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

2019-01-28 10:01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生存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多中心上市后临床研究

石远凯,王嵬,于忠和,等

摘要: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PEG- rhG-CSF)在多个化疗周期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试验,对需接受多周期化疗的肺癌、头颈部癌、卵巢癌、结直肠癌等恶性实体瘤患者连续2~4个周期预防性给予PEG-rhG-CSF,患者体重45 kg以上者给予6 mg/次/化疗周期,45 kg以下者给予3 mg/次/化疗周期。PEG-rhG-CSF均在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 48小时后皮下注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主要包括:每个化疗周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各周期的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s,ANC)的动态变化;每个化疗周期FN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全国 30个医院共计入组420例患者。对于既往接受化疗或放疗过程中出现持续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累及骨髓、近期手术和或开放性伤口、年龄大于 65岁接受足剂量化疗,首个化疗周期就使用 PEG-rhG-CSF进行初级预防,共计379例受试者,其中273例(72.03%)进入符合方案集(per-protocol population set,PPS)。第1化疗治疗周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4.76%(13/273),第2~4化疗周期分别为1.83%(5/273),1.15%(2/174),2.08%(2/96)。第1化疗周期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 11.36%(31/273),第 2~4化疗周期分别为6.23%(17/273),2.87%(5/174),3.13%(3/96)。接受初级预防的受试者,第1治疗周期FN发生率为0.73%(2/273),持续时间1例患者为2 d,1例为5 d,第2、第3、第4个化疗周期FN发生率均为0%。入组患者经过1疗程化疗后,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并计划在后续化疗过程中使用相同的化疗方案,则在后续的每个化疗周期使用 PEG-rhG-CSF进行次级预防,共计41例受试者,其中28例(73.03%)进入PPS。筛选期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5%(7/28),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 71.43%(20/28)。给予PEG-rhG-CSF治疗后,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第1周期下降至3.57%(1/28),后续第2~3治疗周期分别为0%(0/28)和 6.67%(1/15)。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第1治疗周期下降至10.71%(3/28),后续第2~3治疗周期分别为14.29%(4/28)和0%(0/15)。接受次级预防的受试者,在筛选期和使用 PEG-rhG-CSF支持后,FN发生率均为0%。该临床试验中抗生素使用率为 10.48%(44/420)。本研究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0%,经研究者判断,74.05%的不良事件与PEG-rhGCSF无关,与PEG-rhG-CSF可能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骨痛(1.67%,7/420)、背痛(0.24%,1/410)、关节痛(0.24%,1/410)、上腹痛(0.24%,1/410)。3例患者发生3例次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发生率为 0.71%(3/420)。结论:研究显示,在临床真实世界,特别是多个化疗周期连续应用的情况下,每个化疗周期仅需使用一次 PEG-rhG-CSF即可达到有效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作用,不良反应可耐受。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17, 44(14): 679-684

入选年份:2017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左婷婷,郑荣寿,曾红梅,等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国人群肿瘤登记数据中胃癌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全国胃癌流行现状、变化趋势以及生存情况,为胃癌防治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为制定胃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每年负责收集、整理和发布全国肿瘤登记处发病、死亡和生存数据。本研究2012年胃癌发病和死亡数据来源于2015年上报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93个登记点,其中城市登记点74个,农村登记点119个,覆盖人口198060406例,其中男性100371169例,女性97689237例,占全国2012年年末人口数的14.63%。提取ICD10编码为C16的胃癌病例,结合2012年全国人口估计2012年胃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分别计算地区别、性别、年龄别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构成比、累积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采用 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世界人口标化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趋势分析选取2000年至2012年具有连续数据的 22个肿瘤登记点的胃癌数据进行发病和死亡的趋势分析,计算不同地区男性和女性胃癌发病和死亡的趋势变化。生存分析数据来源于17个肿瘤登记处2003年至 2005年胃癌的生存数据,按照地区别、性别计算观察生存率和相对生存率,观察生存率应用寿命表法计算,应用观察生存率和期望生存率的比值计算相对生存率,期望生存率用Ederer II法估计。结果:2012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约42.4万例,死亡病例约 29.8万例,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第2位,死亡第3位。全部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1.28/10万(男性42.93/10万,女性19.03/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为22.06/10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为21.98/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为27.77/10万,中标率为19.16/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35.17/10万,中标率为25.38/10万。全部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2.04/10万(男性29.67/10万,女性14.02/10万),中标率为15.16/10万,世标率为15.01/10万。城市地区死亡率为19.13/10万,中标率为12.82/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5.27/10万,中标率为17.84/10万。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2000年至2012年我国城市地区男性与女性胃癌发病率、死亡率保持平稳,农村地区男性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女性变化不大,调整年龄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2003年至2005年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为27.4%(95%CI:26.7%~28.1%),其中男性为 27.9%(95%CI为 27.0%~28.8%),女性为 26.5%(95%CI为 25.3%~27.7%),城市地区胃癌 5年相对生存率为32.5%(95%CI为31.2%~33.9%),农村地区为24.9%(95%CI为24.1%~25.8%)。结论:胃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胃癌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胃癌筛查工作的开展,我国登记地区胃癌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胃癌疾病负担依然十分严重。我国胃癌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农村地区尤为明显,在高发区积极开展胃癌筛查工作的同时,重视以胃癌危险因素宣传教育为基础的一级预防,加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联合作用,使胃癌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来源出版物:中国肿瘤临床, 2017, 44(1): 52-58

入选年份:2017

猜你喜欢
中性粒细胞生存率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