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典籍《匋雅》翻译策略探微

2019-01-28 22:54:21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名词术语译介景德镇

徐 娜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引言

《匋雅》是迄今为止被西方译介过的古陶瓷文献之一,是近代中国关于古陶瓷文献研究的重要著述,其重要性堪比中国近代另外两部陶瓷史著作《景德镇陶录》和《陶说》。《匋雅》在西方译介后对当时的西方陶瓷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近年来不断有中国学者关注中国古陶瓷文献的外译,但是成果不明显,没有形成系统的陶瓷典籍翻译理论,陶瓷外译之路困难重重,本文试着分析《匋雅》的译介成功,为陶瓷经典翻译提供借鉴。

一、译者生平及《匋雅》翻译背景

《匋雅》的译者Geoffrey Sayer是19世纪英国政府派遣到香港的官学生,并在香港生活二十年,在港期间,他努力学习汉字和中文并深谙中国文化,对古陶瓷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于1951年翻译出版了《景德镇陶录》。尽管《景德镇陶录》在1836年被法国汉学家儒莲首次译介,但是书中有些被省略的部分未被翻译,佘义在该书法译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除此之外,佘义还出版过《1842-1864 香港的诞生,成长,未来》和《谨小慎微的年代》等作品。

二、《匋雅》翻译动机

《匋雅》于1959年出版,出版机构是大名鼎鼎的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匋雅》英译本的诞生并不是偶然,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作者在1951年成功译介出版了《景德镇陶录》,有了一定的经验。其次,18、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钟情于中国陶瓷,形成了广泛的收藏圈,正如佘义本人所言“这本书可以帮助收藏者断代,对陶瓷收藏爱好者有帮助”,是“能够直接为本国瓷器发展和瓷器收藏家和爱好者提供知识的小册子”。最后,《匋雅》的出版与佘义本人是古陶瓷爱好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匋雅》中的翻译思想及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的翻译思想密不可分。《陶雅》一书主要由880个专书词条构成,一项一条,全书没有章节,只分为上中下三卷,也没有索引。其主要内容是从陶瓷的器形、釉色、纹饰、底款、朝代、辨伪等几个方面介绍古瓷。针对《匋雅》“体例芜杂”的特点,佘义根据自己的选择,在译文后增加了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堂名的检索,在必要时如翻译中国历史典故与神话,年代,朝代时提供了脚注,这些翻译策略处理都是因为佘义“作为译者,我不忍我的读者在一个奇异未知的国度摸索前行,所以,翻在译完所有词条后,我还增加了名词术语检索并提供了两至三页空白页留给读者依据个人理解自己后期补充,另外,我还补充了原书中出现的所有人名和地名的英文检索并给出了简要说明。。。”

正如佘义在译序中说到“即使是在最好的状态下,中文转化成英文都并非易事,中文里的概念和英文中相差甚远,即使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难以找到相近的对等概念,找到完全的对等概念更是不可能。”

(1)在翻译的过程中,佘义努力追求中英文对等。

在英文中能够找到中文对等物的情况下,并且能够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原文的形式,佘义主要采取直译的策略。例如,压手杯译成“press hand cup”,天球瓶“celestial sphere”,梅瓶”prunus vase”,棒槌瓶“hammer vase”,油锤瓶“oil hammer”,石榴尊”pommergrate goblet”,苹果尊”apple goblet”,梅花罐“prunus jar”,莲 子 杯”lotus cup”,橄 榄 罐”olive jar”,凤 尾 尊”phoenix tail goblet”等。

(2)当中英文无法对等的时候,佘义的倾向是保持中文特色的翻译方法,即“音译加意译”或者“音译加脚注”的翻译策略。

“比如,佘义将“观音尊”译成“Kuan Yin goblet”(Goddess of Mercy),”饽饽凳”译为“Po-po Teng”(Cake stool),“玉壶春”译为“yu hu ch’un”(tea pot)”,太白尊”译为“Tai-po goblet”,并且给出了详细的脚注“Li Tai-po the great Tang poet.The pot was shaped like the poet seated and in his cups.”

(3)在对于一些口语词,佘义也尽量采取“意译”的策略。

佘义将“奶子碗”译成“milk bowl”。奶子碗,“指用来盛牛乳的碗,多用于元朝蒙古族”。译者将“脱胎碗”译成“bodiless bowl”,没有直译,脱胎碗“指永乐时期一种胎壁很薄的碗”。“络子尊”译为“net goblet”,络子尊“略似绍兴酒坛,于下半截有绳圈纹,如包络之状,故名。”“莱菔尊”译为“turnip goblet”,“莱菔即萝卜,因形似萝卜,故名。”

(4)在处理一些著名陶瓷术语的翻译时,佘义遵照国际社会的习惯。比如,“青花”译为“blue-and white”而非“qinghua”,“blue-and white”是西方社会广泛接受的译文并收录于《牛津英语辞典》。

可见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作者是深思熟虑,区别对待。不仅如此,佘义在译序中提到,“像《匋雅》这样的专书,在翻译的时候也有困惑,因为中文和英文在陶瓷领域都有各自的术语和行话,这就迫使译者在这两者之间徘徊踌躇,到底翻译是紧扣中文原文,即便会产生概念模糊,还是抛开原文,选择英文中的对等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我选择的是前者,原因有二,其一,汉语的表达颇有意思,常常会让我们对陶瓷名词术语产生新的理解,其二,我的读者多多少少都了解中国陶瓷,他们至少能够和我一样理解最终的译本”。

佘义将“梅瓶”译成“plu m vase”,但是“meiping”在西方陶瓷界是一种再熟悉不过名词术语,在翻译的选择上,译者依然是按照汉语的表达翻译成“plu mvase”,此举目的可能是西方读者通过看到梅瓶的实物然后结合“plu m vase”的翻译由此能够联想到”plum vase”是用来插梅花的器物。

结语

《匋雅》是我国陶瓷史上一部重要著作,佘义对它的成功译介对当时的西方社会尤其是西方陶瓷收藏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佘义对《匋雅》中的陶瓷术语依据不同的情况都采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而他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译者本人的翻译思想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我们在研究陶瓷典籍翻译时,要将翻译策略与译者翻译思想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名词术语译介景德镇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景德镇颂歌
心声歌刊(2023年5期)2023-10-10 13:31:34
不忘你,景德镇
心声歌刊(2023年5期)2023-10-10 13:31:34
问一声,景德镇
心声歌刊(2023年4期)2023-08-18 12:49:38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现代临床医学》名词术语书写要求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医学名词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