携带与生俱来的公益基因,加上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和资源优势,在创办大型公益组织、建立公益长效机制、引领壮大城市公益力量上大有可为。《株洲晚报》在创刊第5年时,注册成立了全市首家大型民间公益组织——株洲晚报志愿者联合会。彼时,晚报“为市民说话,为百姓服务”的媒体形象已深入人心,其高举的公益旗帜下已汇聚众多“粉丝”,它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天时地利人和,加上《株洲晚报》给予的全媒体强势宣传、人财物倾情投入、社会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的强大支撑,株洲晚报志愿者联合会很快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时至今日,该组织已运行14年,成为株洲规模最大的民间公益组织,会员总人数超5000人,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0余次,涉及敬老、助残、帮教、环保、交通文明劝导、助学、救灾等各个领域,很多活动结合株洲市中心工作如创文、创环模、创交模等开展,市民参与度高,尤其是徒步湘江毅行、萤火虫公益助学、湘江爱心团等品牌项目,影响力辐射省内外多个城市。2018年,株洲晚报志愿者联合会荣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在株洲,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心播种机和公益孵化器,引领株洲民间公益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城市的文明进步奉献自己最大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