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文斌 周光林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一)熟悉金堂历史,善于从尘封的史料中挖掘文化内涵,作品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与作者智性的思维和见解。他潜心研究金堂历史与文化,一方面在故纸堆里搜寻史料并分析,得出结论,拓展了金堂历史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另一方面,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发现了金堂历史中一些富有人文精神的碎片,加工成散文,给读者特别是广大金堂读者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提供了途径。
孙成君诸多文史散文,叙述了家乡一些不被大家知晓的掌故、趣事、传说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他耗时数载,精心专研,突破与完善了对“属于巴蜀历史文化中顶尖级的文化元素”——“鳖灵文化”的研究,写出了多篇具有鲜活生命与丰富内涵的散文,肯定“鳖灵文化”是巴蜀文化的一大瑰宝,引起县内外专家与读者的广泛关注,县委县政府于是将打造鳖灵文化广场、积极宣传鳖灵文化、开发利用鳖灵文化资源作为富美金堂文旅兴城的一项重大战略。
(二)文学底蕴深厚,创作经验丰富,善于表现历史现场感。孙成君历史素养深厚,文笔优美,创作实践与积累丰富,他创作文史散文不追求对有关历史事实的简单复述,而是在坚持历史理性的原则下,以虚构手法进行历史叙事,表现历史的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例如:《鳖灵拓开金堂峡,九天开出一成都》全文围绕杜宇请鳖灵、任命鳖灵为丞相、鳖灵开凿玉垒山与金堂山展开,画面生动,营造的剧场效果“在现场感”非常成功。《怀想两个人,拜访一座山》中,作者不仅仅扮演历史戏剧化表演的旁观者,还走入剧情之中:“驻足池畔,我和黄庭坚一起看到了苏东坡与王弗从唤鱼池携手走入幽径的背影。远远站在黄庭坚身后,我看见他轻轻击掌,望着池鱼,悄然凝思。”作品让读者切身体验到一种入情入理的历史真实。
(一)热切挖掘与传播金堂历史文化,抒发赤子对家乡的热爱。孙成君曾概括自己从事地方历史文化工作的理念为:挖掘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助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正是因为对金堂历史文化的迷恋与对金堂的热爱,笔下方能写出弥漫浓烈乡情的散文。
孙成君的文史散文放眼全县,以全县区域的文史素材作为平台,以古今文化的变迁牵引金堂的历史潜影,视野宏大,文思别致,激情涌动。如其代表作《怀想两个人,拜访一座山》,当“我”回到下寺,在暮色苍苍中看到将圆未圆的凸月从慈姥山的背后升起,内心不禁生出几许敬意:“慈姥是挽臂云顶的同胞弟兄,沱江是牵手岷江的孪生姊妹,作为云顶、沱江养育的儿女,我能不生敬意么?黄庭坚作铭慈姥,撰记云顶,作为本地文史工作者,我能不生敬意么?张褆成长于青神,操劳在金堂,作为他子民的后裔,我能不生敬意么?”这几许敬意,分明有作者“作为云顶、沱江养育的儿女”对家乡的热爱。
(二)站在历史高度,用多元思维钩沉历史、洞察当下,表现一位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数十年的研究,让孙成君对金堂历史与文化悟出独特的理解。金堂的鳖灵文化长时间淹没于浩渺的历史之中,因为工作原因,孙成君对鳖灵文化做了深入研究与分析,探究鳖灵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无法估量的价值。其《享福天府国,感恩鳖灵峡——站在巴蜀历史文化的巅峰挖掘、打造鳖灵文化》《鳖灵拓开金堂峡,九天开出一成都》等作品,呼吁政府与社会各界感恩鳖灵,重视鳖灵文化,体现了孙成君关注家乡历史文化式微的情怀。这样的情怀在史话金堂系列作品中表现甚多。《蟠龙山上祭阳亨》内容主要追忆两位和金堂有关的清官,寄情于历史人物,深切关怀历史人物命运。
(一)叙述虚实结合,通过细节传情。孙成君的文史散文,“紧扣史实,艺术表达”,具有叙述有实有虚、细节传情的特点。比如《鳖灵拓开金堂峡,九天开出一成都》一文,尊重历史事实,实写了鳖灵开凿玉垒山与金堂山的历史结果,肯定鳖灵对四川对成都对金堂的卓越贡献,同时也通过细节表现历史人物丰富的感情。比如在第一部分中,围绕如何治水这一棘手问题,当听说大姒有一个法子却不敢说,杜宇王一听真发火了:“你个熊包,什么大禹王的后代,你祖宗脾气哪里去了,这节骨眼儿上了,还他妈婆婆妈妈的。有话就说!”这一细节背后,可以看出杜宇关心子民安危,对治水满怀急切。一听说请鳖灵治水,群臣极力反对,认为这是引狼入室。等大家吵过了,闹累了。杜宇王流着眼泪无奈的说:“请鳖灵吧。国土都没有了泡在水里,哪里还有国家;子民都没有了,饿死了跑光了,哪里还有国家。请吧,请吧!”流泪同意这细节刻画,折射出杜宇内心的不愿和更多无奈。
(二)语言雅致,富有诗情画意。孙成君对词句的使用十分讲究,擅于选择那一些恰当与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表达内容。阅读《漫行在沧桑的金堂古道上……》,“一记长鞭脆生生地鸣响在春天的晨风里,鸣响在‘川北大道’的起点”很有表现力,因为“脆生生”一词仿佛长鞭霍地挥落,抽象的形容瞬间转化为形象的声响,很有质感,让人印象深刻。孙成君运用词句,不仅能绘声,还能绘色。