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姝 晋城一中
三百年以前,荷兰思想家曼德维尔曾提出一个关于蜜蜂的寓言,这给予凯恩斯以启发,促进了“节俭悖论”的产生。几百年之后的我们,又该如何解读“节俭悖论”?目前有哪些现象体现了“节俭悖论”?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有关“节俭悖论”的经济问题?这是当今值得思考的课题。
“节俭悖论”由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总结提出。他认为,对于微观的个人与家庭,控制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使其走向富裕,而对于宏观的国家或社会而言,只有人民多多消费,才更能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即内部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又知道投资与储蓄本质上都会抑制消费,所以基本可以推知,消费与经济发展基本为同向变化关系,而储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反向的。我国目前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供给来刺激消费,从而改变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的不合理结构,更加有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由此也可以印证消费对于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如同“说和做是两回事”一样,理论和现实更需要有机统一起来。那么知道“节俭悖论”在理论上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又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它的影子呢?
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在节俭悖论中是一对矛盾冲突体,我们国家当前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传入,“消费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大多数人的基本温饱达到了满足,开始追求体面的消费。更有一些富人盲目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以满足自己精神上的快乐和被他人羡慕的情感需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股奢侈享受观也被带到了年轻人身上。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怀有这种被称为“新消费主义”的思想。他们出生和成长在我国经济环境最好的时代,其中大部分人都从小衣食无忧,养成了“钱就是用来花的,不是用来攒的”这样的观念。不再像父辈一样有沉重压力的他们花钱大手大脚,只关注眼前的享受而不考虑是否给未来留下了足够的资金去支持可持续的消费。这样的结果就是,秉持“新消费主义”的这一拨年轻人虽然工资比父母一辈普遍偏高,但却越来越“穷”。数据显示,1990年后的债务达到月收入的18.5倍,在亚洲同行中排名第一。根据安特金衣富达国际(Ant Golden Clothes and Fidelity International)对中国养老金前景的调查报告,中国56%的年轻一代(35岁以下)没有储蓄。在那些开始储蓄的人中,每月只存1389元。如今,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正在加大,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PI)较2018年6月的一个月前下降了3.82%,为2016年3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可见,对于个人来说,这样的消费只会掏空个人钱包,让自己的消费信心更加不足。然而对于社会来说,少储蓄多投资确是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GDP在过去40年里增长了224.9倍,增长幅度最明显的,也就是是增长曲线上坡度最抖的时间,居然正好是90后诞生之后。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众多,但“节俭悖论”中的矛盾在此也充分体现。对此,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应该鼓励这样的乐观消费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是批评这样的挥霍消费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个人建筑住宅支出则不包含在其内。由此,如今人们对于炒房的狂热,不仅不会计入消费支出,而且会使住房沦为投资和投机的工具,造成投资市场繁荣的假象,经过一系列的传导过程,最终不利于人们扩大消费,经济增长也就无从谈起。
研究发现,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是“流动性约束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房奴效应”,是指居民为攒钱买房和偿还房贷而压缩现阶段消费,进行更多的储蓄。另一个则被称为“替代效应”,也即“财富效应”,是指房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中低收入者会推迟甚至取消买房计划,转而进行带有报复性质的“绝望的消费”。
从理论上讲,如果宏观经济继续增长,使人们对房地产市场有信心,都认为价格将持续下去,因为“替代效应”,有买房计划最有可能越来越少,那么国家消费可能会受益于强劲的住房市场和不断上升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因为宏观经济和住房市场总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周期性波动,房价几乎不可能无限上涨。即使宏观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对住房市场的强烈信心也不是无限的。当房价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一旦出现回落的趋势,就会逐渐出现家庭对房价增长不可持续的预期,因此将采取相应的投资和消费策略。如果越来越多的家庭预期房价增长将放缓甚至下降,那么即使经济基本面保持不变,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将使房价增长不可持续,甚至导致楼市崩溃。在这种情况下,房价上涨会导致流动性约束效应成为主导,从而抑制国民消费。以当前的中国形势来看,由于文化传统中“安居才能乐业”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现实中房价不可能无限度上升,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房价上涨会抑制消费也成为必然。
“节俭悖论”在房价中的体现也就是那两种效应了。在流动性约束效应也就是房奴效应中,个人资金不断积累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财富效应恰恰相反,极大刺激消费却会使个人手中财富越来越少。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因为他在那个自由放任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率先提出国家要适当干预经济,利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手段来刺激经济发展。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及其成功解决都体现了节俭悖论。这场由美国华尔街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的成因中就有以下两点:一是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广大劳动者购买力不足。二是大量有利于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政策的实施以及在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经济危机发生后,虽然物价大幅度下降,但由于企业倒闭、失业剧增,居民依然没有支付能力。人们便节衣缩食,增加储蓄抑制消费,这样却会更加加重市场的萧条,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便是节俭悖论的生动体现。
在此背景下,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罗斯福新政也成为了成功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典范。
罗斯福新政措施多样,包括整顿金融秩序、调整农业工业、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其中比较经典的措施有“以工代赈”,也就是用兴办公共工程的做法代替单纯的社会赈济,达到促进人们就业的效果。这种做法不仅留下了很多造福子孙后代的公共工程(如田纳西水库),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在经济方面更是成效卓著。“以工代赈”对于当时经济危机的背景来说最有益的效果就在于它通过保障人们就业来促进消费和生产,最终实现恢复经济的目的。
回顾了这例被记载在历史教科书上的“节俭悖论”的经典示例及解决方法之后,我们自然应该关注到对于它在现实中的中国产生的影响的建议,这也是我们探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要解决房价高涨问题,就必须让房子回归居住属性,保障人民的居住权益,遏制过度炒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通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正符合新时代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要求。由于房价高涨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更多的是约束和限制而不是刺激,所以需要稳定房地产市场,引导居民理性购房。具体的举措可以有:调控房贷发放力度;满足人们对房子的刚性需求但要抑制弹性需求;以购房套数为标准具体设定房产税征收数额。第二,提倡不浪费资源的理性消费,提倡能产生长远利益的消费。在节俭悖论中,要使社会和个人的利益达到最平衡统一的节点,也就是使得居民个人的消费既能刺激社会经济增长又不至于使个人钱包被掏空。而且先撇开眼前的经济效益不谈,我国正在努力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为了建成生态良好的社会,真正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消费是首先应该考虑的。基于这样的考量,理性消费成为必然选择。消费应当不超前、不滞后,以刚好适应个人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为准。不提倡满足个人虚荣心的、过度透支个人经济实力的消费,而应该做到用求实心理主导消费,理性至上。具体建议是可以征收奢侈品税,让有足够消费能力的人消费奢侈品,经济实力有待提升的中低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真实需求进行消费,达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和谐统一。第三,国家完善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社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基于社会收入差距会影响总体消费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挖掘低收入者消费潜力,助长消费信心。最后,国家应该继续坚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市场秩序。 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有助于解除人们消费时的后顾之忧,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