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点研究

2019-01-28 02:18冯轶牛应林李鹏吕富靖冀明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脉管迟发性直肠

冯轶,牛应林,李鹏,吕富靖,冀明

(1.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贵州 遵义 563100;2.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内镜中心,北京 100050)

侧向发育型肿瘤(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好发于结肠和直肠,内镜下分为颗粒型侧向发育型肿瘤(granular type,LST-G)及非颗粒型侧向发育型肿瘤(non-granular type,LST-NG),前者又分颗粒均一型(homogeneous type)和结节混合型(nodularmixedtype),后者分为扁平隆起型(flat elevate type,FLST)和伪凹陷型(pseudo-depressed type,PLST)。为了解LST内镜下表现与肿瘤病理特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4年1月-2017年6月采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105例LST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内镜下ESD治疗的,病变部位完整、整块切除的105例LST患者。其中,男52例,女53例,年龄41~82岁,平均(66.04±9.43)岁。结直肠LST男女发病比例相当,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890)。60岁及以下发病率31.43%(33/105),60岁以上发病率68.57%(72/1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7,P=0.001)。

1.2 纳入标准和病理

1.2.1 纳入标准 最大直径>10 mm(标本展平固定于平板上,测量病变大小后以中性甲醛液固定送病理检查),非垂直生长而呈侧向扩展的浅表型病变,其中LST-G为表面规则分布的小结节或大小不等的结节,LST-NG为轻微隆起、表面光滑、或微隆起的表面中央凹陷。

1.2.2 排除标准 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的标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标本及ESD非完整、整块切除的标本。

1.2.3 标本处理及病理组织学分型 采用连续切片的全瘤病理组织学分析,根据维也纳病理分型,将异型增生分为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LGIN包括低级别腺瘤和轻度异型增生,HGIN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和(或)腺瘤、非浸润性癌(原位癌)、疑浸润癌和黏膜内癌。浸润癌指肿瘤细胞浸润至或超出黏膜下层,病理结果均由病理科讨论后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LST好发部位比较

LST直肠好发,发病率46.67%(49/105),其次升结肠,发病率28.57%(30/105),降乙结肠和横结肠发病率分别为12.38%(13/105)和12.38%(13/105),直肠与降乙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部位LST发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9.66、29.66、7.33;P=0.000、0.000、0.007);直肠、降乙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部位HGIN及以上(HGIN、浸润癌)发病率分别为 65.31%(32/49)、69.23%(9/13)、69.23%(9/13)和46.67%(14/30),直肠与降乙结肠、横结肠和升结肠部位HGIN及以上(HGIN、浸润癌)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0.07、2.66;P=0.790、0.905、0.103)。

2.2 LST形态分型、大小和部位比较

内镜形态LST-G 83例,发病率79.05%(83/105),LST-NG 22例,发病率20.95%(22/105),LST-G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8,P=0.000)。LST-G 83例中有3例浸润癌,发病率3.61%(3/83),LST-NG 22例中有5例浸润癌,发病率22.73%(5/22),LST-NG发生浸润癌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P=0.003)。病变直径>20 mm 53例中有浸润癌3例,发生率5.66%(3/53),≤20 mm 52例有浸润癌5例,发生率9.62%(5/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412)。LST内镜下病变形态分型、大小和部位分布见表1。

表1 内镜下病变形态分型、大小和部位分布 例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ypes,sizes and positions of LST under endoscopy n

2.3 LST的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比较

LGIN 41例,发病率39.05%,HGIN及以上(HGIN、浸润癌)64例,发病率60.9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P=0.002)。见表2。

2.4 LST形态和病理组织类型

LST-G-LGIN 33例(39.76%),LST-NG-LGIN 8例(36.36%),发病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T-G-HGIN 47例(56.63%),LST-NG-HGIN 9例(40.91%),发病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T-G-管状腺瘤47例(56.63%),LST-NG-管状腺瘤12例(54.55%),发病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T-G-绒毛状管状腺瘤26例(31.33%),LST-NG-绒毛状管状腺瘤5例(22.73%),发病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T-G-浸润癌3例(3.61%),LST-NG-浸润癌5例(22.73%),LST-NG-浸润癌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T-G绒毛状腺瘤 1例(1.20%)和锯齿状腺瘤1例(1.20%)、混合型腺瘤5例(6.02%),LST-NG无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混合型腺瘤,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ESD术后病理、浸润癌临床干预措施及术后病理结果

ESD术后病理LGIN 41例,HGIN 56例(2例水平切缘可见低级别管状腺瘤,1例水平切缘不肯定),浸润癌8例。其中,中分化腺癌3例,侵犯黏膜下层,水平切缘、基底切缘均干净2例;侵犯黏膜下层,脉管可见癌栓,水平切缘、基底切缘均干净1例,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病理未见明确癌残留,脉管内未见癌栓,肠系膜淋巴结未见癌转移;高分化腺癌4例,均侵犯黏膜下层,脉管、水平切缘、基底切缘均干净2例,未手术治疗;侵犯黏膜下层,脉管可见癌栓,水平切缘、基底切缘均干净2例,1例追加外科手术,病理未见明确癌残留,脉管内未见癌栓,肠系膜淋巴结未见癌转移,1例放弃外科手术;直肠类癌1例,侵犯黏膜下层,水切缘平、基底切缘均干净,未手术治疗。

2.6 内镜ESD安全性

迟发性出血3例,发生率2.86%(3/105),迟发性穿孔1例,发生率0.95%(1/105);经内镜下止血、荷包缝合穿孔部位痊愈,未中转外科手术治疗。

2.7 典型病例

内镜下清晰可见直肠低凹型LST-NG;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呈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起源于黏膜层,与黏膜下层关系密切,放大内镜显示腺管扩张、黏膜下微血管增多、扩张、迂曲、中心微结构消失和血管稀疏;病理示高分化腺癌,癌瘤侵犯固有层,小灶侵至黏膜下层(侵犯深度<1 mm)。见附图。

2.8 预后及随访

2014年1例浸润癌ESD术后6、12、24和32个月复查未见复发,2015年4例浸润癌ESD术后6和12个月复查未见复发,2017年3例浸润癌3~6个月复查未见复发。66例术后6个月~1年复查内镜有3例复发,病理检查结果提示低级别管状腺瘤,31例电话随访无症状。

表2 LST的部位和组织学类型分布 例Table 2 Distribution of site and type of tissue n

表3 LST形态和病理组织类型比较 例(%)Table 3 Comparison of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types of LST n(%)

附图 LST典型病例Attached fig. LST typical case

3 讨论

工藤进英[1]研究表明,当LST最大径>20 mm时,要警惕黏膜下浸润癌的发生。因此,本研究将结直肠LST最大径以20 mm为界限分成两组进行比较,发现浸润癌的发生与病灶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一致[2]。高志强等[3]通过对结直肠LST的诊治分析得出,浸润癌的发生与pit pattern分型和病理有高度相关性。本组资料LST-NG 22例中有5例浸润癌,提示:LST内镜形态与病理有密切相关性,即LST-NG发生浸润癌的概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由于LST的特殊性,内镜下采用EMR和EPMR很难将病变完整切除,术后病理不能正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有无脉管浸润和外侧切缘是否干净。本研究中,ESD术后完整、整块标本病理提示:2例水平切缘可见低级别管状腺瘤,1例水平切缘不肯定,术后6个月~1年复查内镜3例均复发,尤其是LST-NG黏膜病变轻微,白光内镜下不易发现,易漏诊,ESD病变标记时边界常显示不清,电子染色内镜及黏膜下注射后有助于病变部位显示。因此,ESD术前完整正确标记病变、术中完整、整块切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从本组105例完整标本病理分析,结直肠LST癌变发生率高,一旦结肠镜检查发现LST,应尽早干预,根据染色放大内镜病变特征及超声内镜层次结构除外浸润癌,建议内镜下ESD完整、整块切除,尤其是LST-NG;如电子染色放大内镜检查腺体开口不规则或者无结构,局部血管增粗、迂曲,pit分型为Ⅴ型提示黏膜下癌[4],超声内镜检查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界不清,提示浸润癌,常需外科手术治疗。从本组8例浸润癌资料分析,黏膜下注射抬举征阳性与否,不能完全判断肿瘤有无浸润至黏膜下深层或固有肌层,与TAMEGAI等[5]报道观点不一致,术后病理是判断浸润深度、有无脉管浸润的唯一标准。本组8例浸润癌病理提示5例脉管、水平切缘和基底切缘干净,未追加外科手术,3例术后病理提示浸润黏膜下层,水平切缘、基底切缘均干净,脉管可见癌栓,2例追加外科手术,其术后病理未见明确癌残留,脉管内未见癌栓,肠系膜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术后6个月肠镜检查及门诊随诊未见复发。随着病理诊疗技术的提高,黏膜下层浸润癌如脉管无浸润、水平切缘、基底切缘干净,内镜下治疗也是安全的治疗措施。

尽管ESD技术逐渐成熟,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肿瘤残留、迟发性出血和穿孔仍为该项技术常见的并发症。有文献[6-7]指出,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30%~11.90%,迟发性穿孔的发生率0.00%~15.60%,其中迟发性出血常发生在术后2 d内,也有部分患者发生在术后2周。本组资料迟发性出血发生率2.86%(3/105)、迟发性穿孔发生率0.95%(1/105),相对文献[8-9]资料报道的发生率较低,考虑与并发症的发生与ESD技术及创面处理密切相关。虽然国内对ESD术后创面的处理尚无统一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应旷置创面,部分学者建议缝合,但普遍认为ESD术后创面越大,迟发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越大,创面修复速度越慢。因此,正确处理ESD术后创面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唐静等[10]研究得出,创面缝合可促进创面愈合,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可早期进食、缩短住院时间,采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荷包缝合创面能够有效防止迟发性出血、穿孔[11],而且相比较价格昂贵的OTSC(over-the-scope-clipsystem)的缝合技术,性价比更高[12-13]。

结直肠LST病变,ESD治疗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有效,预后良好,但术前应仔细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术中完整标记病变及完整整块切除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术后创面的正确处理是防止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完整整块标本是获得正确病理诊断的依据,能为术后评估预后及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可靠证据。

猜你喜欢
脉管迟发性直肠
结直肠腺瘤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凝血酶敏感蛋白-1、血浆组织因子水平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关系
可切除胃癌患者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分析
脉管癌栓对区域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ⅠB~ⅡA期宫颈癌发生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分析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经会阴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迟发性出血的诊治体会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