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鑫,陈宏权,魏强国,柳清洋,黄伟明
(1.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广东 深圳 518000;2.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 深圳 518000)
颅脑损伤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于暴力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头部,从而引起的颅脑组织损伤,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再次出现昏迷,从而转变为重型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头痛、癫痫发作、感染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及偏盲等症状,同时还会伴发脑脊液耳漏、鼻漏等症状,使患者出现去大脑强直及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时还会引发脑疝,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1]。在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时,通常以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治疗为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开颅减压术创伤较大,对脑组织损伤较大,易引发较多并发症,从而影响预后效果,延长患者康复时间,故寻找有效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目前,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被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手术视野较为清楚,可有效控制颅内压,对快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研究时段:2014年6月‐2017年6月,取40例本院及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根据不同的治疗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n =20)、试验组(n =20)。试验组男13例,女7例;年龄16~67岁,平均(41.5±10.9)岁;受伤到入院时间0.6~6.5 h,平均(3.6±1.0)h;受伤原因:坠落伤4例、打击伤5例、交通事故伤11例;单侧额颞顶叶挫伤9例、双侧额叶挫裂伤4例,广泛性单侧额颞叶挫伤7例;中线结构移位1.0~2.0 cm者12例,大于2.0 cm者8例。对照组男14例,女6例;年龄17~68岁,平均(42.0±11.3)岁;受伤到入院时间0.5~6.6 h,平均(3.7±1.2)h;受伤原因:坠落伤5例、打击伤6例、交通事故伤9例;单侧额颞顶叶挫伤8 例、双侧额叶挫裂伤5例、广泛性单侧额颞叶挫伤7 例;中线结构移位1.0~2.0 cm者13例,大于2.0 cm者7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小于8分者;明显意识障碍并伴有瞳孔开始变化者;CT显示脑水肿、脑挫伤严重,中线移位超过0.5 cm,脑基底池压窄、消失者;第三脑室压窄、侧裂池消失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诊断不明确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脑肿瘤者;硬膜外出血者;治疗依从性较差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传统开颅减压术,仰卧位,头部垫一软枕,使其偏向健侧30°,将患侧充分暴露,实施全麻后,根据病灶部位、血肿情况及梗死面积等选择相应的颞瓣、额瓣及颞顶瓣等实施开颅减压术,将骨窗大小控制6 cm×8 cm,及时清除梗死部位的血肿组织,实施内外减压术[2]。试验组应用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取仰卧位,将患者上半身抬高20°,头部置于合适位置,作大问号切口于额颞顶于颧弓平面耳屏前1 cm处。额颞顶大骨瓣:12 cm×15 cm,将蝶骨嵴尽量多的咬除,显露中颅窝与前颅,剪开硬膜后放射状剪开近中线侧硬,暴露顶叶、颞叶及中颅窝,将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组织清除,实施止血后,减张缝合硬脑膜,放置引流管,实施双侧减压,待其一侧完成后,再实施对侧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3]。
分析两组临床指标(GCS评分、脑水肿、中线移位)、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4],包括6个维度,满分:45分,分数越低证明神经缺损程度越少。治疗总有效率评价标准:治疗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未遗留智力障碍,生活能力可完全自理为治愈;部分恢复,遗留轻度智力障碍,生活能力自理为显效;生命体征正常,遗留重度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为有效;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处于昏迷处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严重时还会出现死亡为无效[5]。治愈率与显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临床指标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数 GCS/分 脑水肿/ml 中线移位/mm试验组 20 13.5±0.5 45.6±1.7 3.2±1.3对照组 20 10.0±1.0 75.4±1.5 6.4±1.2 t值 14.000 58.783 8.089 P值 0.000 0.000 0.000
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比较 (±s,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意识 凝视 面瘫 言语 肌力 步行能力试验组 20 2.5±1.0 2.7±0.9 1.6±0.7 1.5±0.4 1.4±0.5 1.2±0.6对照组 20 4.6±0.8 3.6±0.7 2.3±0.7 2.3±0.6 2.2±0.5 2.9±0.7 t值 7.334 3.530 3.162 4.961 5.060 8.246 P值 0.000 0.001 0.003 0.000 0.000 0.000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19/20),治愈率45%(9/20)、显效率30%(6/20)、有效率20%(4/20)、无效率5%(1/2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14/20),治愈率25%(5/20)、显效率30%(6/20)、有效率15%(3/20)、无效率30%(6/2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9,P =0.037)。
试验组并发症10%(2/20),其中1例脑积水、1例颅内感染;对照组并发症40%(8/20),包括2例脑积水、2例癫痫,2例颅内感染,1例脑脊液漏、1例切口疝,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 =0.028)。
重型颅脑损伤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创伤,其是通过间接或直接强度下,由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的一种创伤。此种创伤会引起血肿,使其直接压迫外侧血管,导致颅内出现直接损伤及血性脑脊液,致使血液回流出现障碍,部分患者同时还会伴有脑肿胀、脑水肿等,如治疗不及时,还会导致患者死亡,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临床多采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其虽在一定程度可消除脑内血肿,但由于该术式骨窗面积较小,无法深入地对病灶部分进行探入,致使减压不充分,颅内止血效果不佳,增加切口疝的发生几 率[7]。
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的出现,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效果显著,其对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积极作用。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可将大范围的病灶迅速清除,促使颅内压快速降低;此外,此手术术中视野较广,可使医生在直视下完成病灶血肿的清除,有效切除病灶,达到快速止血的效果;同时该手术骨窗位置较低,在充分减颅压的同时促使脑疝的复位,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好转[8]。本次研究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综上,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