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舆论监督是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反映民意、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新闻媒体对社会承担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也是新闻媒体提升自身影响力、号召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新闻舆论监督却常常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阻力,存在采访难、求证难、发稿难、处境难等诸多现象。而地市级媒体受制于其影响力、传播力以及自身能力等客观因素,面临着比中央媒体、省级媒体更多的困难和问题。不久前,中央媒体报道了铜陵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不稳定、监管措施不到位、截污纳管不彻底等问题,而本地媒体作为“身边人”“亲历者”,却长期“失声”,更加凸显了舆论监督的缺位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正确厘清并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做到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既符合宣传政策,又把握好节奏尺度,既要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又要促进媒体自身发展。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以新闻舆论监督的形式,反映民生,针砭时弊,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这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与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接受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媒体不能监督党组织及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公众的监督,是公民宪法权利(监督权)的体现和常见形式,也是社会公众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对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表达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方式。媒体以新闻舆论监督的形式,加强对党的监督,不是排斥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事实上它应该是有益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促进党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是践行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自2014年4月1日开播以来,这个栏目在全国开辟了全新而深刻的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的新局面,以其鲜明的舆论监督性,成为社会各界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更为难得的是,《焦点访谈》在赢得百姓信任的同时,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朱镕基在同《焦点访谈》栏目组人员座谈时,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题词。
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一个是报道成绩,一个是曝光问题;一个重在表扬,一个重在批评。二者看似对立,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舆论监督工作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正确把握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必须厘清主流和支流、明辨现象和本质。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风貌健康向上,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好的、光明的,阴暗面和问题只是支流。因此,媒体必须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有机统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准确、及时、深入地报道社会生活中体现时代特色,代表社会主流,反映健康思想的人和事。同时,直面工作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直面黑恶势力,以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的监督报道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推进社会进步、文明和谐。
一个地方的形象是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由地区发展程度所决定,也要靠正确的舆论监督所维系。在促进地方发展上,舆论监督的本质是建设性的,“监督就是支持”。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却对舆论监督存在误解,往往把舆论监督等同于负面报道,认为是给地方形象“抹黑”,与“自己过不去”,进而害怕、反对、抵制舆论监督,社会上更有“防火防盗防记者”一说。因此,媒体尤其是党媒要积极主张舆论监督的建设性思维,做到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彻底打破与地方发展“非正即负”的对立逻辑。
当前,国际形势纷乱复杂,国内正值改革攻坚期、经济调整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每个地方的发展程度和主要矛盾也各不相同。因此,舆论监督的内容、对象、范围等,都在考验新闻媒体的智慧。对于明显违反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阻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为,要坚决进行舆论报道;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和不足,要带着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新闻舆论监督既要看得“深”,又要看得“准”,以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
以“你妈是你妈”奇葩证明事件为例,经地方媒体曝光后,该事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15年5月6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之后,全国各地又有几十起“审批难”事件曝光。2018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全面清理“奇葩证明”。截至2019年4月底,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共取消证明事项1.3万多项。在此事件中,各级各地的新闻媒体以强有力的新闻舆论监督,直接推动了我国审批服务便民化进程,也充分展现了媒体的价值。
媒体要心存大局,讲究舆论监督的时效性、时宜性,恰逢其时有助于问题解决;不合时宜只能忙中添乱,看上去是要推动解决问题,实际上既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利于地方发展。同时,要心中有明镜,掌握好尺度,对于在发展中必然出现且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开展新闻舆论宣传时要用正确的观点看问题,用积极的态度分析问题,用正确的思路解决问题。而对于一些被恶意鼓吹放大,可能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可能破坏宪法、国家主权和政治体制的问题,则要有“雷区意识”,坚决抵制,不跟风炒作。
毋庸讳言,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扶贫脱困、环境保护、扫黑除恶等各项事业进入攻坚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地方保护、行业保护、官僚主义现象也时有发生。实践证明,地方保护主义不能给地方带来真正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必然给新闻宣传事业带来恶劣后果。因此,媒体必须勇于对地方保护主义说“不”,以客观、公正、犀利的舆论监督,曝光一些地方“保黑、遮丑、护短”的错误行为,促进地方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媒体进入了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各级各类媒体尤其是地市级媒体普遍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在这个大背景下,探讨新闻舆论监督与媒体自身发展的关系尤为重要。
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导向正则风气正、人心正,才能凝心聚力、成风化人。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一要严守政治底线,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始终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二要严守职业底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开展舆论监督,而不能因追求“轰动效应”使舆论监督低俗化、娱乐化、审丑化。三要严守法律底线,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利益诱惑,处理不当可能会让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触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容易出现权钱交易等新闻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做到杜绝“权力寻租”“有偿新闻”,保持新闻舆论监督的纯洁性。
守住“底线”就是守住新闻媒体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处理不当必将被时代、被人民“一票否决”。
新闻媒体一要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力求使舆论监督有章可循、有政策依据、有机制保护。实践证明,新闻舆论监督开展比较顺利、比较有效的地方,必然有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二要加强新闻媒体自身建设,提升综合素质。要以媒体深度融合为有利契机,“全媒体”出击、深层次报道,不断提升舆论监督影响力;要彰显特色,打造品牌,走品牌化发展道路。《铜陵日报》从2013年起,开辟了舆论监督类新闻专栏——《铜鉴台》,截至目前,已累计刊发近百篇舆论监督类报道,涉及简政放权、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扫黑除恶等方方面面,在当地集聚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媒体充分发挥舆论宣传职能创造了更好平台。三要严格加强自律,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要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把握正确舆论监督导向,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准则、做到报道真实公正,坚决防止和纠正不正之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以过硬的作风、良好的形象,取信于党和政府,取信于社会各界,取信于人民群众,实现媒体自身的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